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研究分析師正站在被人工智能(AI)顛覆的懸崖邊上。
未來幾年這一變革將如何發展,目前仍存在激烈爭議。預言“末日”的聲音不斷,疑問也越來越多。
AI是否會導致大量分析師崗位消失,尤其是初級分析師首當其衝?這種衝擊是否更集中於買方機構(如基金管理公司),而非傳統券商賣方研究部?畢竟買方分析師的任務正是消化海量信息和來自賣方的研報。
目前答案仍未明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包括**麥格理銀行(Macquarie)**在內的金融機構,正努力走在潮流前沿。
麥格理早早下注AI獨角獸Aiera
麥格理早在2017年就投資了紐約AI初創企業 Aiera,參與其種子輪融資。
這家名爲“Aiera(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Equity Research Analysis)”的公司最初專注於財報電話會議轉錄,如今已在生成式AI的推動下大幅擴展業務。
目前,Aiera平臺覆蓋約 13,000只股票 和 每年超過45,000場活動,涵蓋公司財報、央行公告、政府新聞、投資者大會,乃至財經新聞和其他公共信息來源。
上個月,Aiera完成了 B輪融資,籌集2500萬美元(約合3800萬澳元),吸引了華爾街10大投行參與。微軟(Microsoft)也是其技術合作夥伴之一。
AI不是敵人,而是“分析師的另一隻手”
Aiera正與銀行和基金公司合作,探索如何在保障分析師知識產權的同時,將研報內容導入AI模型,併產生聚合分析。
這種“分析師+AI”模式的目標,是提升團隊效率,並在實時數據分析、情緒判斷、歷史比較等方面提供輔助。例如,AI可以將財報電話會議的情緒變化與股價走勢進行交叉分析。
AI不僅能“聽得懂財報”,還能“理解股市情緒”。
分析師會失業嗎?這是千萬甚至億萬級的問題
一位基金經理私下表示,儘管這項技術仍在不斷完善,但未來確實可能替代部分基金公司內部分析崗位。但他認爲,賣方券商的分析師暫時安全,因爲AI需要他們提供基礎資料。
前對沖基金經理 Marc Rubinstein 此前也提到:
“分析師目前可以安心,他可能已經辭掉了實習生,但他自己的飯碗還保得住。因爲AI還需要人類指引。”
他還指出,OpenAI已推出名爲 Deep Research 的AI工具,能完成耗時、深入的分析研究,並撰寫長篇報告。
換句話說,底層崗位會被淘汰,但具備經驗、直覺與解讀公司‘說辭’能力的分析師仍不可替代。
誰在用Aiera?投行、基金、對沖大佬都入場
Aiera由前 富國銀行(Wells Fargo) 和 瑞信(Credit Suisse) 銀行家 Ken Sena 與前 亞馬遜經理 Bryan Healey 聯合創立。公司主席爲 花旗前全球研究COO Gavin Skinner。
目前,花旗、瑞銀、ARK投資 都已成爲Aiera用戶。對沖基金巨頭Steve Cohen旗下的Point72 也在其顧問委員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整條華爾街已全面擁抱AI革命:
- 高盛(Goldman Sachs) 上月宣佈將在全公司部署AI助手,用於數據分析和長文檔摘要;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去年底已將AI助手引入投行、銷售和研究團隊;
- 摩根大通(JPMorgan) 一年前已面向員工部署生成式AI工具,同時開發了面向私人銀行客戶的AI服務。
AI代理人將在三年內滲透全球企業運作
根據凱捷諮詢(Capgemini)最新發布的全球調查(涵蓋1500家年營收超10億美元的大企業,其中包括75家澳洲企業):
- AI代理人將在未來三年內介入大多數企業核心任務;
- 預計到2028年,AI代理將帶來 高達45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包括成本節約與收入提升;
- 但僅有 27%的高管信任AI全自動運作,比去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
- 37%的澳洲高管表示會設置“緊急制動開關”,以在AI出現不安全行爲時緊急終止其任務。
AI並非洪水猛獸,但也不能盲目擁抱
正如調查所示,企業對AI的謹慎態度十分必要。生成式AI仍存在“幻覺”、“失真”和邏輯漏洞,在沒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風險不可忽視。
在AI的衝擊面前,股權分析師這個職業不會立刻“滅絕”,但也不再“鐵飯碗”。未來的分析師需要的不僅是會建模型,更是懂公司、懂人性、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