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聚焦2025基金二季報:AI、醫藥、新消費…誰是基金新寵?
文/新浪財經上海站 陳秀穎
在風雲變幻的基金市場中,百億基金宛如屹立潮頭的巨輪,其動向備受矚目。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末,普通股票型基金(僅統計主代碼)規模超百億的產品僅剩4只,較2024年末的6只顯著縮水,頭部效應雖有弱化但依舊集中。
在這份濃縮的名單中,大成高鑫、易方達消費行業、工銀前沿醫療與中歐時代先鋒(001938)構成了最後的百億梯隊。
其中中歐時代先鋒以108.11億元規模位列第三,雖較2024年年報披露的113.22億元有所回落,卻仍是權益類“大象基金”的標誌性存在。
這隻基金自2015年11月成立以來,經歷了市場的重重考驗,規模也歷經起伏,自2021年之後,其規模逐漸縮減。
儘管規模有所變動,但今年以來,截至7月22日,中歐時代先鋒卻展現出了強勁的業績表現,年內收益率達到12.66%,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吸引了衆多投資者的目光。
中歐時代先鋒的基金經理爲周蔚文和羅佳明,他們猶如經驗豐富的船長,引領着基金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前行。
周蔚文擁有深厚的行業研究背景和豐富的投資經驗,歷任光大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富國基金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2011年加入中歐基金後,在公司內擔任重要職務,現任權益投決會主席等。
羅佳明也曾在多家知名金融機構任職,2018年加入中歐基金後,積累了豐富的投資實踐經驗。
兩位基金經理攜手合作,秉持着中歐基金主動權益團隊基於基本面深度研究的中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從宏觀、中觀、微觀多視角進行比較驗證,力求領先市場洞悉未來,抓住產業趨勢或上市公司中長期價值低估的機會,爲投資者創造長期回報。
從市場分析來看,2025年二季度,基金經理基於對宏觀基本面的判斷,緊扣人工智能蓬勃發展以及全球貿易、債務再平衡的時代背景,對投資組合進行了佈局和調整。
基金經理周蔚文與羅佳明的操作,折射出對結構性市場的精準應對與風險控制。2025年二季報揭示了三條核心邏輯:
堅守AI主線:維持對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AI芯片等領域的配置,根據細分行業景氣度動態調倉;
週期品價值重估:增持全球定價的資源品(紫金礦業)、供給收縮的養殖業(牧原股份),以對抗科技板塊波動;
規避外部風險:減持對美敞口大、交易擁擠的行業,轉向創新藥(藥明康德)等具備海外商業化潛力的方向。
持倉變化佐證了策略轉向:寧德時代以4.81%佔比新晉第一重倉股,兆易創新倉位提升14.09%,牧原股份加倉18.75%;而立訊精密遭大幅減持17.76%,中國平安、中國船舶退出前十。電子、電力設備、醫藥生物構成新三角,科技與週期的啞鈴策略愈發清晰。
中歐時代先鋒的持倉特點鮮明,佈局方向清晰,偏好行業龍頭,行業輪動靈活,且在2025年上半年進行了積極主動的調倉換股。
這種調倉換股既體現了基金經理對市場機會的敏銳捕捉,也考驗着他們的投資決策能力。對投資者而言,基金經理的這些操作可能帶來潛在的收益增長機會,但同時也伴隨着市場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中歐基金作爲中歐時代先鋒的發行方,在公募市場中也佔據着重要地位,截至2025年二季度數據,公司整體規模逆勢增長至6138.5億元,但權益類產品仍需直面ETF的分流壓力。
中歐時代先鋒的生存狀態,映射出主動權益基金在ETF浪潮下的轉型探索。當“科技突圍+週期防禦”的啞鈴策略成爲穿越波動的利器,其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在規模約束中保持策略敏捷性,將產業趨勢的前瞻洞察轉化爲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對投資者而言,這隻百億基金的樣本意義超越了淨值本身:它提醒我們,在規模與業績、短期爆發與長期穩健、機構工具與大衆理財之間,仍有待一道可彌合的橋樑。
當週蔚文和羅佳明在季報中寫下“對人工智能產業鏈維持較高比例”,其背後不僅是基金經理的行業信仰,更是百億基金在時代浪潮中的一次艱難平衡。
責任編輯:常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