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製藥“抄底”禮新,但彈冠相慶還太早

醫曜
07-23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7月15日,中國生物製藥(中生製藥)發佈公告,將以9.509億美元總對價收購上海禮新醫藥95.09%股權,疊加先前C輪融資已持有的4.91%股權,中國生物製藥將全資控股禮新醫藥。

被收購時,禮新醫藥賬面尚有4.5億美元現金,如果剔除這部分現金資產,那麼中國生物製藥此次收購的實際出價僅爲5億美元。對於禮新醫藥這樣一家屢次通過BD交易證明自身的公司而言,5億美元的對價真的是“白菜價”。似乎禮新醫藥的管理層正在做一筆賠本的生意。

資本市場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同樣的資產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價格。如果切換角度思考,禮新醫藥這筆大多數人眼中“虧本”的生意,對於投資人來說可能並沒有那麼糟。

01

資本催生出的新貴

禮新醫藥的故事,始於2019年的生物醫藥投資熱潮。

彼時,中國創新藥行業正經歷“me-too”向“全球新”轉型的關鍵期,資本瘋狂湧入創新藥賽道。ADC作爲下一代抗腫瘤明星療法,因兼具靶向性和殺傷性,自然成爲資本押注的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曾在葛蘭素史克、賽生醫藥等跨國公司擔任過上海腫瘤研發部總監、首席醫學官、研發副總裁的秦瑩牽頭在上海張江創立了禮新醫藥。

從誕生第一天起,禮新醫藥就帶着鮮明的“資本孵化”印記。據公開信息,禮新醫藥成立後的融資節奏堪稱“教科書級”:2019年12月,禮新醫藥獲得來自泰格醫藥的天使輪融資;2020年8月,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爲盈科資本、泰福資本TF Capital、領承創投和諾曜生物;2021年1月,完成A+輪融資,新投資方包括方博遠資本、啓明創投、清松資本等;2022年6月底,完成B輪融資,由啓明創投、夏焱資本、泰鯤基金聯合領投,上海生物醫藥基金跟投。2024年8月,中生製藥以1.42億元領投C輪,取得4.91%股權。

資本的密集投入,導致禮新醫藥的控制權極爲分散。秦瑩作爲創始人,雖爲核心發起者,但卻只持有約20%股份,並不具有公司的絕對控制權。這種股權分佈意味着公司重大決策需平衡多方投資機構訴求,資本意志在戰略選擇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但以企業發展角度觀測,資本的強力助推幫助禮新醫藥快速發展,短短3年,禮新醫藥便從初創公司成長爲估值數十億的“獨角獸”,這背後反映出資本的強大力量。“資本主導”的結構在Biotech中並不罕見,因爲創新藥研發週期長、投入大,單靠創始人或團隊難以支撐,必須依賴資本。但這也埋下伏筆,當資本需要退出時,Biotech的戰略方向必須隨之調整。

通常情況下,IPO是資本退出的最優選擇,因此大多數創新藥企都以上市爲核心目標。像禮新醫藥這樣已經證明自身的藥企,IPO上市是完全不成問題的,那麼爲何投資者又急於賣身呢?核心原因還是在於,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變現機會。

從成立至今,禮新醫藥滿打滿算不過成立了6年時間,在B輪、C輪入局資本方的投資週期則更短。儘管早期資本的投資額沒有公佈,但在C輪融資中,中國生物製藥以1.42億元收穫4.91%的股份,禮新醫藥整體估值達28.92億元。即使以C輪融資作爲各家資本的價值標尺,那麼中生製藥整體10億美元(約71.77億元)的收購價也是當初投入的2.5倍,早期投資者的盈利無疑將會更高。

禮新醫藥固然可以走IPO的道路,但即使現在申請IPO,並且順利在年內上市,但也依然需要煎熬長達6個月的解禁期。而一旦各路資本密集減持,極有可能會對股價造成極大影響,此外還要考慮市場情緒問題,這些無疑都是極大的不確定性。

然而,賣身中國生物製藥後,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儘管價格並不高,但對於資本方而言已經足夠了,資本方考慮的並不僅僅是絕對收益,還要考量投資週期,從這兩方面衡量,賣身中國生物製藥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02

前車之鑑下的理性決策

資本方的考量我們聊過了,那麼作爲交易關鍵人物,創始人秦瑩爲何會贊成呢?表面看,出售親手締造的企業似有無奈,但若結合其家庭經歷與行業教訓,此舉實爲深思熟慮的理性抉擇。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秦瑩的丈夫臧敬五正是天境生物的創始人,可以說秦瑩走得正是當年臧敬五走過的路。在IPO之前,天境生物亦是行業的逐浪人,它所走的正是禮新醫藥沒有選擇的IPO道路,然而最後的發展卻並不如意。

天境生物在2016-2021年創新藥資本熱潮中累計融資超4.2億美元,C輪融資達2.27億美元,成爲當時中國創新藥領域最高融資額之一。在康橋資本支持下,臧敬五帶領天境生物於2020年登陸納斯達克,市值一度超過70億美元。但因管線推進不及預期、商業化遇阻,臧敬五最終在股東壓力下“慘淡下課”,公司市值縮水至目前的1.71億美元,跌幅超97%。

這場發生在“身邊”的創業悲劇,無疑讓秦瑩對資本市場的殘酷性有着清醒認知。

與臧敬五的路徑對比,秦瑩選擇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臧敬五執着於獨立上市並打造“中國基因泰克”,而秦瑩則專注研發突破與授權合作,通過跨國藥企背書實現價值變現。在禮新醫藥被收購公告中,秦瑩表態:“期待藉助中生強大的商業化能力和全球影響力,將更多優質創新藥物推向國際。”這與臧敬五當年堅持自主商業化的戰略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其規避重蹈覆轍的深層考量。

從個人收益角度,交易使秦瑩實現了“落袋爲安”。儘管收購價被外界視爲“低價”,但對持股約20%的創始人而言,約1.9億美元股權變現(按9.5億美元估值計算)已屬財務自由。更重要的是,秦瑩仍將帶領研發團隊加入中生製藥,保留科學決策權同時卸下融資壓力。這種“套現+留任”的安排,既滿足個人財富訴求,又保障科研連續性,想必是多數職場人嚮往的理想狀態。

更深層看,秦瑩的選擇折射出中國創新藥企的定位重構。並不是每一家創新藥企業都要成長爲Pharma,合適人做合適的事情,永遠是最有效率的分配。這種專業分工理念,正在打破“從Biotech到Big Pharma”的單一成長神話,爲中國創新藥生態注入理性基因。

03

只有中生製藥沒有贏

風險永遠只會轉移,而不會消失。

從表面上看,中生製藥以極低的價格就完成了對於禮新醫藥的收購,似乎他纔是最大贏家。但實際上,投資方與管理層都已經全身而退,唯有中生製藥將爲後續所有的研發買單,只有它稱不上是贏。

通過收購,中生製藥獲得了禮新醫藥所有的在研管線,包括LM-302(Claudin 18.2 ADC)在內的8項臨牀階段資產,以及20餘項臨牀前資產。儘管中生製藥已經多次完成BD出海,可誰又能保證下一次研發就一定會成功呢?尤其是在禮新醫藥研發團隊財富自由後,還會有當初的研發動力嗎?這其中依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因素。

同時,禮新醫藥與中生製藥所處的企業發展階段完全不同。一次研發突破可能就會改變市場對於禮新醫藥的看法,但市場對於中生製藥的要求則會高很多,只有當其能創造出爆款藥物纔有可能帶來相應的估值提升。因此,被收購以後,禮新醫藥的價值其實是會有所下折的。

不可否認,通過收購禮新醫藥,中生製藥將獲得迅速佈局TCE和ADC這些前沿技術平臺的機會,但這一機會背後同樣蘊含着不小的風險。所以我們纔看到,中生製藥的股價並沒有因爲收購禮新醫藥而突然大漲,說明市場對於這筆收購是謹慎看好的,遠未達到引爆市值的地步。

· 靶點格局 ·

PD-1靶點| TIGIT靶點 |Claudin18.2靶點

BCR-ABL靶點|PCSK9靶點|Bcl-2靶點

GLP-1靶點|CDK4/6靶點| CD20靶點

EGFR靶點|KRAS靶點|CD47靶點

c-MET靶點| ALK靶點

· MNC觀察 ·

禮來|默沙東|諾和諾德|強生

阿斯利康|諾華|輝瑞|羅氏

艾伯維 | GSK | 吉利德 | 拜耳

福泰製藥| Moderna| 安進|銀休特

德康醫療|史賽克| Illumina

· 產業地圖 ·

百濟神州| 恆瑞醫藥 | 君實生物

再鼎醫藥|復宏漢霖| 信達生物

藥明康德| 藥明生物|貝達藥業

亞盛醫藥|迪哲醫藥| 榮昌生物

百洋醫藥|諾誠健華|康方生物

和鉑醫藥 | 傳奇生物 |雲頂新耀

先聲藥業|亞虹醫藥|微創醫療

邁瑞醫療 |聯影醫療| 華大智造

京東健康 | 美團醫藥 | 晶泰科技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