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斌資料圖。
孫宏斌背水一戰,融創債務重組攻堅
王琳
融創中國與其創始人孫宏斌,正在等待其第二次境外債務重組方案的最終落地。這家曾經的地產巨頭,在行業深度調整中持續尋求風險化解之道。
根據6月24日融創中國披露的最新公告顯示,於本公告日期,整體而言現有債務未償還本金總額約75%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組支持協議。這一比例較5月底披露的約64%有了顯著提升,顯示了全額債轉股的重組方案正獲得越來越多債權人的同意。
融創中國的境外債重組聆訊將在9月15日召開,屆時將尋求香港高等法院的指令以召開計劃會議,以便債權人考慮及酌情批准計劃(無論有否修訂)。
與此同時,融創中國7月4日發佈公告,宣佈公司將配發及發行7.54億股新股,用於償付約56億元選擇“股票選項”的境內債券。這也標誌着融創的境內債務重組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或許是基於債務重組的利好進展,在6月30日舉行的融創股東周年會上,孫宏斌自債務危機後首次親臨現場,當被投資者問及“最困難的時候是否已經過去”時,孫宏斌回答“肯定的”。
不過,現實的困境仍在提醒風險未消:位於北京的融創總部辦公樓兩間物業將在8月1日被拍賣,與此同時,僅今年7月以來,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已累計新增59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合計近40億元,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票據糾紛等。
01.
“霸道”債轉股:更徹底的化債選擇
融創中國的境外債總規模95.5億美元,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房地產行業流動性危機影響,於2022年上半年首次發生美元債違約,之後開始境內外債務重組以避免硬着陸。
2023年1月,融創完成了160億元境內債的展期,2024年11月,融創通過可轉債、留債展期等方式,完成百億美元境外債務重組。
不過,今年1月10日,融創收到中國信達(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呈請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清盤呈請,內容有關Shining Delight Investment Limited(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作爲借款人及公司作爲擔保人未向呈請人償還貸款,涉及本金總額3000萬美元及應計利息。
融創表示,鑑於清盤呈請帶來的影響,同時考慮當前行業情況遠不及此前境外債務重組方案制定時的預期,過去數月,公司始終保持與境外債權人的溝通,以期達成切實可行的整體境外債務解決方案、化解境外債務風險。
今年5月26日,融創披露了二次境外債務重組的最新進展情況,其總規模約95.5億美元的境外債重組方案,對整體債務而言有約64%的債權人已遞交加入重組支持協議的函件。到6月24日,這一比例增加至75%。
“全額債轉股”是本次債務重組的最大亮點。根據公告,融創向債權人分派兩個系列的新強制可轉債:選項一,轉股價6.80港元/股,可在重組生效日起轉股,重組生效後6個月觸發強制轉股;選項二,轉股價3.85港元/股,可在重組生效日期後第18個月開始轉股,重組生效後30個月強制轉股,該類選項佔比不超過債權總額的25%,若選擇超過上限,將按比例分配至新強制可轉債選項一。
與上一次境外債務重組時債權人有多種選擇相比,此次重組條款堪稱“霸道”,與融創中國目前不到2港元的股價相比,最低3.85港元的轉股價也並不利於債權人。
“行業在變,融創需要一種最徹底的化債方式。”一位接近融創的內部人士坦言。
他指出,在銷售持續疲軟、融資功能尚未恢復的背景下,房企現金流壓力巨大,償債資源捉襟見肘,傳統的留債展期模式兌現難度越來越高,違約風險累積。債轉股能從根本上削減債務規模,儘管條款對債權人嚴苛,但目前形勢下債權人似乎“別無選擇”。
然而,債轉股方案也將帶來顯著的股權稀釋效應。根據公告,境內債轉股執行後,孫宏斌的持股比例預計從25.59%降至23.9%。若95.5億美元境外債全額轉股,現有股東權益將被進一步稀釋。“債轉股方案短期可能因稀釋風險導致股價承壓,但長期看債務清零將大幅改善融創的財務結構,是重生必經之路。”前述知情人士補充道。
02.
收縮聚焦:押注核心城市與項目盤活
在6月30日召開的2024年度股東周年大會上,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罕見露面。
業內人士認爲,孫宏斌選擇此時迴歸臺前,與融創化債取得實質性突破密切相關,公司整體風險化解已見曙光。
股東會上,有投資者提問最困難的時候是否已經過去,孫宏斌回答:“肯定的。”
談到未來會採取怎樣的措施以保證公司長遠發展,孫宏斌強調,不管是再好的行業,槓桿高,風險就會很大。所以降槓桿是必須的。這一表態與融創近年來的戰略收縮路徑一致。
談及公司未來的發展路徑時,孫宏斌表示,以前的融創在很多城市都有項目,但每個城市差別很大,與其分散精力不如集中火力。據孫宏斌介紹,融創接下來將聚焦北京、上海、西安、重慶等核心一二線城市。
“我們肯定不會再去那麼多的城市,融創在北京、上海、西安、重慶等多個城市是有優勢的,積累了顯著優勢和資源,我們要集中在這些核心一二線城市,把產品做好。”
而在項目層面,融創對旗下住宅項目進行徹底梳理,推動債務重組和資產盤活。比如,長城資產與融創就重慶灣項目達成融資合作,擬注資24.76億元保障項目後續開發建設;北京融創壹號院獲中信金融資產支持,成功完成債務重組;天津梅江壹號院二期也獲得大型央企信託5.5億元項目新增融資。
在金融機構的加持下,一些優質資產迅速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比如,由中信、新湖、融創聯袂打造的上海壹號院今年5月21日迎來三批次開盤,當日熱銷40.25億元,年度累計銷售額108.71億元,成爲今年全國首個“百億盤”。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項目銷售額亮眼,在引入資本的需求下,融創的股權佔比並不高,更多是扮演品牌輸出方角色,因此實際收益有限。
業績方面,2025年6月,融創中國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75.5億元,合同銷售面積約12.9萬平方米。2025年上半年,融創中國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235.5億元,累計合同銷售面積約72.1萬平方米,與2024年上半年相比,分別下降10.4%和48.2%。
03.
現實困境:總部資產遭拍賣與密集被執行
就在債務重組進展與戰略調整釋放積極信號之時,融創面臨的現實困境也浮出水面。
據阿里資產拍賣網披露的信息,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望京東園523號樓的兩處辦公物業(2層1021和2層1023)將於8月1日正式被拍賣。其中,1021室起拍價約1868.9萬元,1023室起拍價約2101.8萬元,均是評估價的七折,目前均無人報名。
在阿里資產的拍賣公告中,這兩間辦公物業門口張貼的北京金融法院的查封公告顯示: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盛康基業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東環望京房地產有限公司、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糾紛一案,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本院已查封被執行人北京東環望京房地產有限公司名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望京東園523號樓二層1021、1023的房產,將依法拍賣、變賣上述查封的財產。
根據公開資料,北京東環望京房地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6月,註冊資本1200萬美元,總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作爲融創集團成員企業,公司主要開發項目包括南湖渠三巷(1960年建成)及融科望京中心(2011年建成)。
融科望京中心便是望京東園523號樓的推廣名,是目前融創集團總部的辦公場所之一。據瞭解,此次拍賣涉及的是一筆2.76億元的不良債權處置,北京國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從某銀行收購了這筆債權,現在開始處置抵押物。由於這兩間物業的價值遠不足以覆蓋2.76億元債務,後續債權人還將申請法院執行其他樓層進行拍賣。
更令人擔憂的是融創面臨的密集司法執行壓力。根據天眼查信息,僅今年7月以來,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已累計新增65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合計近40億元,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票據糾紛等。天眼查顯示,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現存345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476億元。
融創中國的化債之路取得了關鍵性進展,尤其是獲得高達75%債權人支持的境外債轉股方案,爲其走出債務泥潭提供了現實路徑,孫宏斌的迴歸臺前和明確的聚焦核心城市戰略,也傳遞出業務調整的決心。然而,總部資產被拍賣、持續新增且龐大的被執行金額,再次彰顯了冰冷的現實困境,巨大的流動性壓力和司法風險仍未遠去。
融創能否將重組方案最終落地,同時在銷售壓力下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基本面企穩與恢復,將是孫宏斌和所有債權人、投資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9月的香港法院聆訊,將是決定融創未來命運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