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財經v
作爲國內自動駕駛新興業態的領跑者,蘿蔔快跑一舉一動皆牽引着行業的目光。
近期,蘿蔔快跑宣佈與全球最大的移動出行服務平臺Uber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數千輛蘿蔔快跑無人駕駛汽車將接入Uber全球出行網絡,乘客可通過Uber App呼叫到由蘿蔔快跑提供服務的無人駕駛車輛。
此外,雙方計劃今年年底前將率先在亞洲和中東地區部署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駕駛汽車,未來將逐步擴展至全球更多市場。蘿蔔快跑此次與Uber合作,野心勃勃的全球擴張意圖昭然若揭,而積極佈局全球市場背後或許還隱藏着盈利焦慮。
全球化競爭加劇
蘿蔔快跑與Uber合作,無疑是一次強強聯合。
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Uber業務涵蓋出行、配送和貨運等等,而且出租車服務已覆蓋美國及海外的500多個城市,具有獨特的規模優勢。蘿蔔快跑通過與Uber合作,可以藉助對方成熟的全球出行網絡,快速將自己的無人駕駛服務推向更廣闊的市場,降低市場開拓成本,提高盈利的可能性。
不過,Uber幾乎成爲自動駕駛行業“標配”的出海夥伴,百度蘿蔔快跑與其合作看起來並無過多競爭優勢。
6月15日,文遠知行、Uber與迪拜交通局達成Robotaxi合作協議,計劃2025年啓動有安全員商業運營及無人測試,2026年第一季度實現純無人商業運營。這種高效的執行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無疑給競爭對手帶來了巨大壓力。
無獨有偶,小馬智行也與Uber達成合作,2025年年底首款搭載小馬智行技術的Uber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在中東地區推出,之後會逐步拓展到其他國際市場。這一佈局不僅彰顯了小馬智行的技術自信,更預示着其在全球市場開疆拓土的決心。
每一個合作的落地,都可以從中看出自動駕駛行業大勢下的暗潮湧動。細看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與Uber的聯手:路徑各異,卻同指全球化;姿態有別,卻共擔出海難題。
一來,法規政策的差異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其不僅體現在准入門檻上,更涉及深層規則,任何技術路線都必須在法律框架內找到平衡點;二來,道路基礎設施的代際差、混合交通的複雜度、氣候條件的多樣性,這些場景無法通過國內數據訓練覆蓋;三來,不同國家需求的差異,要求企業在產品設計、服務流程甚至商業模式上進行深度定製。
總之,國內自動駕駛企業與Uber的合作,蘊含着巨大的機遇,但也面臨諸多挑戰。而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蘿蔔快跑如何精準應對這些挑戰,實現本地化運營,成爲其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三道關卡仍需不斷跨越
對於自動駕駛企業而言,開拓海外市場,既是突破發展瓶頸的迫切需求,也是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因爲從行業大環境來看,自動駕駛企業連年虧損,正處於追求盈利從而證實自身模式正確的關鍵階段。
根據財報數據,小馬智行2024年實現營收5.48億元,同比增長4.3%,但淨虧損卻同比擴大120%,達到19.67億元;文遠知行在2024年實現全年收入3.61億元,同比下降10.1%,已連續第二年出現收入下滑,調整後淨虧損爲8.02億元,較2023年的5.02億元擴大了59.84%。
在此背景下,蘿蔔快跑不得不加速商業化進程,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百度集團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羣組總裁王雲鵬曾表示,2024年,蘿蔔快跑在武漢就已經接近盈虧平衡,預計2025年實現盈利。公開數據顯示,蘿蔔快跑的全球業務正快速增長。2025年第一季度,其全球出行服務次數超過140萬次,同比增長75%;截至5月,累計服務次數已突破1100萬次。
不過,截至2025年7月,尚未有自動駕駛企業實現整體盈利。它們仍需不斷跨越技術、成本和政策支持這三道關卡。
在技術方面,蘿蔔快跑關於安全可靠性的持續驗證,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遠非短期衝刺可達成。
自動駕駛的核心挑戰,在於應對極端、罕見的長尾場景。算法常規路況下表現優異,卻可能在極端天氣、突發事故或複雜人車混行中失效。解決這些“邊邊角角”的問題,所需的數據積累與模型優化投入巨大,成爲技術落地難以迴避的瓶頸。
在成本方面,蘿蔔快跑需證明其規模化運營能顯著攤薄這些成本,實現正向現金流。
當前自動駕駛車輛依賴的激光雷達、高精度定位等核心傳感器成本高昂,構成車輛部署的硬門檻。即使隨着量產有望降低成本,短期內大幅壓縮空間有限。此外,爲實現安全冗餘,遠程監控、安全員配置、龐大的車隊維護與數據中心的持續運轉,構成沉重的日常運營負擔。
在政策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速度遠超現有交通法規的更新步伐,政策支持的力度與速度,是自動駕駛企業商業化能否如期鋪開的關鍵變量。
據瞭解,全國範圍內統一、完善的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准入、事故責任認定、保險配套等法規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政策的不確定性或區域差異,直接影響服務範圍擴展速度與商業模式的靈活性。
蘿蔔快跑2025盈利的宣言,是勇氣與野心的體現。它迫使企業在技術攻堅、成本控制與政策溝通上按下加速鍵。然而,技術成熟度、成本下降曲線、政策開放節奏,環環相扣,任何一環的滯後都可能使時間表承壓。
Robotaxi競爭遠未到終局
在科技與出行深度交融的當下,Robotaxi賽道已然成爲全球矚目的焦點,正吸引着無數企業競相角逐。
根據諮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預測,Robotaxi將於2026年左右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預計到2030年Robotaxi將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採用,屆時Robotaxi在中國智慧出行的滲透率將達到31.8%,2035年將達到69.3%。而預計到2030年,中國和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將分別達4888億/8349億元。
Robotaxi市場規模的廣闊註定了行業競爭將持續激烈,國內外相關企業擴張動作不約而同在加快,以求分得更多市場,Robotaxi競爭遠未到終局。
在國外,Waymo、特斯拉等衆多巨頭早已厲兵秣馬,開始了激烈的廝殺。
Waymo是衆多競爭對手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據瞭解,Waymo豪擲50億美元加碼L4技術研發,Robotaxi服務在美國的每週付費出行次數突破10萬次,較5月份的五萬次翻倍,商業化成熟度穩居全球第一梯隊。
無獨有偶,特斯拉Robotaxi服務商業化進程也在不斷提速。6月22日,特斯拉正式啓動Robotaxi服務,首批投放的10臺Model Y,接載付費乘客。但據馬斯克透露,計劃未來幾個月Robotaxi車隊將快速拓展至1000輛,2026年底美國將有超過100萬輛自動駕駛特斯拉投入運營。
在國內,以蘿蔔快跑爲代表的第一梯隊,以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爲代表的第二梯隊之外,還有新入局者試圖在這片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曹操出行於今年2月果斷推出自動駕駛平臺曹操智行,並迅速在兩個城市試點Robotaxi實地業務,展現出其在新領域的果敢與決心;哈囉也官宣進軍Robotaxi,攜手螞蟻集團、寧德時代通過旗下投資主體共同註冊成立了一家公司,藉助多方的資源與優勢,試圖在Robotaxi賽道上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自動駕駛行業正從技術探索邁向商業化落地的新階段,參與者們都在加快腳步。無論是國外的Waymo、特斯拉,還是國內的蘿蔔快跑、小馬智行等企業,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奮力拼搏。
自動駕駛商業化是一場艱苦卓絕的長跑,規模化盈利是途中至關重要的里程碑。誰能最終在這場競爭中笑到最後,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