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獨角獸MiniMax擬衝刺港股:40億美元估值背後的技術激進主義

新浪證券
昨天

  據多方消息顯示,大模型公司MiniMax已於近日祕密向香港提交了IPO申請,並計劃最早於今年上市。公司近3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也接近完成,投後估值超過40億美元(約300億元人民幣)。若成功上市,MiniMax將成爲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中首批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之一,與同樣籌備上市的智譜AI爭奪“中國AI上市第一股”的稱號。

  技術激進派:從多模態架構到效率革命

  與多數AI公司從語言模型單點突破不同,MiniMax自2021年12月創立之初就押注多模態融合的技術路線。創始人閆俊傑——這位前商湯科技副總裁,在商湯港股上市前夕離職創業——始終堅信:“如果技術不夠好,可能就應該被淘汰。”

  當行業普遍聚焦稠密模型(Dense Model)時,MiniMax於2024年初率先推出中國首個混合專家系統(MoE)大模型。今年6月,其開源的推理模型MiniMax-M1實現百萬級上下文支持(100萬token輸入,8萬token輸出),並通過自研的“閃電注意力”(Lightning Attention)技術,將算力消耗降至競品DeepSeek R1的25%-30%。這意味着在處理10萬token的深度推理任務時,M1所需算力成本僅爲對手的四分之一,直接衝擊大模型應用的經濟賬。

  MiniMax的視頻生成模型Hailuo-02支持原生1080P高清輸出,在體操翻轉、動物運動等複雜場景中展現出卓越的時空一致性和物理邏輯模擬能力。該模型在今年Artificial Analysis全球視頻模型評測中位列第二,超越谷歌Veo 3和快手可靈(Kling)。其生成的“小貓跳水”系列視頻在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爲旗下海螺AI平臺帶來1500萬月活躍用戶,成爲僅次於快手可靈的第二大AI視頻創作平臺。

  面對商業化壓力,MiniMax正將技術優勢導向企業級應用。其最新推出的MiniMax Agent已能自動拆解複雜任務鏈,例如在財報分析場景中自主完成數據收集、同行對比與趨勢研判。7月發佈的Agent全棧開發功能更集成Supabase後端託管、Stripe支付等企業工具,爲金融、製造等領域提供標準化入口,試圖在AI智能體這一“下一代超級入口”爭奪戰中獲得先機。

  資本與市場:高估值下的生存博弈

  成立不到四年,MiniMax已累計融資超10億美元。2024年3月,阿里巴巴領投6億美元B輪融資,將其估值推至25億美元;短短一年多後,2025年7月完成的新一輪近3億美元融資中,上海國資母基金領投,估值飆升至40億美元,增幅達60%。這一融資節奏在行業深度調整期尤爲醒目,凸顯國資與產業資本對硬科技企業的戰略傾斜。

  儘管創始人閆俊傑公開宣稱“當前首要目標並非增長或收入,而是加速技術迭代”,但MiniMax的商業化佈局實則多點開花。

  其海外社交應用Talkie曾創下日活300萬記錄(含國內版“星野”),超越字節跳動同類產品“貓箱”的30-40萬日活,驗證情感交互型AI的變現潛力;企業API服務覆蓋超50,000家全球客戶,開發者通過其開放平臺構建定製化解決方案;視頻創作工具海螺AI憑藉Hailuo-02的技術口碑,有望開闢創作者訂閱付費模式。

  據外媒披露,MiniMax 2024年營收預計達7000萬美元。儘管與硅谷同行Anthropic等仍有量級差距,但多元變現渠道爲其IPO故事提供了基礎支撐。

  MiniMax選擇此時衝刺港股,恰逢香港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制度紅利期。2025年5月推出的“科技企業通道”(TECH)爲市值超10億港元(約1.3億美元)的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快車道。在此政策刺激下,2025年香港科技IPO融資額已突破140億美元,同比激增711%。相較於納斯達克15倍以上的科技股市盈率,港股8倍左右的估值雖顯保守,卻爲投資者提供了“估值安全墊”,也規避了中概股赴美的監管風險。

  前路挑戰:技術理想主義遭遇商業現實

  中國大模型領域的“六小虎”陣營正加速分化。除MiniMax與智譜(估值約60億美元)堅守通用大模型外,部分玩家如零一萬物已轉向性價比更高的中規模模型,百川智能則聚焦醫療垂類。與此同時,互聯網巨頭依託生態形成降維打擊——阿里宣佈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其通義大模型已深度嵌入淘寶推薦系統和醫療健康場景。面對OpenAI 3000億美元估值和Anthropic 615億美元估值的國際對手,中國頭部創業公司的估值仍不足其1/10,技術代差與資源差距肉眼可見。

  商業化與監管的雙重焦慮難解。儘管視頻生成與社交應用取得流量突破,但免費模式主導的C端市場難以支撐大模型訓練的鉅額算力成本。企業級Agent被視爲商業化突破口,但需攻克工具互聯、支付授權等體驗斷點。

  另一方面,Talkie曾因擬人化語音與虛擬社交引發監管關注,最終於2024年12月在海外下架,凸顯情感交互型AI的合規敏感性。此外,美國對AI芯片出口的限制持續收緊,MiniMax雖受益於阿里雲全球GPU資源,但長期算力自主仍面臨挑戰。

  分析師普遍將45億美元市值設爲MiniMax的買入信號線,其達標與否取決於三大催化劑。其一,政策落地,公司能否在Q4前通過香港TECH通道審覈;其二,用戶里程碑,消費端產品MAU突破3,000萬(當前Talkie+星野約300萬日活);其三,AGI進展,下一代模型能否在長上下文推理、跨模態理解等AGI關鍵維度取得突破。

  英偉達CEO黃仁勳在近期鏈博會上點名MiniMax,稱其與DeepSeek、百度、阿里等中國企業的開源模型“讓每個國家都有機會加入AI革命”。這一認可折射出MiniMax在全球AI版圖中的技術存在感。然而資本市場的考驗比技術評測更爲殘酷——當40億美元估值將年收入倍數推高至近60倍,其商業化效率必須匹配技術雄心。

  閆俊傑將上市視爲“加速技術迭代”的手段,這種技術理想主義在資本狂歡中顯得獨特而冒險。隨着智譜、階躍星辰等對手同步推進IPO,“六小虎”的倖存者之爭已進入資源戰階段。若MiniMax成功登陸港股,中國AI產業格局或將迎來頭部收斂的拐點;若技術突破遲於資本耐心,高估值也可能成爲反噬的利刃。

  這場豪賭的終局,終將由AGI的落地腳步決定——畢竟在通往超級智能的道路上,光有遠見的公司很多,但能跨越技術與商業雙重鴻溝的,寥寥無幾。

  本文創作藉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場數據和行業信息,結合輔助觀點分析和撰寫成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