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躺賺2億!快手廣告業務成“印鈔機”,4億用戶正在養活誰?

知常容
07-24

"刷快手=給快手送錢?"5月27日,快手交出了今年一季度成績單,這家短視頻巨頭靠廣告狂攬180億,佔營收近60%!

快手的平均日活躍用戶達到4.08億,創歷史新高,總收入同比增長10.9%至326億元,毛利率高達55%。

業績發佈後,市場也給出積極反饋5月28日港股開盤後,快手股價應聲上漲,高開6.46%,截至當日收盤股價仍維持超5%的漲幅。

高盛摩根大通都喊"閉眼買"。

但你可能不知道,你隨手劃過的每一條視頻,都在幫快手"印鈔"。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快手的廣告生意,到底是怎麼"收割"4億人的?

01.

廣告生意的底層邏輯

快手的廣告分爲內循環與外循環兩大陣營。

內循環廣告是快手電商生態的"自留地",用戶點擊後會直接跳轉至直播間或站內商城完成交易,形成閉環。

這類廣告主攻製造業,通過直播帶貨和商品鏈接實現即時轉化。

外循環廣告則像"流量中轉站",將用戶導向外部平臺——可能是遊戲下載、品牌官網,或是淘寶京東的商品頁,更偏向服務業的需求,如品牌曝光或用戶獲取。

品牌廣告與效果廣告的劃分則揭示了平臺的定價策略。品牌廣告以固定價格出售,主打心智佔領而非即時轉化,單價通常較高。

Meta財報顯示,其品牌廣告CPM(每千次展示成本)平均15美元,效果廣告僅8美元。

這種價差源於平臺的主動設計:品牌廣告主爲"確定性"買單,效果廣告主則爲"精準性"付費。

經濟下行時,企業往往砍掉品牌預算,轉向效果廣告,這正是廣告業週期性波動的縮影。

02.

收入增長的數學遊戲

快手廣告總收入遵循一個簡單公式:ecpm(千次展示收入)×廣告密度×總流量。

例如,1萬條視頻中插入1000條廣告(密度10%),若廣告位總價50元,則ecpm爲50元。

但實際運作中,平臺像精明的拍賣師般調控着兩個關鍵變量——品牌廣告佔比(y)和廣告密度(adload)。

品牌廣告佔比提升時,高價廣告擠佔效果廣告位,後者因供給減少而競價上漲,形成"量價齊升"的理想狀態。

但增加廣告密度是一把雙刃劍:若品牌需求未同步增長,新增流量會拉低效果廣告單價。

平臺必須在用戶體驗與商業利益間走鋼絲,通過AI優化素材、精準標籤算法等手段提升單位流量價值。

03.

抗通脹卻不抗通縮的宿命

互聯網廣告的商業模式天生帶有週期性基因。

通脹時期,企業預算隨物價上漲,而用戶注意力有限,競價機制推動流量價格水漲船高,平臺收入甚至能跑贏通脹。

但通縮來臨時,廣告作爲企業可削減的首選項,預算收縮直接衝擊競價體系——用戶仍在刷視頻,廣告需求卻斷崖下跌,導致收入下滑幅度遠超經濟整體萎縮速度。

快手的故事印證了流量生意的本質:用戶時間是礦藏,廣告系統是精煉廠。

當4億日活成爲基座,ecpm與廣告密度的每一點優化都在將注意力轉化爲真金白銀。

不過這臺機器能否持續轟鳴,既取決於平臺平衡商業與體驗的智慧,更仰仗宏觀經濟氣候的陰晴。

畢竟,再高效的印鈔機也怕遇上通縮的寒冬。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