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億借款逾期,又一港資地產巨頭“淪陷”

地產資管界
07-18

新世界發展後,英皇國際商業帝國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債務危機。

6月30日,因英皇國際166億港元銀行借貸逾期,德勤對其持續經營能力亮出紅燈。利空消息迅速引發市場劇烈反應,其股價當日一度暴跌超15%,市值已縮水至11.58 億港元,這一數字甚至不足其債務總額的零頭。

更具連鎖效應的是英皇繫個股的集體重挫。截至當日港股收盤,英皇鐘錶珠寶跌8.33%,英皇娛樂酒店跌5.26%,英皇資本暴跌18.18%,英皇文化產業跌幅亦達14.89%。

兩年虧損68億

德勤對財報“不發表意見”

英皇國際日前公佈的2024/2025年度全年業績公告(截至2025年3月31日)顯示,該年度持續經營業務總收入13.76億港元,同比增長41.5%,但年度虧損由上年的20.28億港元擴至48.4億港元,虧損擴大138%;股東應占虧損47.43億港元,同比擴大131.7%。

該業績公告被核數師德勤發出非標準報告:不就集團綜合財務報表發表意見。德勤表示,英皇國際上財年錄得虧損48.4億港元,截至3月底,賬面共計166億港元的銀行借貸已逾期,或已違反貸款協議的若干條款。銀行可能要求其立即償還銀行借貸。因此,上述銀行借貸已於3月底分類爲流動負債。該事件可能會對集團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疑問,故對其業績不發表意見。

而上個財年,英皇國際股東應占虧損爲20.46億港元,也就是說,這兩年內股東們虧了67.89億港元。

德勤的“不發表意見”背後代表着什麼,不用多言。

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賬面現金僅剩6.39億港元,而一年內到期的銀行債務竟高達166億港元。這意味着全部流動資產57億僅夠覆蓋1/3的短期債務。尤其是現金覆蓋率僅3.8%,現金流異常緊張。

關於公司虧損的原因,英皇國際在財報中指出,主要是投資物業的公允價值虧損,虧損達15.41億港元。同時,公司還面對經營壓力,香港商業租賃及寫字樓需求持續放緩,導致商業樓宇空置率高。並且,集團預計未來零售及寫字樓租賃業務仍將面臨挑戰。

集團正與銀行協商財務重組,將於未來12個月通過出售物業及投資物業的租金,持續加強流動資金及經營現金流量。

債務危機緣於誤判形勢

英皇國際債務危機爆發的本質與近幾年香港的地產行業走勢、自身的擴張有關。

2023年,英皇國際豪擲30.8億港元接盤屯門Lane Up商廈和北角建威坊商場,2024年又斥資19億購入中環公寓、銅鑼灣等15項非核心物業,連跑馬地豪宅One Jardine's Lookout都收入囊中。

彼時,英皇國際賬上每年的一年內到期的銀行借貸也有個六七十億,每年物業投資也在貶值。所以從2025財年開始,公司的財務壓力明顯劇增。

爲了緩解債務壓力,英皇國際也在悄悄然的“賣賣賣”,今年更是頻繁出手,先是7980萬港元賣掉廣東道大樓部分單位,又9288萬港元甩賣維港峯基座商鋪,這個商鋪從2022年2.4億港元的掛牌價,一路跌到如今不足1億。

輸血遊戲終究難以爲繼,英皇國際還嘗試了資本運作。

公司於2024年8月推出“2供1”供股方案,以每股0.25港元(較市價折讓30.6%)募集4.55億港元,但代價是減少了對英皇娛樂酒店71.63%的控制權。

“拆東牆補西牆”的資本運作雖能暫緩危機,卻難掩公司核心盈利能力衰退的困境。隨着香港樓市持續調整,英皇國際能否走出債務泥潭仍存巨大變數。

從鐘錶店發家

提起“英皇”二字,大衆想到的要麼是謝霆鋒、容祖兒等巨星雲集的英皇娛樂,要麼是遍佈一線城市高端商圈的英皇電影城。

然而這些耀眼的光環,不過是英皇集團龐大商業版圖的冰山一角。

目前,英皇旗下共有七家公司已在港交所上市,分別是英皇鐘錶珠寶、英皇國際、英皇資本、英皇文化產業、英皇娛樂酒店、新傳企劃,以及歐化國際。

在衆多業務中,英皇集團最早是靠經營鐘錶店起家的。

1943年,楊受成出生於香港一個普通家庭,祖籍廣東潮州。父親以修理鐘錶爲生。

圖:楊受成幫助父親經營鐘錶店

上世紀60年代,楊受成開始在父親的鐘錶店裏幫忙,並展現出商業頭腦和社交天賦。他不滿足於傳統的守店模式,而是主動出擊,穿梭於碼頭、機場,熱情地向遊客介紹自家錶行,還與導遊、酒店服務員合作吸引客源。這一系列大膽創新的舉措,讓錶行的生意蒸蒸日上,短時間內便賺到了100萬港元。

1968年,在父親的擔保下,他貸款20萬港元在香港核心區開了家鐘錶店,憑藉對名錶的專業理解,次年就拿下名錶代理權,開出首間“英皇鐘錶珠寶”。這家小店成爲他未來商業版圖的起點。

圖:英皇鐘錶珠寶門店

1973年是關鍵的轉折點。受鄭裕彤、劉鑾雄等好友的影響,楊受成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地產領域。他將旗下的鐘表珠寶業務與部分物業整合,以“好世界投資”之名上市,融資788萬港元。

拿到資金的第一時間,他就從李嘉誠手中買下香港司徒拔道24號的優質地塊,開發成獨立屋後出售,淨賺1000多萬港元。

這波操作讓他嚐到了地產的甜頭,也點燃了擴張的雄心。那是香港地產的黃金時代,楊受成信奉“有兩塊錢做十塊錢生意”的槓桿哲學,頻繁向銀行舉債拿地。

1983年香港爆發港元危機,過度投資地產的楊受成資不抵債,旗下地產項目和英皇鐘錶珠寶店被滙豐銀行清盤接收,豪宅、遊艇、金卡、名車也幾乎全部被沒收。他曾自嘲從滙豐總部走出時,身上只剩一隻手錶、一套衣服和一副眼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