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澳大利亞政府即將在堪培拉國會大廈舉辦爲期三天(8月19–21日)的經濟改革“圓桌會議”,這是工黨第二任期內一次罕見的高規格政策對話。
財政部長吉姆·查默斯(Jim Chalmers)精心佈局,分三大主題——韌性、生產力和預算可持續性——邀請企業領袖、工會代表、州財長、智庫學者等近三十位“重量級玩家”齊聚一堂,試圖在稅收、投資激勵、能源轉型和人工智能治理等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
那麼這三天會議能否真正撬動停滯已久的澳洲生產力與增長?
誰在場?
第一輪公佈的24名與會代表中,既有聯邦銀行、Atlasian、IFM Investors等金融與科技巨頭領袖,也有多位州財長和工會高層。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本輪第二批受邀嘉賓中特別增補了: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首席執行官 Matt Comyn
Atlassian 聯合創始人兼澳洲科技委員會主席 Scott Farquhar
前昆州財政部長、退休信託基金主席 Andrew Fraser
國家住房供應與可負擔性委員會主席
Sue Lloyd-Hallevitz
IFM Investors 董事長 Cath Bowtell
新南威爾士州財政部長 Daniel Mookhey
此外,澳大利亞商業委員會(BCA)也獲正式邀請,其成員包括必和必拓(BHP)、力拓(Rio Tinto)和伍德賽德(Woodside)等資源巨頭。西澳前財長、本屆 Rio 與 Woodside 董事 Ben Wyatt 亦將出席,並承諾在會前廣泛徵詢業界意見。
資源稅陰影
查默斯精心策劃的這場經濟圓桌會議,被定位爲塑造澳大利亞未來經濟的關鍵對話。然而,受邀名單上缺席的礦業巨頭們,卻嗅到了危險的信號。
“採礦業對於圓桌會議進程感到緊張,”一位資深行業消息人士直言不諱。這種緊張並非空穴來風。
前財政部長肯·亨利提出的對化石燃料出口徵稅以每年籌集500億美元的構想,以及羅斯·加諾特和羅德·西姆斯等人主張的化石燃料出口稅方案,像幽靈般在行業上空盤旋。
這些方案與2010年陸克文政府試圖推行、最終在礦業巨頭強力狙擊下夭折的“資源超額利潤稅”驚人地相似。
而現任財長查默斯,當年正是時任財長韋恩·斯旺麾下的一員干將。
資源行業的擔憂在瑪德琳·金主持的小型圓桌會議上爆發。
Fortescue金屬集團(FMG)提出了一項令同行震驚的動議:政府應對申請鉅額柴油燃料稅抵免的大型礦企設置上限。
FMG聲稱這是其脫碳計劃的一部分。數據顯示,金屬礦石開採商確實是燃油稅抵免的最大受益行業,每年獲得超過14億美元的抵免。
“必和必拓和力拓對柴油燃料稅抵免可能被取消感到‘驚恐’,”消息人士透露。這種驚恐不難理解——在工黨推行“同工同酬”法律後,僅必和必拓每年就需爲僱傭工人額外支付數千萬澳元。
資源部長金試圖安撫,稱目前的柴油稅退稅安排“是適當的”,且不會抑制脫碳努力。
但裂痕已在礦業內部產生。力拓澳大利亞首席執行官凱莉·帕克則從更宏觀的角度發出警告:“在日益不確定的全球經濟環境中,由於資本流動性極強,澳大利亞需要盡一切努力保持其投資吸引力。”
她強調燃油稅抵免的合理性在於,這些柴油並未用於公共道路。
工會的數字枷鎖
當查默斯將人工智能稱爲“生產力議程的關鍵組成部分”時,他或許沒有預料到,最大的阻力可能來自工黨傳統的盟友——工會。
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ACTU)祕書薩莉·麥克馬納斯和主席米歇爾·奧尼爾已獲邀參加圓桌會議。
工會團體已提出一系列要求:優先爲受AI影響的工人進行“數字化公正轉型”,並在工人數據用於訓練AI時給予補償。
新任科學與工業部長蒂姆·艾爾斯更明確表示:“工會將在人工智能融入工作領域中發揮更大作用。”這種表態爲工會深度干預AI在工作場所的應用打開了大門。
“賦予工會更大權力來干預AI在工作場所的應用,是一種倒退,”業內專家警告,“它危及澳大利亞保持國際競爭力、提升產品質量、補充工人技能以及培育自身AI自主能力的基礎。”
澳大利亞科技巨頭Atlassian在提交給生產力委員會的文件中表達了嚴重關切。
該公司指出,自2023年年中以來,政府“安全與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流程一直在研究可能的監管應對措施,但進展緩慢。
“持續的監管不確定性可能會抑制人工智能的採用並扼殺商業創新,”Atlassian警告。
該公司敦促政府儘快敲定政策框架,否則澳大利亞將在全球AI競賽中被拋在後面。
“
那些已經在AI領域投入巨資的國家,如美國、中國和歐盟,正在從中獲益。他們吸引人才,確保投資,制定國際標準,並建立更具競爭力的市場地位。
”
諷刺的是,澳大利亞在AI數據中心建設方面擁有天然優勢,豐富的土地、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和穩定的治理環境,但政府間協調的缺乏和審批流程的緩慢正在浪費這一優勢。
在工會要求與技術創新之間,阿爾巴尼斯政府面臨艱難抉擇:是選擇安全但可能過度的監管,還是擁抱風險以換取生產力的躍升?
這一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澳大利亞能否在AI革命中分得一杯羹,還是淪爲技術殖民地的命運。
利益的角鬥場
隨着圓桌會議臨近,商業團體正加緊協調立場。週五,由澳大利亞商業委員會(BCA)牽頭,28個商業團體組成的聯盟召開會議,試圖敲定將在圓桌會議上提出的稅收改革原則。
他們的擔憂不僅來自稅收政策。工黨過去三年推行的繁瑣勞資關係法沒有任何修改跡象。
商界領袖們對2022年的就業與技能峯會記憶猶新——那次會議很快演變爲工會推動勞資關係改革的平臺。
在圓桌會議上,降低企業稅率(即使以限制其他商業優惠爲交換條件)可能只能獲得禮貌性的討論。
更現實的期待是在放鬆監管和加快重大項目審批方面取得進展。
生產力委員會主席丹妮爾·伍德表示,對企業稅收制度的審查將考慮“對新資本支出提供稅收激勵”,同時儘量減少對聯邦預算的影響。
這一表態爲商業投資提供了一線希望。
當查默斯宣稱稅收提案應“符合國家利益,而不是特定部門或國家的利益”時,他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圓桌會議本身已成爲各種特殊利益博弈的舞臺。
結語
查默斯將經濟圓桌會議設計爲達成共識的平臺,但礦業缺席核心對話、工會威脅AI發展、商業團體嚴陣以待的現實,已暴露了深層的利益裂痕。
當Fortescue在資源稅問題上“背刺”同行,當工會以保護工人之名給AI革命套上枷鎖,澳大利亞經濟改革的真正戰場早已超越堪培拉的會議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