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出品 | 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 | hbsypl2023@163.com
隨着具身智能成爲新一輪AI競賽的風口,曾經高光一時的“AI四小龍”之一——商湯科技,也開始押注這一新興領域。近日有媒體報道,商湯科技正計劃成立獨立的具身智能公司,核心成員由原智能駕駛、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領域的專家組成,目前團隊架構已初步成型,仍在持續擴招中。
與此同時,商湯還預告將在7月27日舉行的WAIC 2025大模型論壇中,發佈一款集感知、導航、多模態交互於一體的“智能大腦”系統,目標是爲機器人和各類智能終端賦能。
在資本佈局上,商湯早已悄然行動。通過旗下國香資本,商湯投資了包括銀河通用、衆擎機器人、鈦虎機器人、鹿明機器人等十餘傢俱身智能企業,覆蓋從本體制造、運控系統到關鍵模組的全鏈條。今年4月,商湯又與傅利葉、松應科技兩家機器人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強化其“大模型+機器人”的生態定位。
01
從視覺龍頭到AI轉型
商湯的轉型實屬無奈。在2016年前後,由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組成的“AI四小龍”曾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代名詞,憑藉深厚的計算機視覺技術積累,在安防、智慧城市等領域攻城略地,風光無限。商湯科技更於2021年登陸港股,首日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
但進入大模型時代後,這些曾依賴政府市場和垂直行業應用的AI獨角獸,逐漸陷入戰略迷失與業績滑坡的雙重困境。
以商湯爲例,2024年全年營收爲37.72億元,淨虧損卻高達43.06億元,虧損規模甚至超過營收總額。而雲從科技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36.69%,淨虧損進一步擴大至6.96億元。曠視、依圖則面臨更嚴重的裁員和業務收縮,依圖甚至關閉了多個城市辦事處,醫療板塊幾近停擺。
02
“四小龍”爲何集體沉淪?
“AI四小龍”的衰落,關鍵在於技術路線和市場結構的錯配。在大模型時代,OpenAI、國內的月之暗面、深度求索等公司迅速崛起,專注於大語言模型(LLM)研發,並通過to B和to C的服務變現。而四小龍的技術主線仍集中在計算機視覺,核心收入依賴安防、交通等政府項目,佔比普遍超過70%。這一結構在當前監管趨嚴、財政緊縮的大環境下顯得極爲脆弱。
此外,儘管四小龍也嘗試切入大模型賽道,但反響平平。以雲從爲例,其在2023年推出的“從容”大模型雖聲稱性能超越GPT-4v,卻缺乏強勁應用生態支撐,市場聲音遠不及DeepSeek、百川智能等新興玩家。
03
押注具身智能,能否絕地反擊?
如今,隨着大模型逐步融合物理世界,具身智能(Embodied AI)被視爲AI“落地化”的關鍵場景之一。機器人將不僅僅是執行指令的機械體,而是具備“感知-理解-決策-執行”閉環能力的智能體。
商湯此時入局,顯然是希望通過“大模型+機器人”這一複合路徑,爲自身找尋新的增長引擎。其在視覺識別、多模態感知、大模型訓練平臺方面的積累,確實爲進軍具身智能提供了較爲紮實的底層能力支持。
但這條路徑也並非坦途。當前具身智能尚處早期階段,商業化落地仍需技術突破與生態培育。商湯若無法在產品標準、行業應用、硬件成本等環節形成突破,也很難複製此前的估值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