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腕十年:722事件如何重塑中國醫藥產業基因?

CPHI製藥在線
07-23

關注並星標CPHI製藥在線

圖中插畫由AIGC生成

一、722事件:行業震盪的開端

2015年7月2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開展藥物臨牀試驗數據自查覈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號),要求對1622個已申報生產或進口的待審藥品註冊申請開展臨牀試驗數據自查覈查工作。

該公告要求所有已申報並在總局待審的藥品註冊申請人,均須按照《藥物臨牀試驗質量管理規範》等相關要求,對照臨牀試驗方案,對已申報生產或進口的待審藥品註冊申請藥物臨牀試驗情況開展自查,確保臨牀試驗數據真實、可靠,相關證據保存完整。自查內容涵蓋覈對數據庫與原始數據一致性、試驗儀器設備運行維護、受試者篩選入組情況、試驗方案關鍵數據、試驗藥物管理、生物樣本相關記錄以及各方職責落實合規情況等多個方面。

若申請人自查發現臨牀試驗數據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可在2015年8月25日前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出撤回註冊申請;若未在規定時間提交報告或撤回,總局將進行飛行檢查,一旦查出問題,將採取"3年內不受理其申請""吊銷藥物臨牀試驗機構的資格""列入黑名單"等嚴厲處罰措施。

二、雷霆行動:數據覈查的風暴

在"722事件"的高壓態勢下,1622個註冊申請的藥企面臨着艱難的生死抉擇。

一方面,若選擇主動撤回申請,意味着企業前期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付諸東流,多年的研發心血可能就此白費,這對企業的經濟和發展無疑是沉重打擊。另一方面,若不撤回,一旦在後續的飛行檢查中被查出數據存在問題,企業將面臨"3年內不受理其申請"的嚴厲處罰,這會使企業在未來三年無法進行新產品的申報審批,失去市場競爭的先機,還可能面臨吊銷試驗機構資格、列入黑名單等處罰,企業聲譽將嚴重受損,市場信任度驟降,進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這種兩難的境地讓衆多藥企陷入了痛苦的掙扎,許多醫藥人因此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

最終,在巨大的壓力下,1210個申請選擇主動撤回,撤回比例高達75%。這一驚人的數據背後,反映出多方面的原因。部分企業的臨牀試驗數據確實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的情況,在嚴格的核查要求和嚴厲的處罰措施威懾下,企業自知無法通過檢查,爲避免更嚴重的後果,只能無奈撤回申請;還有一些企業,雖然數據並非造假,但可能存在試驗過程不規範、資料保存不完整等問題,擔心在覈查中被誤判爲數據造假,也選擇了撤回。這也側面反映出當時行業內對數據真實性和規範性的重視程度不足,以及對監管標準的不熟悉、不適應。

隨着覈查工作的深入開展,一系列觸目驚心的亂象逐漸浮出水面。經調查認定,有38個品種涉嫌數據造假,這些品種從臨牀試驗數據記錄到結果呈現,都存在人爲編造、篡改等嚴重問題,嚴重違背了科學研究的誠信原則和藥物研發的基本規範。同時,11家臨牀試驗機構或CRO被立案調查,這些機構在藥物臨牀試驗過程中,沒有嚴格履行職責,有的甚至與藥企勾結,共同參與數據造假,使得整個臨牀試驗過程淪爲一場鬧劇,嚴重破壞了行業秩序。

這些亂象的出現,深刻揭示了中國醫藥行業長期存在的"重速度輕質量"的沉痾。在過去,部分藥企爲了追求藥品快速上市,獲取經濟利益,忽視了藥品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在臨牀試驗階段,不嚴格按照規範操作,隨意編造數據、簡化試驗流程,導致大量無效甚至有害的藥品進入審批環節,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審評資源,更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了潛在威脅。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使得整個行業陷入了低水平、無序的競爭狀態,嚴重製約了中國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而此次"722事件"中的數據覈查行動,猶如一場及時雨,通過鐵腕手段清除了3.2萬件審評積壓。大量存在問題的註冊申請被撤回或不予批准,使得審評資源得到了有效釋放,爲真正有價值的創新藥騰出了發展空間。審評部門得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創新藥的審評工作中,加快創新藥的審批速度,推動創新藥儘快進入市場,滿足臨牀需求,這對於提升中國醫藥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成爲了中國醫藥產業改革創新的關鍵轉折點。

三、制度重構:政策引領新生態

在"722事件"的推動下,中國醫藥產業開啓了全面的制度重構進程,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密集出臺,從質量、創新、審評能力等多個維度入手,重構了產業生態,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質量革命方面,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正式拉開了國內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序幕。該政策針對289個基藥品種的17,740個批文展開,要求仿製藥必須與原研藥在質量和療效上保持一致。這一舉措猶如一場大考,對仿製藥企業提出了嚴格要求。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藥品的處方工藝、質量標準等進行全面研究和優化,以確保仿製藥與原研藥在體內的吸收過程相似,達到生物等效性。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在質量和療效上得到了保障,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用藥需求,也爲藥品集採提供了質量可靠的產品。而那些無法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落後批文則被淘汰,共計淘汰了1.7萬餘個,有效淨化了仿製藥市場,提高了整個仿製藥行業的質量水平。

2020年啓動的注射劑二次覈查同樣意義重大,其覆蓋了規模高達6000億的市場。注射劑作爲一種直接進入人體血液循環的劑型,對安全性和質量要求極高。此次覈查重點關注注射劑的生產工藝、處方、質量控制等關鍵環節,對304個品種進行了嚴格審查。通過覈查,發現並解決了一批潛在的質量問題,排除了注射劑類藥品的安全隱患,進一步提升了注射劑的質量和安全性,保障了患者的用藥安全。

從創新引擎角度來看,MAH制度(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傳統的藥品管理模式中,藥品的生產和上市許可通常是捆綁在一起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藥品研發和生產的靈活性。這一制度極大地激發了藥品研發創新的活力,使得科研機構和人員能夠更加專注於研發創新,無需擔心生產環節的問題,加快了新藥的研發進程,爲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療選擇;同時也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專注於藥品研發、生產、銷售等特定環節,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效率和競爭力。

優先審評制度的建立也爲新藥審批按下了"加速鍵"。該制度爲臨牀急需新藥建立了綠色通道,通過優化審評流程、優先配置資源等措施,將臨牀急需新藥的審批時間從平均60個月大幅縮短至10個月。這使得那些能夠滿足臨牀迫切需求的新藥能夠更快地進入市場,爲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例如明星藥物吡咯替尼,僅用11個月就獲批上市,迅速爲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

2017年,中國加入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這是中國醫藥產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加入ICH後,中國藥品註冊技術要求與國際全面接軌,全球同步研發的新藥可以按照同樣的規則,在中國同步申報、同步上市。這不僅有助於我國患者更早更快享受到全球最新的藥物研發成果,也促使國內藥企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研發和生產,提升了我國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爲創新藥出海鋪平了道路。

隨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進,藥品審評能力也在不斷提升。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審評團隊從2014年的115人擴充至近1000人,人員的大幅增加使得審評工作能夠更加高效地開展。審評積壓從3.2萬件降至4000件,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審評積壓的問題,提高了審評效率。同時,創新藥IND(新藥臨牀試驗申請)批准數量兩年翻倍,這意味着更多的創新藥能夠更快地進入臨牀試驗階段,加速了創新藥的研發進程,推動了我國醫藥產業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四、基因轉變:產業的蝶變與突圍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醫藥產業在經歷了"722事件"及一系列政策改革後,發生了深刻的基因轉變,從仿製跟隨逐步走向全球突圍,在國際醫藥舞臺上的地位日益凸顯。

在交易模式上,發生了顯著的逆轉。License-out(境內轉境外)交易佔比從早期的個位數,在2024年飆升至44%,成爲中國醫藥交易的主流模式。這一轉變背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政策層面,MAH制度的實施,打破了傳統"生產綁定文號"的桎梏,允許研發機構獨立持有藥品批准文號,極大地激發了研發活力,衆多生物科技企業(Biotech)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爲技術輸出提供了源頭支持;同時,中國加入ICH等國際組織,使得國內藥品研發標準與國際接軌,提高了國內創新藥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技術層面,中國藥企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投入,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提升了自身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吸引了國際藥企的合作目光。

技術破壁成果斐然,以ADC(抗體偶聯藥物)和雙抗爲代表的前沿技術成爲出海主力。2024年本土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達到94筆,總金額51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例如,科倫博泰默沙東達成7款ADC交易,總金額高達94.75億美元,首付款1.75億美元。其研發的ADC藥物在連接子技術、載荷優化等方面取得創新,在CLDN18.2、HER2等靶點實現全 球領先,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實力;百利天恆的EGFR/HER3雙抗ADC以84億美元授權給BMS,創下中國創新藥單筆交易紀錄,其產品通過獨特的雙抗平臺和精準的靶點設計,在腫瘤治療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這些典型案例表明,中國藥企在技術創新上已取得實質性突破,能夠開發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藥,在全球創新藥研發浪潮中佔據一席之地。

在產業生態中,頭部企業和中小藥企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以恆瑞醫藥百濟神州爲代表的頭部企業,構建起了"研產銷"全鏈條能力。恆瑞醫藥作爲中國傳統製藥業的巨頭,憑藉多年積累的強大現金流和成熟的商業化體系,積極向創新藥領域轉型,形成了"仿創結合,研產銷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百濟神州從誕生之初就立足全球,以"在中國和世界開發和商業化創新藥物"爲使命,通過"全球研發、全球臨牀、全球商業化"的全球一體化發展路徑,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其PD-1單抗(替雷利珠單抗)已進入歐美市場,2024年海外銷售收入佔比超40%。

而中小藥企則面臨着兩極分化的生死考驗。一方面,部分具有創新技術平臺和獨特研發優勢的中小Biotech企業,憑藉技術優勢成爲License-out的主力(佔比74%),吸引了跨國藥企的合作。例如映恩生物將處於臨牀前的B7-H4ADC以13億美元授權給百濟神州,體現了其在ADC技術領域的潛力得到國際認可;另一方面,大量缺乏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不足、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由於資金短缺,它們在研發上的投入往往不足,導致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佔有率較低,且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人才流失率較高,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五、未來征途

回望722事件這劑"苦藥",它治癒的是整個產業的畸形發育。那些在數據覈查夜撤回申請的研究員,十年後可能正將ADC新藥授權給跨國巨頭;那些被一致性評價壓垮的藥企,或已在細分領域淬鍊成"隱形冠軍"。當帶量採購讓左氧氟沙星跌破1元,當科倫博泰單筆交易斬獲10億美元--中國醫藥產業終於領悟:刮骨療毒的劇痛,終將換來挺直脊樑的尊嚴。下一個十年,這場從"參與者"到"規則制定者"的進化,纔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