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7月23日電(記者杜康)2025年上半年,中國Biotech迎來了一輪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重估行情。港股創新藥板塊成爲市場最大亮點,截至6月末,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年內累計漲幅超60%。這背後,是中國創新藥出海不斷拿下大單。
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的領跑,中國創新藥經歷了蓬勃發展的十年。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領域達成超50筆全球合作,總額達484.48億美元。
和鉑醫藥在中國創新藥的出海版圖中佔據重要位置。今年3月,和鉑醫藥與阿斯利康達成授權交易,總金額45.75億美元。6月,和鉑醫藥又宣佈與大冢製藥達成全球戰略合作,交易涉及金額逾6.7億美元。至此,公司的海外交易總金額已經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和鉑醫藥也是今年上半年港股創新藥股價表現最亮眼的企業之一。半年內,股價上漲超300%。在一衆港股18A企業中,和鉑醫藥是爲數不多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的公司,驗證了其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近日,記者專訪了和鉑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勁松。他表示,和鉑醫藥的商業模式,不會迴避BD,但也不會止步於BD。下一步,和鉑醫藥希望成爲全球抗體藥物的“新基建”。
持續盈利:從“管線數量競爭”轉向“技術價值競爭”
經過多年的耕耘與積累,中國創新藥迎來一波“大出海”的收穫期,一些創新藥企開始盈利。可以看到,百濟神州、艾力斯等國內創新藥企成功將產品賣到海外,海外產品的銷售收入佔比甚至已經過半。此外,部分創新藥企通過研發管線的License-out交易,補充公司現金流。
但事情總有AB面,繁榮背後亦有隱憂。比如,創新藥企的下一款產品能否成功出海?又比如,企業的BD交易能否持續?有業內人士表示,BD交易不屬於常態化業務,相關收入波動太大,有些通過BD交易實現當年盈利的企業,在第二年又轉虧。也有觀點認爲,創新藥企將核心管線的相關權益賣出,是生存困境之下的“斷臂之舉”。
創新藥研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長週期特徵,國內創新藥企都需直面“造血困境”。九死一生,是外界對於創新藥企商業模式的高度概括。每一家翻越死亡之谷,希望在市場上持續活躍的創新藥企,都需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和鉑醫藥目前在研管線並不算龐大。高頻次的License-out交易,讓和鉑醫藥被行業冠以“BD之王”的稱號。持續產生高價值分子交易的背後,王勁松表示,和鉑醫藥的戰略,均圍繞其核心技術平臺展開。
全球生物藥佔比不斷提升。蟬聯全球銷冠頭銜多年的一代“ 藥王”阿達木單抗,便是一款用抗體平臺產生的單抗藥物。“如何高效產生抗體,構建有效的抗體生產平臺,是行業一直探索的事情。在2016年成立之初,和鉑醫藥基於對技術平臺稀缺性的判斷,通過收購Harbour Antibodies獲得了全人源重鏈抗體HCAb平臺及全人源經典抗體H2L2平臺。”王勁松說。
此次收購後,和鉑1.0時代正式開啓。據悉,和鉑醫藥的Harbour Mice平臺能夠生成雙重、雙輕鏈(H2L2)和僅重鏈(HCAb)形式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其中,平臺產生的抗體HCAb,是雙抗/多抗、ADC、CAR-T和mRNA等複雜分子構建的底層技術和核心框架。
1.0階段的和鉑醫藥,期望通過自研與引進高價值管線,快速成長。但在隨之而來的行業寒冬中,和鉑醫藥也難獨善其身,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於是,和鉑醫藥選擇進一步放大平臺價值,於2022年成立子公司諾納生物,面向全球開放合作,力求最大化釋放技術平臺的創新價值,從此邁入2.0階段。
“基於這一平臺,我們快速推動‘抗體+’的技術轉化,與阿斯利康、輝瑞、艾伯維、莫德納、大冢製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一批全球領先的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合作項目超過300個。”王勁松說。
諾納生物專注於爲全球藥企提供Idea to IND一站式臨牀前解決方案。年報顯示,諾納生物2024年取得研究服務費834.1萬美元,同比增長122.2%。諾納生物擁有超過100個合作方、合計超過19個分子進入IND/臨牀階段。這種模式,在BD交易和管線研發之外,爲企業每年帶來穩定的現金流。
“我們認爲,生物醫藥行業正在從‘管線數量競爭’轉向‘技術價值競爭’。既通過平臺賦能全球藥企降本增效,又通過里程碑分成構建長期收益,這種‘輕資產’的路徑將成爲公司穿越週期的核心競爭力。”王勁松說。
高質量分子的BD交易,以及研究服務帶來的穩定收益,讓和鉑醫藥有了較爲充足的現金儲備。截至2024年底,和鉑醫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68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18.9%。
和鉑醫藥邁入3.0階段:轉向行業“新基建” 更深入嵌入全球醫藥產業鏈
“我們希望做全球抗體藥物的‘新基建’。”2025年,和鉑醫藥宣佈進入3.0階段,王勁松這樣描述關於未來的願景。
“行業轉向‘抗體+’時代,大家更需要尋找成熟有影響力的核心技術平臺。和鉑醫藥的技術平臺也展現出了在新的疾病領域和治療手段中的核心作用。在全球範圍內,不僅是雙抗、多抗,在ADC、細胞治療、mRNA等領域,我們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合作網絡,展示出了利用平臺進行產業化運營的特色。”王勁松說。
邁入3.0階段,和鉑醫藥與跨國藥企的合作從“簡單授權”邁向“深度綁定”。2025年3月,和鉑醫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了自2022年以來的第三次合作——雙方將基於和鉑醫藥Harbour Mice技術平臺,共同研發針對免疫性疾病、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的新一代多特異性抗體療法。此次合作總金額高達45.75億美元。
此外,阿斯利康還將以1.05億美元認購和鉑醫藥9.15%的新發行股份,並且雙方將在北京共建一個創新中心,推進本協議下的合作項目及雙方更多其他合作。這意味着,雙方將構建多維度的合作生態。同時也意味着,和鉑已經獲得跨國大藥企的認可,更深程度嵌入全球醫藥產業鏈。
“目前我們平臺的雙抗和多抗價值已經得到了較爲顯著的驗證,尤其是我們建立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臺HBICE,在實體瘤、免疫性疾病方面已經開始全方位展現價值。未來我們希望平臺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全方位進入細胞治療領域,比如CAR-T。目前我們已經與國際上領先的CAR-T藥物公司Umoja Biopharma進行合作。”王勁松說。
王勁松提到,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着藥物研發模式。AI與生物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新藥研發的範式。圍繞“AI+”,和鉑醫藥正在佈局一系列技術升級。
“抗體藥物研發中,AI可以輔助我們優化抗體的親和力、特異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藥物的療效和降低副作用。另外,AI技術還可以幫助我們探索新的藥物研發領域和靶點,比如針對一些傳統方法難以攻克的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罕見病等。通過AI的分析和預測,我們可以發現新的治療策略和藥物分子,爲這些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今年2月,和鉑醫藥與英硅智能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AI賦能的抗體發現算法和應用開發。諾納生物也已推出其創新的AI輔助藥物發現引擎——Hu-mAtrIx。這一由先進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全新平臺,與和鉑醫藥的Harbour Mice技術平臺無縫集成,加速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在內的多個關鍵治療領域的抗體發現。
隨着平臺能力的提升,以及公司現金流的穩定,王勁松表示,和鉑醫藥也在加強自研管線的推進,全面向炎症及免疫領域深度拓展。其HBM9161商業化在即;HBM9378爲潛在同類最佳,即將啓動哮喘全球二期臨牀試驗;超長效下一代靶向TSLP雙抗分子HBM7575正在加速向IND推進。“我們希望最終實現平臺與自研的雙輪驅動。”
可以看到,在中國創新藥企仍陷“造血”困境的當下,和鉑醫藥提供了一份獨闢蹊徑的發展樣本:以全球稀缺性技術平臺爲根基,通過開放合作構建生態,將中國創新嵌入全球醫藥產業鏈,最終實現財務韌性與創新價值的雙贏。
談到我國的創新藥行業,王勁松提到,當前行業蓬勃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靶點扎堆帶來的同質化競爭與內卷;又比如,很多優秀的企業善於早期研發,但因沒有商業化團隊陷入困境。“不管是資本市場,還是監管部門,都應該認識到,創新藥是一個非常長的產業鏈,需要有不同發展模式的企業共存,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矩陣。”
編輯: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