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她操刀一筆68億併購:中國生物製藥收購禮新醫藥

投資界
07-20

又一筆標誌性醫藥併購誕生。

本週,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生物製藥公告,將以不超9.51億美元(約68.22億元人民幣)的對價收購禮新醫藥95.09%股權,扣除禮新醫藥賬上約4.5億美元現金後,淨付款約5.01億美元,創下2025年國內創新藥領域最大併購紀錄。

賣方禮新醫藥,2019年由上海交大女博士秦瑩創立,身後站着啓明創投、泰格醫藥、博遠資本、夏焱資本、雲鋒基金、盈科資本、浦東創投等一衆投資方。如今退出難席捲一級市場,禮新醫藥被併購成功爲身後投資人創造了寶貴的退出機會。

而此次操刀的中國生物製藥,我們並不陌生。現任董事會主席謝其潤,一位90後女生,正大集團謝氏家族第四代成員。7月17日,雙方在香港召開說明會,謝其潤與秦瑩博士共同現身。

90後女生操刀

買下一家C輪公司

說起來,中國生物製藥與禮新醫藥淵源頗深。

時間回到2024年底,禮新醫藥C輪融資中,中國生物製藥以1.42億元人民幣入股,獲得禮新醫藥約4.91%的股權,以及CCR8單抗LM-108在中國大陸的獨家權益。在雙方的推進下,2025年LM-108在晚期實體瘤、胃癌及胰腺癌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數據,並獲得兩項“突破性療法”認定。

這也成爲促使這筆併購的契機。

禮新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秦瑩博士在說明會上回憶,在與中國生物製藥、特別是正大天晴團隊在LM108項目的合作當中,其團隊表現出了卓越的臨牀能力和團隊精神,在合作以後深度考察了中國生物製藥的各個方面,最終確定加入中國生物製藥是最佳選擇。

由此,從啓動到完成僅耗時約兩個月,這筆併購正式宣佈:中國生物製藥將以不超9.51億美元(約68.22億元人民幣)的對價收購禮新醫藥95.09%股權。加上此前已持有股份,收購完成後,禮新醫藥將成爲中國生物製藥全資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禮新醫藥於交割日的估計現金及銀行存款約4.5億美元。換言之,中國生物製藥實際僅以約5億美元的淨代價完成收購。

伴隨着此次收購中,一個年輕身影再次來到臺前中國生物製藥90後掌門人謝其潤。

出生於1992年,謝其潤是泰國首富家族正大集團第四代成員,早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主修醫藥和金融,之後便進入家族企業歷練。2015年,年僅23歲的她從父輩手中接過權杖,擔任中國生物製藥的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此外,其弟弟也已加入公司,目前擔任中國生物製藥執行董事、首席執行長。

據悉,謝其潤在集團內部主要負責集團戰略規劃、國際化事業、資本市場運作,以及上市公司相關事務。

其實在半年前,謝其潤已帶領公司完成一筆併購去年10月,中國生物製藥以“協議轉讓+要約收購”的組合方式推進對浩歐博的收購,並實現對後者的控股,締造了史上首個港股公司收購A股上市公司案例。

根據當時公告,中國生物製藥收購浩歐博的價格爲33.74元/股,目前其股價已飆升至130.25元/股,半年間股價翻了約4倍,浩歐博市值也從收購時的約30億飆升至超80億元。

或許那時,謝其潤就開始尋找下一個收購目標在收購浩歐博一個月後,中國生物製藥完成了與禮新醫藥的首次牽手。

那麼,爲何是禮新醫藥?

若以C輪融資推算,禮新醫藥估值約29億元,本次併購顯然溢價空間巨大。對此,謝其潤在說明會上解釋,禮新是目前全市場唯一一個雙抗和ADC兩大技術平臺都獲得國際MNC認可的公司,這是公司研發實力的重要驗證。她表示,禮新最強的是早研能力,而中國生物製藥擁有國內最強的臨牀、註冊、生產和商業化綜合能力,可以加速推進禮新創新管線的臨牀開發。

謝其潤對這筆收購寄予厚望:“本次收購的核心價值遠非簡單的資源疊加,而在於通過整合醫藥研發創新能力與醫藥工業產業化能力,實現戰略意義上‘1+1>2’的協同與優勢互補價值。”

身後投資人賺錢退出了

禮新醫藥成立時間不算久,秦瑩則是背後靈魂人物。

資料顯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臨牀系(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後,秦瑩去了比利時林堡大學繼續攻讀腫瘤免疫學博士。學成歸來,秦瑩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曾在葛蘭素史克、賽生醫藥等跨國公司擔任上海腫瘤研發部總監、首席醫學官、研發副總裁,積累了20多年全球轉化醫學及免疫療法臨牀研究經歷。

2019年,正值中國創新藥的爆發之年,秦瑩在上海張江創立了禮新醫藥,開展腫瘤藥物研發工作。

成立之初,公司背後就擠滿了一衆投資人成立僅三個月後,泰格醫藥就托起天使輪融資;隨後三年,禮新醫藥迅速完成三輪融資,2020年的A輪融資中,泰福資本、盈科資本、領承創投等入場,隨後啓明創投、博遠資本、雲鋒基金、清松資本、尚潤投資入局Pre-B輪。

2022年,禮新醫藥B輪正式融資啓動,啓明創投、夏焱資本、泰鯤基金聯合領投,上海生物醫藥基金跟投。

最新一幕發生在2024年10月,禮新醫藥宣佈完成3億元C輪融資,領投正是本次的併購方中國生物製藥,浦東創投、張江浩珩參投,老股東啓明創投和上海生物醫藥基金跟投。

一個值得注意的時間點細節是:C輪融資的一個月後,禮新醫藥便拿下跨國巨頭默沙東的大單雙方達成協議,後者獲得禮新醫藥一款雙抗新藥LM-299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獨家許可,該交易預付款爲5.88億美元,外加高達27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共計32.8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

更早些時候,禮新醫藥自主研發的抗體偶聯藥物(ADC)LM-302、新型GPRC5D靶向抗體偶聯藥物LM-305等多個創新資產都曾吸引跨國藥企爭相競購。梳理下來,禮新醫藥累計對外授權帶來的交易金額預計48.8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50億元。

一家生物醫藥投資機構合夥人和投資界聊到,此時或許是投資人退出的最好時機:禮新醫藥與默沙東的授權交易是按到賬金額算,目前看下一期里程碑到期兌現的概率很高,但如果再往後看仍有未知性。

尤其是默沙東的“大單”後,禮新醫藥業績提振明顯。據公告,2023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禮新醫藥分別實現營收1.78億元、21萬元、42.18億元,除稅後靜溢利2023年至2024年均爲虧損,但2025年上半年,禮新醫藥除稅後靜溢利扭虧爲盈,猛增至16.85億元。

對禮新醫藥背後的投資人而言,此時促成併購退出落袋爲安不失爲一個明智的選擇。以最新一輪融資29億元估值來看,禮新醫藥在這次併購中估值飆升至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億元),禮新醫藥團隊成功上岸,身後投資人也將順利退出並獲得豐厚回報。

“能退則退,但不是誰都有這麼好命”。投資人感慨,這筆大額醫藥併購交易在當前市場上很難複製,原因在於現在市場上能出得起超過2億美元現金,且企業集團能通過交易的買方很少。中國生物製藥作爲頭部企業,併購後消化各種意外具有內在可能。另一方面,併購方此前正好是禮新醫藥股東這一點爲併購提供了賦能,賬頁也能算得比較清楚,才能促成這筆交易。

對買方而言,收購後禮新醫藥主要研發和管理團隊,將連同其雙抗、ADC等技術平臺一起加入中國生物製藥,進一步強化中國生物製藥在前沿分子類型和腫瘤免疫領域的研發能力。隨着交易披露,中國生物製藥股票已多日連漲,截至7月19日,報6.9港元/股,市值達到1294億港元。

買方,賣方,投資人皆大歡喜,堪稱又一筆多贏的併購。

“今年,醫藥迎來一波大行情”

如果將視野拉長,這是國產創新藥久違的好消息。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產創新藥歷經浮浮沉沉。在高研發、長週期投入、高風險的行業特徵下,創新藥公司存在着一項“雙十定律”,即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10年時間、10億美元投入,且失敗率超過90%。

爲了分攤風險和補充現金流,Biotech會以合作分工的商業模式,把海外的權益用首付款、里程碑、銷售分成的方式授權給跨國藥企,在各個階段獲得分成收入。這是BD交易的一種主要形式。

但眼下,此類BD交易已經不再是專屬於Biotech的“求生之道”了,頭部藥企正在捲入。今年上半年,恆瑞醫藥信達生物、和鉑醫藥等頭部藥企接連宣佈海外授權,產業鏈條與強大資本形成共振。

對Biotech背後的投資人們來說,有好的買家尤其是頭部醫藥企業出手併購,是一條IPO之外有利於Biotech良性發展的退出通道。

放眼望去,國內外創新藥賽道併購暗流湧動

2024年11月13日,BioNTech宣佈以8億美元預付款收購普米斯100%已發行股本。通過此次收購,BioNTech拿下普米斯自主研發的抗PD-L1/VEGF雙特異性抗體(PM8002/BNT327)完整的全球範圍權益;

2025年1月,強生斥資146億美元收購開發中樞神經治療藥物的企業Intra-cellular,強化其在神經科學領域領導地位;

同在今年1月,IVD領域上市公司聖湘生物宣佈以超8億元溢價收購中山未名海濟生物醫藥有限公司100%股權,進軍生長激素領域,跨界拿下“第二增長曲線”。

如此一幕幕,令陪伴Biotech公司已久的投資人們看到更多“退路”的可能。

記得前不久第十九屆中國基金合夥人大會上,道彤投資創始管理合夥人孫琦提到,過去幾年醫療始終處在一個週期性的底部。“今年2月份,醫藥港股還沒有大漲。但從4月到6月,恒生指數ETF已經漲了30%。不少醫藥股創出了新高,甚至翻倍。”

他判斷,今年生物醫藥方向會迎來一波大行情。

我們也看到,火熱行情正在港股上演。今年以來,已有十餘家創新藥企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同時,年初至今港股創新藥板塊漲幅顯著,三生製藥、信達生物等多家藥企股價翻倍。

“中國生物製藥併購禮新醫藥這樣的大交易可遇不可求,依然可以期待港股上市帶來的退出通道”,一位投資人如是說。

回到此次併購,一個更重要的信號或許已經出現。此前中國創新藥領域的重大交易,幾乎都由跨國巨頭完成。直到中國生物製藥出手,我們終於看到更多國內頭部藥企收購本土創新藥企的案例。

對於中國Biotech而言,春天纔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