目前芯片領域的競爭,其實不僅僅是芯片本身,更是聚焦在生態上。
比如X86綁定了windows,形成了WINTEL聯盟,這個生態纔是PC領域,誰也繞不過去的生態聯盟,其他cpu想要進軍PC領域,得看windows答應不答應。
同樣的ARM則綁定了安卓,形成了A-A聯盟,這個生態是移動領域,誰也繞不過去的生態聯盟。
而在AI芯片領域,則是英偉達的CUDA生態,目前全球有幾乎90%的AI大模型,AI應用,是基於CUDA生態訓練出來的,其它AI芯片,多多少少還是要看CUDA的臉色的。
CUDA是C語言和C++語言的拓展,以前只能在X86、ARM芯片平臺上部署,無法在RISC-V芯片平臺上部署,所以想要使用CUDA,就得使用X86、ARM的CPU纔行,無法使用其它。
但是近日,英偉達表示,他們要將CUDA也移植到RISC-V的架構上了。
這意味着,未來使用RISC-V芯片的平臺,也可以部署CUDA,也能夠用於各種AI服務器了,這對於X86、ARM而言,肯定是一個重大利空。
爲什麼英偉達要這麼幹呢?一方面是英偉達本身目前也在大量使用RISC-V架構,英偉達在自己的AI芯片中,已經開始使用RISC-V核了。
甚至八年過去,英偉達已經在各類集成 MCU 裏悄悄出貨 10 億顆 RISC-V 核心,是一個RISC-V使用大戶,英偉達CUDA支持RISC-V也就正常了。
其次,這幾年RISC-V發展的太快了,已經有各種CPU,從高性能的CPU到低功耗的CPU,全部都有,CUDA想覆蓋更多的市場,更多的平臺,支持RISC-V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接下來,就看ARM、X86如何應對,留住更多的AI用戶,避免讓他們轉向RISC-V芯片了,畢竟英偉達的影響力,在AI領域還是巨大的。
且大家苦ARM/X86芯片已久了,早就期待可以使用RISC-V芯片了,如今英偉達給了他們一個機會,肯定會好好抓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