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力司康赴港IPO:20億美元合作告吹後的背水一戰

財中社
07-2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在杭州錢塘江畔的一家實驗室裏,兩位60後女博士正爲IPO做準備。曾在跨國藥企深耕30年的魏紫萍與周宇虹於2017年攜手創立百力司康,投身抗癌藥物研發的最前沿。

  八年後的今天,她們帶着四款處於臨牀階段的抗體偶聯藥物(ADC)衝刺港交所,招股書卻透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曾被視爲公司最大轉機的20億美元合作項目,在IPO前夕突然終止。

  衛材“依賴症”與20億美元合作終止

  翻開百力司康的股東名冊,日本製藥巨頭衛材(Eisai)的名字格外醒目。這家持有公司7.75%股份的戰略投資者,曾是百力司康生存的命脈。2023年,公司1.8億元收入100%來自衛材;即便到2024年,衛材貢獻的2226萬元仍佔總收入的98.5%。

  雙方關係的深度不止於此。《財中社》注意到,首席科學官周宇虹曾任衛材子公司抗體開發高級總監,公司還從衛材獲得核心藥物連接子技術的全球獨家授權。

  真正的重磅合作出現在2023年4月。百力司康與衛材簽署協議,授予後者核心產品BB-1701在中國以外市場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根據約定,百力司康可能獲得高達20億美元的開發與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銷售分成。

  然而2025年5月,雙方簽署了“逐漸終止合作協議”,未解釋原因的終止不僅使20億美元化爲泡影,更切斷了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衛材的撤退恰似釜底抽薪,讓百力司康的IPO之路陡然佈滿荊棘。

  亟需融資:虧損擴大與對賭倒計時

  百力司康的收入主要來自與衛材的臨牀試驗合作開發協議,包括收取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提供臨牀試驗材料和研發相關服務的收益。2023年及2024年,來自第一大客戶衛材收入佔比分別爲100%及98.5%。

  《財中社》注意到,2024年公司收入下滑87.5%至2260萬元,虧損擴大170%至5.57億元,從業績來看,或許從2024年起雙方就已經“逐漸終止合作”。同時,公司2024年負債淨額高達12.64億元,流動比率惡化至0.24。

  深層危機來自資本對賭條款。招股書顯示,若觸發“2025年底未上市、創始人失控或經營困境”等條件,優先股投資者可要求現金贖回。截至2024年末,公司可贖回負債已達17.6億元,而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賬面現金僅4億元,此次IPO成功與否對企業而言意義重大。

  管線突圍:細分市場的生死時速

  百力司康的核心產品是BB-1701,這款靶向HER2的ADC藥物,專爲對第一三共的明星藥物“優赫得”產生耐藥性的乳腺癌患者設計。

  市場迫切性支撐着其商業前景。目前全球尚無獲批的優赫得耐藥後療法,而BB-1701是該領域臨牀進展最快的候選藥物,已在美、歐、日、中同步推進II期研究。除乳腺癌外,公司正探索其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等HER2表達癌症的潛力,試圖擴大市場空間。

  但競爭環境的激烈超出想象。全球已有四款HER2 ADC藥物上市(羅氏的赫賽萊、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優赫得、榮昌生物的愛地希、恆瑞醫藥的艾維達),另有17款同類在研藥物處於II期或更晚階段。BB-1701雖在耐藥患者細分領域領先,但這一市場本身有限。要想實現商業成功,必須拓展適應症,屆時將直面更多對手的圍剿。

  兩位女科學家的創業故事,終將在資本市場的審視下迎來殘酷驗證。當港交所18A章的大門向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敞開,百力司康的背水一戰,不僅關乎企業存亡,更將檢驗中國創新藥從license-out(對外授權)到獨立全球化的真正成色。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常福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