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國信證券發表研究報告稱:即時零售市場空間突破3萬億,美團阿里競爭格局重塑。
即時零售是通過線上即時下單,線下即時履約,依託本地零售供給,滿足本地即時需求的零售業態。當前,即時零售的需求主要源於線下場景的轉移,2024年市場規模已達7800億元,近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6%。
研究報告從“多、快、好、省”的維度分析,“快”是即時零售的核心優勢,通過運營能力提升及供應鏈體系建設,有望縮小與遠場電商在“多”與“省”上的差距,並衝擊其市場份額。研究報告預測即時零售遠期市場空間有望突破3萬億元,並可能導致部分電商平臺增速放緩甚至陷入負增長區間,因此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均在積極推進即時零售領域佈局。
即時零售包括平臺、自營兩種模式,其中平臺模式佔據60%-70%的市場份額,美團保持領先地位;自營模式則涵蓋前置倉、店倉一體、“1+N”等形態,主要聚焦生鮮及商超品類。即時零售的三要素是即時需求(用戶&流量)、即時配送(履約)、本地供給(供給),據此研究報告將即時零售發展歷程分成四個階段。研究認爲,履約能力是即時零售的長期競爭壁壘,市場現階段通過補貼及流量優勢爭奪用戶,但補貼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遠期競爭焦點將轉向供給端。因此,美團與阿里巴巴在當前及未來仍將是市場核心參與者。
報告從組織、用戶、供給、履約維度分析即時零售競爭格局。
1)組織:相比18-19年的外賣大戰,各平臺團隊更加成熟,阿里多業務迴歸統一,組織效率大幅提升;
2)用戶:補貼是驅動用戶增長的關鍵,比拼的是資金實力和運營能力,阿里具備資金優勢,美團補貼效率更高。
3)供給:一方面,閃電倉是滿足“多”的需求的關鍵,美團閃電倉數量優勢顯著,但隨着淘寶閃購單量增加,更多閃電倉開始嘗試淘寶閃購,兩者數量差距將逐漸縮小,此外阿里也在打造近場品牌旗艦店,但整體建設節奏相對較慢。另一方面,佈局自營是實現“好”和“省”的關鍵,平臺數據資源和流量資源能夠有效賦能自營業務。目前美團、京東自營業態更加豐富,並且今年以來業務佈局進一步加快。
4)履約:美團憑藉餐飲外賣業務形成的規模效應、龐大配送團隊及運力分層體系,構建了深厚的配送壁壘,長期來看其優勢難以被撼動。
遠期來看,報告測算2030年美團閃購GTV有望達到接近1.1萬億,貢獻186億利潤,阿里的外賣、即時零售和電商交叉銷售將帶來接近10000億GMV,但貢獻利潤有限,核心目標是實現GMV增長。京東遠期外賣、即時零售、遠場電商和供應鏈佈局有望實現整體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