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7月23日,美股生物技術公司Abivax股價盤初一度暴漲超596%,最終收漲586%,最新市值43.48億美元。
消息面上,Abivax宣佈,其首創新型口服miR-124增強劑Obefazimod在中度至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ABTECT 8周誘導試驗中取得積極的III期結果。公司還稱,準備在2026年下半年向FDA提交新藥申請。
美股創新藥黑馬
有分析稱,Abivax有望成爲美股創新藥板塊的“黑馬”,Obefazimod是一款口服小分子同類首創藥物,通過增強miR-124表達發揮抗炎作用,miR-124是一種在大腦皮層和小腦中特異性表達最豐富的miRNA,該靶點的分佈範圍廣,是炎症反應的天然調節因子。這意味着,Obefazimod可被開發用於治療多種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多種病毒性疾病(COVID-19、HIV)。
需要指出的是,藥物正式獲批上市前,Abivax是否能憑藉單一候選藥物衝出重圍仍未可知。該公司員工數目大概是70人,每年面臨着鉅額虧損,2024年現金餘額1.442億歐元,只能支持運營至2025年第四季度。
Abivax是一家專注於慢性炎症疾病的法國生物技術公司,總部位於巴黎,2013年成立,2023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爲法國上市生物技術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美國IPO(募資總額爲2.36億美元)。
該公司目前只有一個處於臨牀試驗階段的研發藥物,即Obefazimod,但是目前正在開發其針對多個適應症,且在尋機擴大公司的研發管線。
Obefazimod的臨牀試驗需要入組上千人、跟蹤兩年。該項目在2025年第二季度完成患者招募,如今第三季度較早時候即公佈誘導期結果。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發生的防禦性反應,可以清除進入機體的有害物質,但有些時候卻對機體自身發生反應而造成損傷。目前對於炎症性腸病(IBD)的治療主要是生物製劑如IL23單抗等等,但是也有口服藥物如S1P抑制劑、JAK1抑制劑等等。
Obefazimod是一款口服小分子同類首創藥物,通過增強miR-124表達發揮抗炎作用,miR-124是一種在大腦皮層和小腦中特異性表達最豐富的miRNA,該靶點的分佈範圍廣,是炎症反應的天然調節因子。這意味着Obefazimod可被開發用於治療多種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多種病毒性疾病(COVID-19、HIV)。Obefazimod最初便是針對艾滋病研發,後轉向UC治療,且計劃開展克羅恩病等適應症研究。
單押miRNA療法
2023年6月份,Abivax遞交的obefazimod臨牀試驗申請獲CDE受理。不過,藥物正式獲批上市前,Abivaxs是否能憑藉單一候選藥物衝出重圍仍未可知。該公司員工數目大概是70人,每年仍面臨着鉅額虧損,2024年現金餘額1.442億歐元,只能支持運營至2025年第四季度。就藥物本身而言,obefazimod存在30%到40%的頭痛副作用,14%的停藥比例,遠遠高於安慰劑8%的水平。
IBD具有復發、緩解交替特點,患者常出現黏膜損傷、腸腔狹窄、瘻管、肛周病變等併發症,最終仍有相當比例患者需接受手術干預,疾病負擔沉重。現有IBD治療藥物存在未滿足需求,起效慢、緩解深度有限,且對部分人羣無效,部分患者存在抗藥性或副作用耐受性差等問題;IBD治療目標由“臨牀緩解”逐步提升至“內鏡/組織學癒合”,進一步要求治療方案實現更深層次的炎症控制。
全球IBD藥物市場規模超200億美元。根據Evaluate Pharma,2022年全球IBD市場空間規模爲230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280億美元;一線生物製劑中TNFi及Ustekinumab已專利到期,RisankizumabIBD適應症銷售快速增長,Guselkumab UC/CD適應症獲批有望貢獻銷售增量,Vedolizumab2024年UC/CD適應症合計貢獻~60億美元,預計將於2030年前專利到期。
國信證券表示,IBD治療領域存在未滿足的需求,建議關注國內IBD治療新靶點、雙抗等潛在出海機會。
國內IBD 研發管線覆蓋生物類似藥、小分子抑制劑及幹細胞療法三大方向。財通證券表示,本土藥企從跟隨到並跑,聚焦臨牀價值兌現,其中恆瑞艾瑪昔替尼(UC 緩解率24.4%)、信達IL-23 單抗等通過差異化設計構建競爭壁壘。隨着醫保談判向臨牀獲益傾斜,具備顯著療效優勢(如TH-SC01 瘻管閉合能力)或機制突破性(TL1A 靶點)的品種將優先獲得支付支持,推動本土企業從成本競爭轉向價值競爭,逐步參與全球創新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