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即時零售大戰,小紅書電商的命運會不會改寫?

藍鯨財經
07-22

文:互聯網江湖 劉致呈

作爲小紅書平臺上的“少數”男性用戶,在用了幾個月後,我還是決定把小紅書卸載了。

原因無他,對算法繭房下的推薦內容有點膩了。當初之所以開始玩小紅書,是因爲“中美網友大對賬”勾起了我的興趣。沒承想始於興趣,終於興趣。

最近刷小紅書,明顯感覺廣告更多了,各種硬廣軟廣精準推送,也許是開放與淘寶、京東合作後,商業化氛圍似乎比以前更濃了。

我隱約有這麼個感覺:開放之後,小紅書似乎開始焦慮了。

巨頭間的閃購大戰,放大了小紅書增長焦慮。

畢竟即時零售的火熱,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內容社區的種草效應。

紅黃藍三家閃購大戰表明,這年頭兒直接補貼用戶比買流量有用多了,內容平臺硬廣、軟廣的價值都在降低。

就像東哥說的:“以戰養戰”,把錢投入外賣,京東的廣告費用也降低了。

閃購這麼個簡單打法,其實不只影響小紅書,也影響抖音、快手。只是抖快的用戶時長更長,電商業務也成熟了起來,整體影響不大。而小紅書沒了電商業務的想象力,商業化難度可能又增加了。

那麼問題來了,閃購一片火熱,小紅書的“種草”模式,到底對商家還有多少吸引力?

閃購大戰,苦了種草模式?

今天的電商巨頭都在超級APP方向走,京東做短劇、美團也做,再加上直播、短視頻,今天的電商平臺,都是內容+社區+本地生活的巨無霸體質。

下一步就是把種草這件事兒也做了。

今年618期間,各個平臺都在加強培育新品牌的能力,京東、淘天、拼多多都投入更多的資源,幫助新品牌起量。

於小紅書而言,既然打不過,那麼不如早些加入,電商業務止損擁抱大平臺,是審時度勢之後的戰略選擇。

不是說小紅書對商家沒有吸引力,而是增長的底層邏輯變了。

即時零售大戰證明了一件事兒:流量分發的平臺,打不過需求分發平臺。

真正高效的轉化,其實不是種草,而是一開始打透品牌心智,縮短鏈路直接撬動高轉化。

瑞幸當年就是這個打法,9.9一杯的生椰拿鐵根本不用種草,用剛需,低毛利的爆款撬動心智,然後在銷售終端做轉化。

這也是閃購的核心邏輯。

傳統電商的邏輯,是先有觸達,再有品牌心智,然後靠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促進轉化。所以“種草”是第一步。

但“種草”也是有成本的,內容博主、平臺本質上都是“流量中間商”,製作內容的“中間成本”,最終還是要“被種草”的用戶買單。

用流量分發,其實不符合商品分發效率最大化原則。

近年來,消費行業裏有增量的領域都是“用需求分發”。

比如零食行業,趙一鳴、零食很忙爲什麼能快速崛起,其實就是靠着2塊錢的可樂,1塊錢的礦泉水這種剛需高頻帶動流量。

超市行業,永輝爲什麼能火起來,不光是因爲學習了胖東來的經營理念,更是用胖東來的自營單品,撬動了流量。

這跟京東、淘寶、美團閃購業務的增長邏輯一樣:“高頻帶低頻,剛需帶非剛需”。

反倒是內容平臺端,當軟廣越來越多,用戶逐漸脫敏,內容種草轉化的性價比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而這個時候,即時零售展現出來的增量,其實對品牌商家更有吸引力。

品牌商家做爆品,未來會不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即時零售平臺上?我覺得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點。

實際上,閃購會改變用戶購買的行爲和習慣,內容平臺流量的電商價值可能會進一步被弱化。

比如,最近朋友買東西已經不去網上先搜,而是打開閃購,先看一遍。有合適的直接買,本質上縮短了轉化鏈路。

當商品的決策鏈路被縮短了之後,種草也就沒了意義。這也是爲什麼,某些剛需屬性的品類,在內容平臺投流增長越來越難。

小紅書對品牌,商家的吸引力,核心還是在於兩點:

人羣購買力。

小紅書的用戶人羣,是消費市場最有購買力的人羣:一二、三線城市裏年輕的白領女性。這個羣體,強調消費的精緻感,但在追求品質的同時也精打細算。

除了小紅書,這部分購買力也同樣分佈在京東、淘天、分佈在李佳琦、董宇輝的直播間裏。也就是說,撬動這部分人羣需求,小紅書不是唯一的入口。

對於一些長決策週期的產品,入口就沒那麼重要了,小紅書優勢仍然在。

低成本的品牌冷啓動。

小紅書的核心價值,是培育新品牌,是用內容軟廣,做新品牌的冷啓動。但小紅書流量斷崖式下滑之後,越來越多的品牌發現,在小紅書做冷啓動,似乎比以前更難了。

本質上,還因爲同質化的筆記越來越多,平臺得不斷調整策略,平衡內容生態。而每一次調整,商家都要重新適應,這也會帶來相應的成本。

品牌爲什麼要做廣告,其實就是強化心智。對品牌來說,心智=免費的流量。

撬動心智這塊兒,還是看頭部電商平臺。今年618期間,天貓453個品牌成交破億,京東3000個家電家居品牌增長翻了一倍。

你看,電商平臺的品牌孵化能力未必就比內容平臺差。當前主流的電商平臺都在做新品牌孵化。那麼小紅書的“冷啓動”價值似乎也就沒有那麼大了。

內容紅利蛋糕,不夠品牌分了

不管是人羣購買力,還是品牌的冷啓動,其實都是說明一點,小紅書這個平臺,一直以來都是有紅利的。

對品牌來說,紅利是蛋糕,是結構性的增量。

海底撈的服務是餐飲行業的結構性增量,《黑神話悟空》的品質是遊戲行業裏的結構性增量,小米YU7的情緒價值是國產新能源的結構性增量……

你看,大多數時候,結構性的增量是品牌自發增長出來的,而不是依附於某個有內容紅利平臺。

因爲,今天這個過剩的市場,任何能被看得見的流量紅利,最終都會吸引一大票品牌蜂擁而至,然後紅利就消失了。

市場永遠存在“二八”法則,20%的商家在掙錢,80%的商家在內卷。

小紅書亦然。

最近,小紅書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宣佈品牌升級,換了slogan,從生活指南換到了“生活興趣社區”。

換slogan這事兒,其實反映出當下小紅書對自身處境的思考:當種草變成一種品牌們都知道“普遍增長方式”後,小紅書該怎麼辦?

顯然,當品牌種草增長由增量轉入存量時代,平臺的蛋糕,就有點不夠分了。

或者更直白點說:在小紅書上拍圖做筆記起號,然後一款產品賣爆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過去,品牌在小紅書種草的方式無非三種:達人種草、信息流投放,搜索投流。

這三種方式能奏效,前提是小紅書依然能有一個健康、真實的內容生態。當平臺內的博主種草內容越來越多,內容生態的天平開始向商業化傾斜的時候,平臺的內生流量增長也就變得更難了。

數據似乎也在印證這一點。

Questmobile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前十個月,小紅書月平均活躍用戶規模爲2.14億,較2023年同期僅增長了11.9%。也就是說,小紅書的流量大盤增長似乎沒有那麼快了。

從生活指南到興趣社區,小紅書顯然希望完成流量與商業化的雙重擴容。

從強調“生活方式電商”再到現在強調“興趣社區”,直觀來看最大的變化是沒了電商的戲份兒。

這其實不難理解。

一方面,於小紅書今天的體量而言,繼續做電商,難免要與主流平臺近距離交鋒,而小紅書的營收支柱還是要靠廣告。

另一方面,以小紅書這個體量,再深入做電商,就意味着要深入供應鏈。快手、抖音做電商的經歷表明,內容平臺做電商,是在把輕模式做重,需要大量的資源和基礎設施能力。

小紅書的能力,與快手、抖音依然有體量的差距,所以在電商的方向是死磕,並不明智。

其實過去這幾年,流量與商業化的擴容一直都是小紅書的主線。所以,小紅書變得更開放,主動擁抱淘寶、京東。

對於小紅書而言,雖然說開放外鏈不意味着要放棄做電商,但顯然電商業務的戰略層級放低了。

而定位於“興趣社區”,可能也反映出小紅書內部糾結的一面。

抖音興趣電商的成功在前,3.5萬億GMV體量已經向市場證明了“興趣”這條路是走得通的。同樣是靠算法,憑什麼抖音能做成小紅書做不成?

小紅書走抖音走過的路子,可能更容易被市場認可。

從生活方式電商,到興趣社區,柯南的思路可能是,小紅書廣告電商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廣告業務不斷提升貨幣化率,另一方面保留電商火種,然後等待一個窗口期,擇機上市,最終給一級市場的股東們一個不錯的回報。

在小紅書調整slogan之前,還有一則被否認的傳言:阿里要收購小紅書。

其實對於小紅書而言,IPO遠比被收購要來得更划算。

簡單算一算賬,就不難看出被收購的消息是謠言。

其實一直以來,市面上不乏傳出小紅書IPO的消息。根據天眼查APP融資歷程顯示,到2024年7月份,小紅書融資到了E輪,估值170億美元,據最近媒體報道,小紅書的整體估值已達260億美元。

實際上,比謠言本身更值得討論的是,爲什麼這樣的謠言有誕生的土壤?

我想還是市場的心態變了,當內容平臺重新聚焦流量,電商業務前景未卜。外部難免開始有了猜測:如果將來上市沒能有一個理想估值,那麼賣身巨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無論賣身,還是上市,當下的小紅書都還有可挖掘的價值。而待到十年以後,虎撲走過的路,小紅書會不會再走一遍?

值得深思。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