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狂飆90%,這輪襲榜選手的背後打法

市場資訊
07-2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聰明投資者

  今年以來,創新藥成爲公募基金收益來源的關鍵“勝負手”。

  港股創新藥表現尤爲突出。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7月21日,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987018.SZ)(在港股通範圍內選擇業務涉及創新藥研發生產的50只代表性股票,主要聚焦其他生物製品、化學制劑兩大領域)暴漲93.94%。

  部分“先手”玩家,一掃過去4年的低迷,包攬業績排行榜的金字塔尖。

  Choice數據統計,截至7月21日,年內已有6只基金收益翻倍(漲超100%),均爲重倉創新藥的主動權益基金。

  此外,在30只年內收益超80%的基金中,29只爲配置創新藥行業的主動或被動產品。

  其中大部分產品基金經理的任職時間較短,大多是近兩年新上任的基金經理。

  醫藥行業自2021年以來,截至2024年底,4個完整年份醫藥生物(申萬一級指數)下跌超40.19%,連續四年跑輸大盤;尤其是2024年,跑輸滬深300近30%;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四年下跌59.24%。

  這些成立於醫藥行情振盪向下的產品,藉着今年創新藥的東風,不僅抹去了2024年的虧損,也爲持有人帶來了不錯的收益。

  但是,市場行情只是主題型基金一時借力的東風

  當市場普漲時,更應該拉長時間來看其中真正的“先手”玩家,在創新藥行情低迷時,是不是也在爲持有人創造超額收益,比當下的數據更有意義。

  排名中有幾位也是聰投長期跟蹤、深訪過的基金經理,藉着最新披露的二季報,我們來詳細看他們是如何持續跑出超額收益的。

  練出2025首隻翻倍基的張韡

  張韡目前在管產品6只,其代表產品彙添富健康生活自2021年3月25日管理以來,任職回報58.61%,任職年化回報11.24%,今年以來收益84.92%

  在4月10日接管的匯添富創新藥混合後,截至二季度末,其在管總規模達到161.58億。

  生物醫學出身的張韡2014年進入金融行業後就繼續深耕於醫藥行業的研究,2021年正式接任匯添富健康生活。

  當時的醫藥行業正熱,對於基金經理卻並不友好,在市場的持續震盪中,醫藥行業進入了持續的低迷期。

  但從匯添富健康生活的淨值走勢可以看出,自張韡管理以來,跑出了非常明顯的超額收益。

  在過往訪談中,她談到自己對於細分板塊或者具體個股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產業的長期邏輯、競爭格局、壁壘等方面,儘可能多地去訪談行業內的專家,並對公司的競爭對手以及上下游情況做深入調研。

  “我對我重倉買的公司有一條要求是,一定是我可以跟蹤的,或者說我是能夠理解其股價走勢的,以及我非常清楚其週期處在什麼位置,所以我很少把剛開始跟蹤三個月或者半年的公司買到前十大。”

  從匯添富健康生活的持倉來看,張韡2021年的持倉更偏傳統藥企與醫療服務。

  而同年9月接管的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持倉相對均衡,在創新藥之外,還有騰訊美團等港股互聯網企業。

  2022年市場暴跌之後,從後視鏡的角度,是創新藥行業的相對低點,張韡通過大量的調研和做財務模型,得出一大批優質的創新藥公司被系統性大幅低估的結論。

  因此三季度以來,張韡大幅加倉港股創新藥,隨後的半年中,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在半年內修復回撤,並在2023年初的市場反彈中,基金淨值創下新高。

  其重倉股康諾亞-B、康方生物自2022年三季度初,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股價上漲超75%。

  她加倉的重倉股是她看得懂每個藥在做什麼、到底值多少錢。

  以康諾亞-B爲例,其特應性皮炎抗體注射藥,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在自免疫領域出現了數個百億美金級別的單品。

  張韡在採訪中評價,堪比當年腫瘤免疫的PD-1產品。

  此外,被張韡翻出來的石頭還有被稱爲創新藥寒武紀”的百利天恆

  一家從仿製藥起步,至今已具備包括小分子化學藥、大分子生物藥及ADC藥物的全系列藥品研究開發能力的創新藥企業。

  2023年1月上市至今(7月21日),股價從28.75元/股漲到了302.16元/股,成爲創新藥中的十倍股。

  張韡在2023上半年小幅買入百利天恆,倉位並不重;三季度大幅加倉到前十大重倉股,但在2023年底大幅減持,從股價走勢來看,是在高點進行了部分止盈。

  2024年上半年,張韡再次逐漸大幅加倉,二季度百利天恆重回前十大重倉股,其股價在6月中旬創下新高。

  在三季度股價持續下行的過程中,張韡越跌越買;四季度小幅減持後,今年一季度再度大幅加倉,截至最新二季報,張韡繼續加倉超20萬股。

  回顧張韡在百利天恆的波段操作上,時點把握很是精準。

  此外,張韡買入“小恆瑞”海思科的時點也很巧妙。

  醫保集採一直是壓在化藥行業頭頂的巨石,以仿製藥起家的海思科,在集採前,其核心產品甲磺酸多拉司瓊注射液佔據市場領先份額,其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12.12億元,到2019年上升至39.37億元。

  但在2020年醫保談判中,該產品降價90%,加之腸外營養產品集採衝擊,公司營收大幅下滑,2021年全年營收銳減至27.73億。

  此時的海思科開始全力向創新藥企轉型,2020年底海思科Me-better類麻醉鎮靜藥思舒寧獲批,並快速佔領市場份額,2022年海思科營收同比增長8.73%,回到30億以上。

  隨後公司營收持續穩定向上,據2024年公司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21億元,同比增長10.92%;淨利潤3.96億元,同比增長34%,也實現了從仿製藥企向創新藥企的轉型。

  張韡2022年下半年小幅買入海思科,從股價走勢來看,是2020年以來的最低區間,股價區間在12元/股左右。

  2023年二季度,海思科股價小幅震盪下行,張韡大幅加倉至前十大重倉股,隨後持續增持至今,據Choice數據統計,自2022年二季度末至今(7月21日),股價上漲207.97%。

  再看最新披露的二季報。

  張韡大幅增持恆瑞、海思科、三生製藥科倫博泰生物-B,大幅減持諾城健華、科倫藥業百濟神州退出前十大重倉股。

  六隻創新藥個股新晉前十大重倉股,熱景生物益方生物、映恩生物、諾華製藥、Alnylam Pharmaceuticals Inc、泰尼特保健、石藥集團

  其中大部分是張韡在2024年就已經提前佈局。

  她在季報中表示“隨着醫藥行業監管進入常態化,國內醫療需求和醫療行爲逐漸修復,2025年產品型企業將迎來恢復性增長。同時,各項支持創新藥行業發展的政策也會持續推出落地,支付端、准入端、投融資端均有望看到顯著改善。

  隨着市場風險偏好顯著提升,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藥企業也會開始體現長期成長空間。我們堅守投資主線、沿着以下方向佈局:

  1)創新藥:產品有全球競爭力和成長空間的pharma和biotech;

  2)進口替代率低,壁壘高的優秀設備耗材龍頭。

  醫藥行業未來2~3年會持續展現出較好的抗週期性和科技屬性。”

  收益超80%,但規模縮水的金笑非

  金笑非是鵬華基金自主培養的基金經理,自2012年加入鵬華基金,2016年接任鵬華醫藥科技。

  2017到2024年的八個完整年度裏,有六年跑贏滬深300,今年以來淨值創下新高。

  金笑非目前在管產品6只,其代表產品鵬華醫藥科技自2016年6月24日管理以來,任職回報260.27%,任職年化回報15.16%,今年以來收益82.52%。

  Choice,截至2025年7月21日

  雖然金笑非今年以來多隻在管產品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但其規模在二季度規模“逆勢”縮水,鵬華醫藥科技淨贖回623億份,最新規模26.01億元。

  鵬華創新醫藥混合則發佈了清盤預警,產品連續30個工作日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

  2016年金笑非接手鵬華醫藥科技時,淨值只有五毛錢,從持倉來看,主要集中在小市值股票上,且持倉不僅有醫藥股,還有傳媒、製造業;但在隨後的2016、2017年,小盤股大幅下跌,產品臨近清盤。

  2017年以後,金笑非將持倉轉向了傳統藥企中的藍籌白馬,尤其是恆瑞醫藥長春高新持續重倉超20個季度等等。從季報來看,這也是他較早開始談及順應市場以及貝塔的重要性。

  2019、2020年的大行情中,這一持倉風格也給了金笑非正回饋,尤其是2020年基金實現翻倍增長。

  從持倉來看,金笑非在醫藥股中做了細分行業均衡,包含生物製品、醫療服務以及醫療器械。

  隨着2021年集採政策出臺,其重倉股受到較大影響,但四季度金笑非止盈了部分CXO倉位,因此雖然全年收益-5.18%,但略跑贏滬深300。

  這次下跌讓金笑非的投資框架再次迭代,即重視對資產價格週期的判斷,他對資產價格週期很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看機構持倉佔比。

  比如在2021年下半年醫藥股大跌之後,金笑非表示機構持倉佔比依然很高,因此對醫藥行業保持謹慎態度。

  從持倉來看,自2021年四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鵬華醫藥科技的生物醫藥持倉佔比下降,增配了溫世股份等養殖股和交運股,同時高位止盈了藥明康德等漲幅較大的CXO板塊。

  金笑非最早重倉藥明康德2018年三季度,之後一直重倉持有,2019年二季度以來,連續三個季度加倉,但在2020年二季度之後沒有繼續追高,小幅減持了兩個季度後,倉位趨於穩定,僅有小幅調整,直到2022年中報全部清倉。

  可以說金笑非在喫到了藥明康德完整漲幅的同時,避免了之後近兩年股價的持續下跌。

  2022年四季度,金笑非注意到創新藥產業週期逐步進入到兌現的階段,所以進行了迅速調倉,將倉位提升到90%以上後,兌現農業,交運等持倉,加倉創新藥,新進榮昌生物諾誠健華百濟神州迪哲醫藥首藥控股

  因此,在2023年初的市場反彈中,鵬華醫藥科技淨值再創新高,在醫藥行業依然下跌的市場中,取得了10.6%的正收益。

  2024年金笑非持續加倉創新藥,替換原有的醫療服務倉位,但在2024的紅利大年中,跑輸滬深300。

  用金笑非的話來說,彼時的醫藥屬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上半年沒有跟上紅利姥姥,9月之後,市場反彈,也沒有蹭上科創的主流板塊。

  但在年報中,金笑非依然明確了對創新藥的信心,從自己的投資框架出發對2025年創新藥行情的預判:

  “醫藥連續4年下跌,板塊估值來到歷史低位;超額收益也是歷史最低值,醫藥指數相比股基中位數的超額收益已經跌回2009年;

  全基(剔除藥基)持倉在930僅5%左右,現在我們預期會更低,很多機構已經放棄這個板塊的持倉。而以上的悲觀都體現在股價裏了,同時也蘊含了長週期板塊反轉的可能。”

  一季度持金笑非沒有較大的調倉動作,主要在個股之間進行了再平衡。

  鵬華醫藥科技最新披露的二季報所示,新進前十大重倉股的益方生物、三生國健和艾迪生物也都是之前的老面孔,其他以減持爲主。

  但在二季報中,金笑非明確表示“後續我們仍中期看好創新藥板塊的景氣度,當然一些相對擁擠,估值高的個股也會擇機兌現收益。”

  在創新藥中翻石頭的趙偉,也有對市場趨勢的好奇

  喫到百利天恆紅利的不只是匯添富的張韡,還有富國基金的趙偉,這也是一個喜歡“翻石頭”的基金經理。

  趙偉曾供職於百年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在擔任藥物化學助理研究員期間,參與研發阿爾茲海默症的治療藥品;2011年進入金融行業,歷任多賣方醫藥研究員,2021年3月加入富國基金。

  在農銀匯理時期管理的農銀醫療保健股票,自2017年6月20日管理以來,截至2021年3月5日,任職回報190.96%,年化回報33.36%。

  目前趙偉在管產品4只,其代表產品富國精準醫療自2021年7月6日管理以來,任職回報-7%,任職年化回報-1.78%,今年以來收益59.85%。

  由於富國精準醫療只能投資A股市場,因此相較於可以配置港股的富國創新藥今年以來超80%的業績回報,有些遜色。

  趙偉“翻石頭”的規則強調重視邊際變化,組合管理要根據邊際變化迅速進行調整,無論是政策面,還是基本面。

  對創新藥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藥審,“從藥審加快,到以OS(總生存期)爲臨牀終點,再到頭對頭試驗,可以感受到政策在鼓勵藥企超前研發,減少同質化競爭”。

  此外,趙偉還強調沿產業趨勢變化尋找行業貝塔,在行業貝塔的基礎上,再選擇個股來追求阿爾法,即尋找哪些品種會是潛在的“大藥”,哪些藥能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對他而言,在市場還未充分認知的時候,就是在低位提前佈局的好時機。

  趙偉2017年開始佈局關注創新藥時就談道:

  “醫保的支付向治療性藥品傾斜,真正的創新藥品無論從獲批的速度以及打通醫保的時間都在飛速縮短,我們的監管部門正在向美國FDA的標準看齊。從這個層面上,未來醫藥行業剛剛起步。”

  當時,趙偉在創新藥的持倉不算太重,還配置了中藥、醫療服務等倉位。

  2019、2020年增配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的大白馬股,直到2021年離開農銀匯理,對創新藥的配置並不多。

  2021年加入富國後接手富國精準醫療,持倉依然覆蓋在醫療服務、中藥上,但2022年趙偉低估了對疫後復甦的節奏,行業配置以醫療服務、CXO板塊爲主,以至於大幅跑輸市場。這也是在今年創新藥如此大漲之後,任職回報依然爲負的主要原因。

  2022年三季度以來,趙偉增配創新藥,年報中他談道:

  “正常化以來,在醫保談判常態化的前提下,很多規則已經被市場所熟悉,創新藥作爲行業beta進行配置,主要體現在估值提升和競爭力提升,重點關注中美雙報的品種和中國潛在有優勢的ADC子領域。”

  在雙抗ADC領域持續鑽研的百利天恆,在2023年一季度,出現在趙偉的前十大重倉股中。

  趙偉自百利天恆上市以來重倉至今,2023年連續小幅增持三個季度後,在四季度趙偉小幅減持,但由於百利天恆股價上漲,成爲其第一大重倉股。

  2024年以來趙偉對百利天恆持倉趨於穩定,今年以來開始持續減持,從最新披露的二季報來看,趙偉減持百利天恆55萬股,但其年內股價漲超65%,依然是其第一大重倉股。

  可以說趙偉也完整地喫到了百利天恆的這波鉅額漲幅。

  趙偉同樣也翻到了海思科,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小幅買入,2023年二季度大幅增持後重倉持有至今,享受到了來自仿製藥企向創新藥企成功轉型的紅利。

  此外,將PD-1/VEGF雙抗授權給輝瑞,刷新國內BD首付款記錄,今年以來一度漲超400%的三生製藥,趙偉2024下半年提前佈局

  三生製藥2024年8月中報發佈後,豐富的自免管線成果已然爲2025年的行情爆發,做好了鋪墊;28項在研產品,12款新藥推進至臨牀Ⅲ期或新藥上市申請(NDA)申報階段,2款仿製藥品種處於仿製藥註冊申請(ANDA)申報的階段。

  但據Choice數據統計,三生製藥在2024年三四季度依然被連續減持,今年以來隨着創新藥行情的持續爆發,三生製藥連續兩個季度被加倉,僅二季度被機構加倉30,780.06萬股,重倉基金229只。

  富國醫藥創新股票基金最新披露的二季報看,趙偉也大幅增持了三生製藥,但從買入成本來看,比今年二季度追高買入的安全墊更厚一些。

  此外,趙偉所管理的富國核心趨勢混合是所有在管產品中,醫藥生物行業配置比例相對較低的產品。

  Choice數據統計,自基金成立以來,醫藥生物佔基金淨值比常在30%左右,據最新披露的二季報,醫藥生物持倉比例較一季度33.63%提升至54.75%。

  此外,年初重倉的港股新消費、互聯網龍頭換倉爲十個百分點的電子、傳媒。

  因此,其業績落後於重倉創新藥的產品,截至7月21日,任職回報32.29%,年化回報13.65%。

  從具體調倉看2024年新進前十大重倉股的阿里巴巴,在二季度被減出前十大重倉股,騰訊新進前十大重倉股;

  此外,今年以來漲超200%的老鋪黃金,也被減出前十大重倉股;趙偉還減持了寒武紀。

  百濟神州、諾誠健華昂利康等新進創新藥則是趙偉過往持倉中的老面孔。

  對於想要在創新藥行業中獲取超額收益的投資者,趙偉的這隻在管產品,很明顯不在選擇範圍內。

  享受創新藥成長的郝淼

  在過去四年持續低迷的醫藥行情中,嘉實基金郝淼所管理的嘉實互融精選,截至2025年7月21日,近三年收益超100%的數據很亮眼。

  2021年加入嘉實基金的郝淼,是中科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在寶盈基金期間所管理的寶盈醫療健康,自2019年1月17日管理以來,至2021年3月12日,任職收益率182.68%,年化收入62.12%。

  從兩年多的持倉來看,重倉變動並不頻繁,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的大白馬爲主,乘2019、2020年的大行情,離職時期也在行業仍在高位徘徊。

  郝淼目前在管產品3只,規模合計36.52億元,其代表產品嘉實互融精選自2022年9月22日接任以來,任職回報139.02%,年化回報36.02%。

數據來源:Choice,截至2025年7月21日

  三隻產品在細分定位上有一定差異。

  嘉實醫藥健康是定位於全醫藥行業的產品,可以投A股和港股,佈局相對均衡;嘉實醫療保健只能投資A股,佈局相對集中,偏向高成長方向;嘉實互融精選定位在創新藥方向,主要是創新藥和創新器械,可以投A股和港股。

  2021年9月最先接手的嘉實醫療保健,經過郝淼的大幅換倉,截至2021年底,醫療服務佔基金淨值52.1%,直到2022年四季度,開始增配醫療器械與創新藥。同期郝淼接管嘉實互融精選,重倉配置創新藥。

  受益於醫藥行業政策環境小幅改善,創新藥板塊有所反彈,在申萬醫藥生物指數下跌7.05%,恒生醫療保健指數下跌24.52%的2023年,郝淼管理的嘉實互融精選錄得正收益。

  但重倉醫療服務只能投資A的嘉實醫療保健在2023年大幅跑輸申萬指數,收益-15.42%。

  細拆嘉實互融精選近三年的翻倍漲幅,郝淼的超額收益來源於享受細分領域創新藥龍頭企業的成長。

  持倉中雖然沒有看到十倍牛股,但信達生物百濟神州恆瑞醫藥、康方生物這些管線相對豐富、商業化能力已經有一定驗證或具備獨特管線以及重磅產品的公司,相對而言確定性更強,且公司產品競爭力、產品線擴充能力帶來的成長空間也更大。

  但更爲重要的是拿得住,今年以來股價暴漲的康方生物、信達生物、康諾亞-B,郝淼已經連續重倉12季,二季度以來還在進一步加倉。金斯瑞生物科技、恆瑞醫藥、澤璟製藥、迪哲醫藥也持有超10個季度。

  此外,郝淼會在兼顧確定性的同時,少量配置更早期的品種,可以爲組合增加一些進攻性。

  從嘉實互融精選最新披露的二季報來看,整體調倉以加倉爲主,新諾威新晉前十大重倉股,小幅減持了康方生物。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 2025年6月30日

  二季報中,郝淼再次提示風險:

  “創新藥板塊收穫了較大漲幅,預計板塊後續的波動可能會加大。但是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爲中國創新藥公司全球化發展的新週期纔剛剛開始,優質龍頭企業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在細分行業輪動中取得超額收益的楊楨霄

  相反,在今年創新藥大漲的背景下,楊楨霄所管理的易方達全球醫藥混合,近五年收益僅有個位數,從過往業績表現拆解來看,2022年至2024年該基金持續跑輸滬深300。

  基金成立於2020年1月20日,此時的醫藥行情正處於“亢奮期”,基金淨值也持續震盪上行,但自2021年二季度以來市場醫藥板塊急轉直下,基金淨值也跌跌不休。

  此外,從地區配置來看,易方達全球醫藥混合港股配置比例超80%,業績表現或許同港股過去三年流動性枯竭有關。

  相較於港股通創新藥指數三年跌超近60%,楊楨霄還是跑出了一定的超額收益。

  不同於之前幾位對創新藥有明顯偏愛的基金經理,楊楨霄的研究範圍更廣,幾乎覆蓋A股、港股所有醫藥細分行業,同時對美股藥企也保持密切關注。

  生物學出身的楊楨霄,2011年畢業後加入易方達基金,從事醫藥行業研究,2016年接任易方達醫療保健。

  目前楊楨霄在管產品3只,其代表產品易方達醫療保健自2016年8月20日管理以來,任職回報246.84,年化回報14.95%,今年以來收益49.74%。

  2017-2023年的七個完整年度中,該基金連續跑贏滬深300,但在2024年沒能持續,全年淨值跌超10%。

  易方達醫療保健在細分領域配置更均衡,楊楨霄會根據自上而下的中觀視角觀察細分行業的變化,再自下而上去判斷各個標的的核心競爭力、護城河、產品週期,通過在醫藥板塊內做一些輪動來獲取超額收益。

  從過往行業配置來看,2017年楊楨霄主要重倉化學制劑,2018年市場大幅走低,楊楨霄對部分化學制劑企業高位止盈,同時也做了醫藥子行業的均衡,增配了醫療服務、中藥等等,且持倉以小盤股爲主。

  2019年之後,楊楨霄逐漸增加對醫療器械,如設備、耗材、體外診斷IVD;醫療服務以CXO爲主,且持倉風格轉向大盤股,更聚焦行業龍頭。

  2021年下半年開始減倉CXO,加倉中藥;2022年增持醫療服務;2023年主要佈局在創新藥和傳統藥企轉型、醫療器械上,持有中小盤股的比例明顯提升。

  2024年以來,楊楨霄大幅增持創新藥板塊,對醫療器械內的個股進行再平衡調整。

  其持股集中度較高,前十大重倉股佔股票市值比維持在60%以上,重倉股平均持股週期一年左右,爲基金經理的主觀能動性留有一定餘地。

  易方達醫療保健最新披露的二季報來看,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

  楊楨霄小幅減持了恆瑞醫藥、熱景生物、海思科、科倫藥業;信立泰、百濟神州、諾誠健華、舒泰神、百里天恆新晉前十大重倉股。

  在季報中楊楨霄談及調倉邏輯,顯著降低了包括CXO、器械耗材IVD(體外診斷)在內的其他細分行業持倉比例,將主要倉位集中配置於創新藥領域。

  這一調整主要基於我們對中國創新藥產業發展前景的深度研判——中國創新藥產業在今年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過去幾年間,國內在研新藥分子數量、臨牀試驗規模以及創新藥質量均快速提升,已逐步與世界先進水平(如美國)比肩。

  更爲關鍵的是另一方面:隨着中國創新藥出海步伐加速並實現國際化突破,跨國大型藥企對中國創新藥資產的認知正發生根本性轉變,開始充分認識到其價值。

  具體體現在通過授權引進(out-license)方式將海外權益授予跨國藥企的中國創新藥項目,其數量和金額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深化。

  因此,在原有超配創新藥行業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升了配置比例。

  沉寂中的萬民遠,市場需要相反的聲音

  在金字塔尖的業績榜單中,在2021年被更多目光注視的萬民遠,不見蹤影。

  目前萬民遠在管5只產品,總規模爲42.23億,其代表產品融通健康產業自2016年8月26日管理以來任職回報136.36,年化回報10.14%,今年以來收益10.84%,規模24.77億。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

  2016年8月正式開啓基金經理生涯的萬民遠表現並不突出,很長一段時間業績表現跑輸滬深300。

  2019年通過重倉不太被大衆所知的小衆醫藥股,萬民遠取得86.88%的年度收益。

  從業績歸因來看,行業貝塔的作用是主要動力。

  “翻石頭”的能力也很不錯,2016年以來,萬民遠多次重倉的老百姓睿智醫藥、長春高新,都在2019年二季度到2020年二季度迎來股價爆發期,爲組合貢獻了不少的收益。

  憑藉2019到2022年,在醫藥板塊連續4年正收益,融通健康產業規模在2023年一季度衝上百億。

  但隨着規模的擴大,萬民遠業績表現卻有所回落,規模一路下滑。

  從行業配置來看,萬民遠依然駐守在醫療服務、藥房和醫療器械上,因此踩空了2023年初的創新藥反彈。

  萬民遠似乎並不着急,面對行業貝塔的走弱,依然強調挖掘被低估黑馬股。

  “個股選擇堅持‘逆向思維,人多的地方不去’,在企業經營性低點佈局,組合構建遵循產業趨勢有限,成長與估值匹配,不追逐短期熱點,提前預判,做孤獨的‘拐點型’價值發現者。”

  從最新披露的二季報來看,萬民遠的持倉的確沒有意外。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 2025年6月30日

  以融通健康產業爲例,減持一心堂三友醫療、健之陽光諾和,小幅增持開立醫療東方生物普瑞眼科

  新晉愛博醫療美好醫療美年健康爲前十大重倉股。

  可以看到持倉中有藥房、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依然沒有創新藥。

  在一季報中,萬民遠就談起過對創新藥的擔心:“儘管創新藥產業趨勢明確,但A股市場創新藥資產價格較貴,本基金配置A股創新藥較少。”

  而從該基金的合同條款的約束範圍看,該基金不可以配置港股市場。

  二季報中,萬民遠對創新藥維持了之前的觀點,表示A股市場創新藥資產價格較貴

  但他也表示,以創新藥及高端製造爲代表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出海產業和以AI等爲代表的科技進步領域的投資機會不僅在A股市場,港股市場同樣也有,因此本基金也會擇機配置適當的港股資產。

  2021年10月成立的融通鑫新成長,是萬民遠在管產品中可以配置港股市場的產品之一。

  從其過往持倉來看,萬民遠對港股配置極爲謹慎,2023年上半年纔開始向港股試探性佈局,買入CXO龍頭藥明康德、醫美龍頭鉅子生物,以及深耕自免腫瘤雙賽道的康諾亞-B。

  2024年二季度,康方、康諾亞-B進入前十大重倉股,三四季度,萬明遠大幅增持港股創新藥,但買入比例並不高。

  據最新披露的二季報所示,前十大重倉股,僅有康方生物一隻港股創新藥。

  從實操來看,萬明遠對於創新藥行業,依然報以審慎的態度。

  寫在最後

  根據醫藥魔方的統計,2024年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Licenseout)完成94筆,總金額519億美元,同比增長26%;

  1-5月,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已達455億美元,超過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總額。

  此外,截至2024年底,中國創新藥研發數量高達3575個,位居全球第一,還有大量原研藥已經處於三期臨牀狀態。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需要看到創新藥行業確實迎來了新的拐點。

  但在市場反應如此激烈時,還是需要巴菲特的那句話,在貪婪的時候恐懼,在恐懼中貪婪。

  創新藥行業歷經4年的單邊下跌,漲到當下,差不多已經完成了基本面的均值迴歸,到了比拼挖掘個股實力的時候了。

  就像一位投資管理人說的,未來的關注重點將在於識別哪些公司真正能成爲創新藥龍頭,哪些公司僅僅是“搭便車”的。

  主動選股的能力會更爲重要。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何俊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