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0年DeFi爆發時的狂熱嗎?四年過去,曾經的“Farming”潮逐漸退去,一場更深層次的革命正悄然鋪開。它不靠高年化的誘惑,也不需要炫目的創新玩法——而是把現實世界的真金白銀、債券、基金搬上鍊,打開了通往“鏈改華爾街”的大門。
它的名字叫: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
2025年,這個曾被質疑“過於理想化”的板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攪動全球金融格局。本文將拆解那些華爾街最傳統的大玩家們,如何正一步步All In 區塊鏈的。
就在近日,高盛與BNY Mellon 聯合推出一項 “鏡像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MMF)” 的計劃,正式宣佈把部分傳統基金的份額通過區塊鏈進行“鏡像上鍊”。
簡單來說,這是將現實世界中投資者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份額,通過高盛的私有鏈(GS DAP)生成一個 1:1 映射的數字代幣(Mirror Token)。這些代幣不能隨意流轉,但可用於做抵押、交易、清算。
而 BNY 提供的 LiquidityDirect 平臺將成爲投資人申購與贖回的入口。這背後,包含貝萊德、富達、Federated Hermes、BNY Dreyfus 等基金巨頭,也將參與到試點中。
這不是“玩票”,而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基金管理人主動在區塊鏈上發行代幣化份額。這是一次標誌性的制度突破。
高盛全球數字資產主管 Mathew McDermott 表示:“未來,MMF 份額可直接用於鏈上交易、作爲抵押品,實現全球市場的實時結算。”
我們可能還沒意識到:RWA 已經不只是“新概念”,而是DeFi 中增長最快、資金湧入最多的賽道。
2024年1月,RWA 總市值僅爲 85 億美元
到了2025年7月,已經突破 250 億美元
同比增長超 194%,三年漲幅接近 5 倍!
這不僅是某個小板塊的熱潮,而是整個金融業的“基建遷徙”。
其中的最大板塊是——私募信貸(Private Credit)。
據 RedStone 數據,截至2025年中,私募信貸佔整個RWA市場的60%,即約150億美元,成爲當前鏈上現實資產最核心的結構。
高盛、BNY 不是個例。
貝萊德(BlackRock)
推出了全球最大 RWA 產品——BUIDL(貝萊德美元數字流動性基金),現有資產規模 22.4 億美元,採用鏈上發行與結算,資金主要配置在美國國債。
Apollo 私募股權
將旗下債券基金資產上鍊,合作方包括 Securitize 和 Gauntlet,重點放在穩定收益 + 風險建模。
花旗 & 富達
在2024年末,聯合發佈代幣化 MMF 的概念驗證產品,支持多幣種、跨鏈資產的秒級結算。
UBS 瑞銀
更早在 2024 年就推出第一個代幣化投資基金產品,是歐洲傳統銀行系中最先下場的之一。
這些不是“PoC(概念驗證)”階段,而是真金白銀地運營起來了。
1. 收益穩定、抗波動:
在熊市或市場不穩時,鏈上的美債、信貸、基金產品提供了年化 4–6% 的穩定回報,遠高於穩定幣質押。
2. 監管友好:
相較於匿名、高波動的DeFi原生資產,RWA 與合規結合更緊密,吸引了大量機構入場。
3. 鏈上用途豐富:
RWA 可以作爲抵押品、參與借貸、做流動性挖礦等,爲 DeFi 協議引入了新的“藍籌資產”。
4. 底層資產紮實:
鏈上的RWA 背後是真實的資產,比如國債、房產、基金、信貸,而不是“空氣幣”。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和21Shares的聯合預測:
到2030年,現實資產代幣化市場將突破 16 萬億美元,其中 10 萬億可通過區塊鏈進行鏈上流通。
這其中包括債券、基金、房地產、商品、碳信用、保險、發票、私募股權等各種資產。而目前全球傳統金融資產的總市值約爲 900 萬億美元。
換句話說,RWA 是整個鏈圈與傳統一致認爲“最確定的未來”之一。
過去的區塊鏈熱潮更多來自散戶的情緒,而今天的 RWA 革命,背後是高盛、貝萊德、Apollo、富達、花旗、瑞銀這批機構“集體下場”的決定。
它們用最現實的方式告訴我們:不管牛市還是熊市,資本只看一個方向——資產是否真實,市場是否高效,規則是否安全。
而 RWA 代幣化,恰好踩在了這三點的交叉口。
這場風暴還在早期。今天的 250 億美元,很可能只是序章。
誰先上鍊,誰先掌控金融的未來。
Twitter:https://twitter.com/BitpushNewsCN
比推 TG 交流羣:https://t.me/BitPushCommunity
比推 TG 訂閱: https://t.me/bitpush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