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行業*電子行業AI端側深度之智能駕駛(上):技術範式迭代打開性能上限 競爭、監管、應用加速高階智駕落地

中銀證券
07-18

在大模型引領的技術潮流下,AI 能力加速賦能各類硬件終端,與一般硬件終端應用AI 能力的方式不同,智能駕駛將AI 能力應用於改變物理世界。當前正值高階智能駕駛商業落地的關鍵時點,爲探討這一投資機遇,本報告從底層技術變遷和商業落地這兩方面,分析智能駕駛的產業趨勢和影響。我們認爲,隨着智駕技術範式快速迭代、中國車企競爭策略驅動,智能駕駛有望成爲物理AI 率先落地的場景,帶動產業鏈企業的投資機遇。

支撐評級的要點

智駕有望成爲物理AI 率先落地的場景。國內車企的競爭焦點從比較“開城”數量、到實現“全國都能開”,智駕功能不斷升級,通用的智能駕駛可使用範圍和時段不斷增長。經過一年之後,現在智能駕駛功能競爭有了新變化:城區NOA 和車位到車位成了新的競爭點,未來高階智駕有望加速滲透。但高階智駕(L3 及以上)落地同時面臨責任認定的難點。

總體而言,因成熟度、需求量、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智駕有望成爲物理AI 率先落地的場景。

技術範式迭代爲高階智駕奠定基礎。本輪智駕水平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源於技術範式的轉變。端到端架構具備數據驅動/全局優化優勢,替代模塊化架構成爲主流;其背後的智駕系統訓練方法迭代更爲重要,從傳統的規則驅動走向數據驅動,並進一步向知識驅動迭代,技術範式的轉換不斷提高智駕系統的泛化性能上限。通過理想汽車小馬智行的案例,我們認爲強泛化能力的智駕技術範式已有了方案。技術範式迭代一方面加速高階智駕落地速度,同時也變更了行業競爭壁壘,傳統主機廠的競爭優勢不在,具備算力、數據、模型的新型智駕廠商或將脫穎而出。

車企競爭、監管政策、商業應用同時推動高級智駕發展,L3 級乘用車落地在即、L4 級商用車初現曙光。商業競爭驅動智駕平權和升規同步推進,比亞迪等車企推動智駕下放至10 萬元車型,加速高階智駕普及;同時領先OEM 亦積極拓展性能上限,我們認爲技術初步成熟,靜待L3 級智駕上路。政策方面,全球智駕政策從試點轉向推廣應用,國內首次放開L3級乘用車上路,全國各地區L4 級無人駕駛運營用車的試點區域不斷擴大,爲高階智駕商業落地鋪平道路。應用方面,ToC 的乘用車智駕商業模式相對成熟,買斷制&訂閱制模式定價完善,但近期面臨免費模式的競爭,而ToB 的運營車智駕商業模式,受硬件/運營成本大降,商業模型初步跑通。總體而言,競爭、政策和商業模式都驅動高階智駕行至拐點,落地加速。

投資建議

技術範式轉變提升汽車智能化上限,競爭策略、監管政策與商業閉環跑通,加速汽車行業變革,帶來較大的投資機遇。

我們認爲,中國汽車零部件和佈局汽車業務的消費電子企業爲代表的供應鏈,將深度受益高階智駕的滲透率提升趨勢,核心受益環節包括車載SoC、傳感器、線控底盤、通信傳輸及座艙顯示器件。建議關注地平線機器人-W黑芝麻智能瑞芯微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宇瞳光學舜宇光學科技敏芯股份電連技術立訊精密龍迅股份國科微裕太微-U、伯特利耐世特萬朗磁塑水晶光電華陽集團隆利科技

評級面臨的主要風險

智駕技術落地速度不及預期;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預期;智駕商業化遇瓶頸;智駕意外事故風險。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