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質動能,作者|沐風,編輯|時楠
曾幾何時,靠着給蘋果打工,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這“果鏈三巨頭”,一起喫盡了消費電子的紅利,度過了他們的黃金10年。它們的市值也一度突破千億,風光無兩。
然而,花無百日紅,躺着賺錢的日子似乎到頭了。“果鏈三巨頭”紛紛開始尋找新出路。
最近,歌爾股份分拆的子公司歌爾微電子,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加速衝刺上市。
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聲學傳感器供應商,每年靠着給蘋果供貨就能賺幾十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但它不僅放棄了A股,轉戰港股,招股書裏字裏行間還透露出一股濃濃的“去蘋果化”焦慮。
如今到港股融資,究竟是“果鏈”巨頭們的未雨綢繆,還是一場迫不得已的集體自救?放棄A股,轉戰港股
歌爾微電子的上市之路,走得並不順。
早在2020年11月,歌爾股份就曾高調宣佈,要將歌爾微電子分拆到A股創業板上市。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到了2024年5月,因市場環境等因素,歌爾微電子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A股之路戛然而止。
僅僅四個月後,歌爾股份就宣佈了新計劃:不跟A股玩了,我們去香港。
然而,港股的路也沒那麼好走。今年1月,歌爾微電子首次遞表港交所,結果等了6個月也沒等到審覈通過,申請材料自動失效,只好在本週一再次遞表。
這家如此着急上市的公司,到底是什麼來頭?
實際上,歌爾微電子是傳感器領域的“隱形冠軍”。
根據灼識諮詢的數據,以2024年的銷售額計算,歌爾微電子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五大智能傳感交互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傳感器這個更細分的領域,它是全球第四大供應商。
尤其是在聲學傳感器(比如手機和耳機裏的話筒)這個賽道,它更是絕對的霸主,佔據了全球43.0%的市場份額,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
它的客戶名單也星光熠熠,覆蓋了全球前九大手機廠商,累計服務了126家直銷客戶。截至2025年3月31日,歌爾微電子的解決方案已超400種,廣泛搭載於智能手機、智能耳機、VR/AR設備、智能汽車及智能家居等約30種智能終端。
但漂亮的成績單背後,也藏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對單一客戶的極度依賴。
招股書顯示,歌爾微電子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比常年超過70%,而其中僅“客戶A”一家,就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收入。報告期內,來自客戶A的收入佔比分別爲56.1%、49.4%和62.3%。
這個神祕的“客戶A”是誰呢?招股書裏給出了幾條線索:一家1976年成立的美國上市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2024年在消費電子行業市場份額約20%。答案,已經呼之欲出——蘋果。
說白了,蘋果打個噴嚏,歌爾微電子可能就要得重感冒。這種過度依賴大客戶的模式,對於任何一家尋求獨立上市的公司來說,都是一個風險點。爲何還要“另起爐竈”?
儘管對蘋果的依賴症很嚴重,但不可否認,歌爾微電子的賺錢能力相當不俗。
從營收來看,歌爾微電子在2022年和2023年保持在30億級別,到了2024年,更是大幅增長51.2%至45.36億元。今年一季度的增長勢頭依舊強勁,收入同比增加了54.4%,達到11.20億元。
利潤方面,歌爾微電子的年內利潤由2023年的2.89億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3.09億元;今年一季度的期內利潤,也同比增長了55.3%,達到1.16億元。
在技術研發上,歌爾微電子也捨得花錢。公司的研發費用從2022年的2.59億元、2023年的2.64億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3.26億元。
截至今年3月,歌爾微電子共持有1825項專利,其中包括738項發明專利,涵蓋了材料研發、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軟件算法及系統設計等所有關鍵環節,是中國同行中擁有專利最多的公司。
在生產上,歌爾微電子在濰坊、榮成、青島及越南經營着四個主要生產基地,總解決方案設計年產能約爲24億件,規模龐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背靠蘋果這棵大樹,日子過得挺好,爲什麼還要如此大費周章地分拆上市,甚至給人一種急於“另起爐竈”的感覺?
答案,就寫在這次IPO的募資用途裏。
根據招股書,歌爾微電子募集來的錢,除了鞏固現有業務,最重要的就是用於戰略性投資和收購,並且明確指出了三大新方向:汽車電子、智能家居、工業應用及醫療健康。
這已經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歌爾微電子不想再只當蘋果的“打工仔”,它要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擺脫“蘋果依賴症”。“果鏈三巨頭”會師港股
藍思科技、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這三家曾經在“果鏈”賽道上狂飆的頭部玩家,如今,正不約而同地釋放出一個信號:“去蘋果化”的戰略轉型。
這三家企業,曾因蘋果而走到一起。它們都是消費電子領域最核心的代工力量,曾藉着iPhone、iPad、AirPods等產品的全球爆賣,實現了十餘年的爆發式增長。可以說,蘋果給它們打開了全球市場的大門,也帶來了高速擴張的“黃金十年”。
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如今全球電子消費趨於疲軟、產業鏈重構、對單一客戶依賴風險加劇的大背景下,這三家企業,也來到了各自命運的十字路口。
如今,“果鏈三巨頭”各有各的算盤:
藍思科技搶先“上岸”,成功赴港上市,想要把精密製造能力,拓展到車載電子等新領域;
立訊精密剛剛官宣,準備衝刺港股,意在通過融資和股權激勵工具,深挖產業鏈,打穿上下游;
而歌爾股份則另闢蹊徑,計劃將旗下微電子業務獨立上市,重點佈局AI智能硬件與高增長的新場景......
先看藍思科技。2025年7月9日,藍思科技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對它來說,這是一次翻篇——不再只是蘋果的屏幕玻璃供應商,更要成爲車載電子與精密結構件的新玩家。
此次赴港上市進度極快,從遞交申請到正式上市只用了100天。藍思全球發售2.62億股,發行價18.18港元,募集資金達47.68億港元,港股散戶認購更是高達462倍,國際配售也拿下16倍超額,市場熱情可見一斑。
業績也撐得起這個場面。2024年,藍思科技營收698.97億元,同比增長28.27%;淨利潤36.24億元,同比增長近20%。值得注意的是,它對蘋果的依賴已經明顯下降:2022年時,蘋果貢獻了公司71%的收入,到2024年這一比例降至49.5%。這正是藍思押注車載新方向的重要背景。
而立訊精密也沒閒着。就在藍思上市的前一週——7月2日晚,立訊官宣,計劃發行H股,進軍港交所。
立訊的目標更大:想藉此機會全面提升全球化能力、打通技術研發、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港股市場靈活的股權激勵制度,能爲它在海外招人、留人提供更好條件。
立訊的底氣也來自它的基本盤。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2687.9億元,同比增長15.9%;淨利潤133.7億元,同比增長22%。這份數據說明,即便在消費電子趨冷的大背景下,它依然能穩住陣腳,持續擴張。
相比之下,歌爾股份則選擇“放飛”子公司——讓歌爾微電子單獨赴港上市。方向聚焦在AI智能硬件、半導體等新興業務。這既是業務結構的優化,也是對下一個風口的卡位。
歌爾微電子在2025年7月第二次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從進展來看,歌爾的節奏雖然不如藍思那麼快,但方向清晰,野心不小。結語
蘋果撐起了它們的黃金十年,也構築了它們的增長天花板。
在供應鏈全球重塑、新技術範式遷移的背景下,“果鏈三巨頭”必須告別舒適區,主動出擊。
於是,藍思出海、歌爾拆分、立訊謀變,三巨頭在用不同方式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依賴單一客戶的時代正在終結,新的產業格局將由更強的自主能力、全球化視野決定。不是“去蘋果化”有多明智,而是不轉型本身,已成爲最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