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到2027年,力爭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格隆匯
07-24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

方案提出,對標國際一流,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堅持研發與製造並重,持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聚焦張江科學城、外高橋區域,形成創新核爆點、產業承載區、產業聯動區“1+1+X”一體發展的聯動格局,加快建設“要素集聚、生態完備、配套齊全、活力四射”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致力打造全球創新藥械首發地、科學家創業首選地、制度改革首創地。到2027年,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其中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創新藥械產值佔比達到35—40%;三年新獲批自主創新1類新藥15個以上,新機制、新靶點創新藥2—4個,全球首發產品實現倍增;培育百億級創新藥企1—2家,新增五十億級單品1—2個;10個以上自主創新藥械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提升創新主體密度。實施生命科學領域大科學設施規劃,推動大科學設施升級改造和開放共享,構建“裝置+產業”創新聯合體。支持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復旦大學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張江高等研究院、上海中醫藥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強化源頭創新。推動高能級研究機構建設。引導全球研發中心、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高質量孵化器及概念驗證中心等市場創新主體進一步集聚。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研究建設本土生物醫藥數據庫,並聯動國內外知名生物數據庫,服務促進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

加強新興賽道、未來產業培育。聚焦通用型免疫細胞、幹細胞、基因等新興治療技術,在實體瘤、自免疾病、退行性疾病等領域不斷突破;聚焦抗體偶聯藥物(ADC)、雙抗、RNA、新型核藥等平臺型技術,在新靶點、新機制原創新藥上不斷突破;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AI智藥、前沿診斷、高端影像設備、醫療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領域不斷突破;聚焦生物合成技術應用,在特醫食品、生物農業、生物材料等領域不斷突破。加快推動新興賽道、未來產業產品技術的本地化生產和商業化應用。

以下爲全文:

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

爲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聚焦企業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加快把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建設成爲世界級產業集羣,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對標國際一流,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堅持研發與製造並重,持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聚焦張江科學城、外高橋區域,形成創新核爆點、產業承載區、產業聯動區“1+1+X”一體發展的聯動格局,加快建設“要素集聚、生態完備、配套齊全、活力四射”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致力打造全球創新藥械首發地、科學家創業首選地、制度改革首創地。到2027年,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其中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創新藥械產值佔比達到35—40%;三年新獲批自主創新1類新藥15個以上,新機制、新靶點創新藥2—4個,全球首發產品實現倍增;培育百億級創新藥企1—2家,新增五十億級單品1—2個;10個以上自主創新藥械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創新“核爆點”打造行動

聚焦創新策源及孵化轉化功能,在高科中路發展帶規劃生物醫藥“核爆點”。其中,金科路西側重點佈局“創新策源”功能,東側重點佈局低成本的“孵化轉化”功能,形成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科創濃度最高、技術最前沿、交流最活躍的“核爆點”,持續增強創新爆發力與產業驅動力。

1.提升創新主體密度。實施生命科學領域大科學設施規劃,推動大科學設施升級改造和開放共享,構建“裝置+產業”創新聯合體。支持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復旦大學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張江高等研究院、上海中醫藥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強化源頭創新。推動高能級研究機構建設。引導全球研發中心、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高質量孵化器及概念驗證中心等市場創新主體進一步集聚。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研究建設本土生物醫藥數據庫,並聯動國內外知名生物數據庫,服務促進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人才工作局、區衛生健康委、區發改委、張江科建辦)

2.打造科學家創業首站。佈局低成本的創新孵化專區,聯動區內外高校院所及海外網絡,打造“科學家會客廳”,建立“研究機構+天使投資+創業平臺+孵化服務”一體化的科學家創業首選地,完善常態化交流對接機制,促進創新思想持續湧現和轉化。(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衛生健康委、區國資委、區人才工作局、張江科建辦、相關直屬企業)

3.持續發揮制度創新驅動作用。進一步實施細胞基因外資准入、生物製品分段生產、創新藥械入院、數據跨境流動、研發用物品和特殊物品通關便利化等改革試點舉措,持續釋放改革紅利。爭取率先開展商業聯合保險、藥械跨境委託生產等改革試點。探索建設醫藥健康可信數據空間,推動醫療、醫保、隊列、生物樣本等全域數據互聯互通,賦能創新研發。(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商務委、區科經委、區市場監管局、區衛生健康委、區數據局、張江科建辦)

(二)實施產業承載功能提升行動

發揮張江、外高橋區域生物醫藥企業集聚優勢,打造產業承載區。發揮世博、老港等區域資源稟賦,打造產業聯動區。統籌承載區、聯動區佈局,承接“核爆點”創新成果產業化。

4.加快產業承載區提質擴容。在張江科學城,發展現有優勢賽道,積極承接新興賽道、未來產業的研發、中試和規模化生產。在外高橋區域,重點承接細胞基因、醫療器械跨境研發生產。持續推動生物醫藥智造空間建設,三年內新建100萬平方米,存量更新100萬平方米。推動產業承載區調規擴容。(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規劃資源局、區建交委、區生態環境局、相關管理局、相關直屬企業)

5.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聯動區。世博區域重點集聚總部辦公運營功能,打造國際組織集聚區;老港區域重點發展醫用同位素藥物,建設化藥CDMO平臺;金橋區域重點推動生產製造集聚,形成差異發展的產業聯動格局。(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相關管理局、相關直屬企業、老港鎮)

6.完善產業園區配套功能。系統推進公共空間升級改造和景觀品質提升。完善商業、文化、體育等城市功能,加快推進規劃路網、軌道交通建設,加強公交接駁。增加優質低租金居住空間,支持企業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結合園區定位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CDMO企業提升受託生產能力,鼓勵創新企業委託CDMO企業生產。(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科經委、區規劃資源局、區建交委、相關管理局)

(三)實施產業能級提升行動

做優生物醫藥產業“服務包”制度,加強精準、專業服務,培育大企業大品種,全面提升產業能級。

7.加強大企業大品種培育。培育引領行業發展、競逐國際市場的優質企業和優質產品。大力培育臨牀價值高的潛力管線,支持開展國際多中心臨牀,推動成果轉化生產。支持企業區域研發中心向全球研發總部、成本中心向產出中心、單一功能向多元複合功能躍升。(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發改委、相關管理局)

8.加強新興賽道、未來產業培育。聚焦通用型免疫細胞、幹細胞、基因等新興治療技術,在實體瘤、自免疾病、退行性疾病等領域不斷突破;聚焦抗體偶聯藥物(ADC)、雙抗、RNA、新型核藥等平臺型技術,在新靶點、新機制原創新藥上不斷突破;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AI智藥、前沿診斷、高端影像設備、醫療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領域不斷突破;聚焦生物合成技術應用,在特醫食品、生物農業、生物材料等領域不斷突破。加快推動新興賽道、未來產業產品技術的本地化生產和商業化應用。(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衛生健康委、區市場監管局、區規劃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張江科建辦、保稅區管理局、老港鎮)

9.推動外資企業延鏈佈局。發揮外資研發中心集聚優勢,支持進口創新藥同步研發、同步臨牀、同步申報、同步上市,推動全球首發產品落地。把握跨國公司本地化生產、多產地佈局等戰略調整機遇,加強清單管理,持續跟蹤服務,推動5個以上重點外資項目建設、100個進口產品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本地生產。(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商務委、區外辦、相關管理局)

(四)實施創新生態攻堅行動

促進信息技術(IT)、數據技術(DT)與生物技術(BT)深度協同,強化全生命週期賦能,全面提升要素融合力,跑出創新加速度。

10.強化AI及數字賦能。進一步加大對“AI+醫藥”等國內外企業的引聚,推動AI在靶點發現、藥物設計、藥物篩選、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輔助設計和結果預測、藥物警戒等方面的應用,提高藥物研發效能。加快“AI+醫療”應用場景開放及數據供給,推動垂類大模型開發。(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衛生健康委、區數據局、相關管理局)

11.強化臨牀加速賦能。組織跨國藥企,面向屬地醫院、中小企業開展培訓,全面提升國際化多中心臨牀試驗申辦能力。支持研究型醫院、研究型病房建設,鼓勵開展首次人體試驗項目等。支持醫療機構擴容新型靶向核藥臨牀研究及治療病房。推動IIT研究與臨牀試驗數據銜接,爲產品註冊提供支持。依託市區醫企協作網絡平臺,推動倫理互認,加快受試者招募,提速臨牀試驗。推動功能性平臺與企業協同合作,支持創新成果轉化。(責任單位:區衛生健康委、區市場監管局、區科經委、相關管理局)

12.強化審評檢測賦能。聚焦重點研發產品,在臨牀試驗、生產許可、檢查檢驗、註冊上市等關鍵環節,提前介入、全程指導。支持審評檢查監管機構開展監管科學研究,研審聯動推進監管科學研究和原創藥械研發同步進行。支持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提升前沿領域檢測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區市場監管局、區科經委、相關管理局)

13.強化市場開拓賦能。深化產醫融合,持續優化創新藥械入院流程。聯動連鎖藥店、專業藥店、電商平臺,拓展創新藥械銷售渠道。探索國際醫療旅遊。依託浦東新區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制定生物醫藥產業專項服務包,培育一批出海先鋒企業和出海總部企業。(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衛生健康委、區發改委、區商務委、相關管理局)

14.強化人才賦能。充分用好浦東新區“明珠計劃”“青創15條”等政策,依託各類高能級創新主體,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加強臨牀、金融、產業複合型人才培養。做好企業家隊伍建設服務工作,積極引導創業科學家向企業家發展。(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人才工作局、相關管理局)

15.強化科技金融賦能。發揮國資基金引領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支持產業創新。支持金融機構提供精準化金融產品,通過“藥品貸”“技改貸”等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工業投資。發揮張江融資服務中心、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作用,助力企業對接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鼓勵科技型企業發行債券。(責任單位:區委金融辦、區國資委、區科經委、相關管理局、相關直屬企業)

(五)實施“張江藥谷”品牌提升行動

加強品牌塑造,豐富品牌內涵,建設專業、統一的服務隊伍,全面提升“張江藥谷”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16.打響“張江藥谷”品牌。統一“張江藥谷”標識,增強園區辨識度、顯示度與整體感。規劃建設展示交流中心,推介張江藥谷創新成果。推動國際組織集聚,支持國際組織定期在張江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活動。依託“張江論劍”沙龍、張江生命科學沙龍等峯會論壇,面向業界、海外舉辦專業性交流活動,宣傳“張江藥谷”創新生態。用好主流媒體陣地、新媒體傳播渠道,加大優秀企業、創業者、創新產品宣傳力度。(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商務委、張江科建辦、相關直屬企業)

17.提升園區服務水平。完善企業服務專員制度,完善企業訴求“發現—解決—反饋”的閉環服務機制,編制統一的企業服務標準和手冊,實施一鏈一政策、一鏈一專班。加大招商服務骨幹培養力度,完善考覈機制,提高產業服務公司專業能力、服務能力、招商能力。提升生物醫藥產品註冊指導服務站能級,設立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服務線上綜合窗口,打造“政策諮詢、融資對接、產研合作、監管諮詢、訴求流轉”一站式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區科經委、區市場監管局、相關管理局)

加強組織領導,發揮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協調機制功能,加強市區協同和統籌調度,建立監督評估制度,加快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優化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生物醫藥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爲產業規劃、重大項目、重大政策等提供決策諮詢;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研究隊伍,聯動高端智庫,加強對海內外科技產業動態、政策走向、國際環境等跟蹤研判,提出工作建議。強化政策供給,加強市區兩級及張江科學城專項政策協同,進一步加強對大企業大品種、國際化商業化能力提升、專業化服務平臺建設、戰略性科技力量建設、高層次人才引育等的政策支持力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