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5,AI 頭部新媒體 APPSO 在現場
這是一個創造力被重新定義的時代。
曾經,我們習慣於用複雜的代碼、專業的設備和漫長的時間來構建想法。2025 年,我們開始看到 AI 正將這些無形的門檻逐一消解。
Andrej Karpathy 將其稱爲“軟件 3.0”時代——一個只需通過自然語言,就能與機器協作創造的時代。
我們看到,電影創作者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在一天內完成過去需要一個團隊耗費數週才能完成的工作;獨立開發者可以憑藉一個精彩的產品演示,獲得全世界的關注。
當然,Vibe Coding 未必就能讓程序員被取代,越來越多開發者發現用 AI 編程效率更低,但創造的源頭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a16z 合夥人 Martin Casado 表示,當他有需求,比如日曆同步、背景調查、流程管理,第一時間不再是去找別人開發的 app,而是先嚐試 Vibe Coding。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開發時代,再小衆的的需求也能被定製。今年參加小紅書的獨立開發者大賽,我就看到了不少這樣的開發者,超過 90% 的開發者一年不只開發一款應用,在參賽團隊中有 55% 是“一人公司”。
應用開發正成爲 AI 時代的內容創作新形態,但由此也會誕生一個問題:人人都能做點什麼,那這些東西的價值可能接近於零。
Fiverr CEO 直言:99% 的 AI 創業項目會在一兩年內被淘汰。
最終留下的,要麼是像 OpenAI 這樣的底層基礎設施公司,要麼是聚焦垂直場景、真正解決問題的應用層產品,就像當年的 Google 和無數 App。
這話並不是聳人聽聞,一個叫“AI 墳場”的網站裏,以及有 1289 個產品是關閉,或者停止運營的狀態,光 2025 年,就新增了 200 多個。
AI 產品進入了速生速死的節奏,成功的法則正在被改寫。a16z 給出一個暴論:AI 產品若在發佈 48 小時內無法引爆社交網絡,就基本被宣判死刑。
傳統意義上的“護城河”正在消失,速度與勢能正在取而代之——誰能第一時間佔領用戶的心智高地,誰就能在同質化的競爭中殺出重圍。
亂世出梟雄,AI 時代也給了更多“超級個體”突出大廠包圍,站上舞臺中央的機會。
比如 Lovable 這樣的 AI 初創公司,不到 35 人的團隊,靠 AI 原生的工作流,在 7 個月內做到了 8000 萬美元 ARR(年度經常性收入)。
他們的祕訣正是團隊招募的都是“ AI 原生員工”,默認以 AI 爲工作引擎,他們不被傳統流程束縛,想做什麼先求助於 AI,直接進入構建與交付階段。
比產品更快邁入 AI native 的,可能是個人和組織。
當技術本身趨於同質化,快速迭代的“勢能”和與用戶共同成長的“公開構建”(Build in Public),成爲了新的價值尺度。
這周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即將開幕,愛範兒旗下的 AI 頭部新媒體 APPSO 將推出 WAIC 系列專題, 希望梳理這半年來重要的產品和趨勢,並在現場給你挖掘有用有趣的產品。
我們還想探討產品背後的一些細節:
有哪些工具,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工作流?
有哪些設計,讓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到“就該如此”?
有哪些產品,通過開放和真誠贏得了用戶的口碑?
有哪些應用,爲我們帶來了真實可感的效率提升?
APPSO 認爲,在 AGI 浪潮中,真正具備穿越週期能力的產品,在以下四種核心力量中至少具備其一。
這四種力量,也是我們衡量一個 AI 產品價值的座標系。
1. 重構力 (Reconstructive Power)
——它是否在重構一個行業的基本規則?
這是一種顛覆性的力量。它不滿足於優化現有流程,而是從根本上重構了價值創造的方式。它將複雜的專業工作流原子化,用智能體取代繁瑣的軟件操作,讓“想法”到“成品”的距離被無限縮短。我們尋找的,正是這些敢於打破舊範式、定義新大陸的“規則改變者”。
2. 交互力 (Interactive Power)
——它的人機交互,是否已達到直覺級的水準?
這是一種化繁爲簡的力量。當 AI 的能力越發強大,如何將其以無感、自然的方式交付給用戶,便成爲核心挑戰。我們關注那些在交互設計上達到極致的產品,它們讓用戶感覺不是在“使用”一個工具,而是在與一個默契的“智能夥伴”對話和協作。這種直覺式的交互,是通往大規模普及的唯一路徑。
3. 生長力 (Growth Power)
——它是否構建了一個與用戶共生共榮的生態?
這是一種超越增長黑客的力量。它不再將用戶視爲流量,而是視爲社區的共建者。通過“公開構建”(Build in Public)、開放API、鼓勵二次創作等方式,它將自身變成一個開放的平臺,吸引用戶和開發者圍繞它進行創造,形成正向循環的生態系統。這種有機的、基於價值認同的生長,反而是 AI 時代的護城河。
4. 槓桿力 (Leverage Power)
——它是否爲使用者帶來了指數級的效率或槓桿?
這是一種可被量化的力量。無論敘事多麼宏大,最終必須迴歸到爲用戶創造的實際價值。我們尋找那些能提供“非線性”回報的產品——它們要麼將生產力提升 10 倍,要麼將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要麼爲個人或小團隊提供了以往只有大公司才能擁有的超級槓桿。這種看得見的效能,是產品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們相信,每一個微小的“AI 有用功”,都可能成爲撬動未來的支點。
我們邀請你一起,學習這個時代的 AI native 技能,理解這些工具背後的創造者們,並最終,更好地運用它們,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作品。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