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股持續上漲的當下,一場長達十六年的資本長跑迎來分別時刻。日前,杭州銀行公告顯示,股東中國人壽擬在三個交易日之後的三個月內,減持其所持有的全部5078.94萬股股份,佔該行總股本的0.7%。按照當前股價估算,此次清倉式減持或將套現8.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中國人壽自2021年以來對杭州銀行的第四次減持行動,此前三次累計減持2.34億股,套現30.32億元。根據公告,中國人壽本輪擬減持的原因爲“資產配置的需要”。業內觀察,儘管中國人壽持股杭州銀行及減持比例並不高,業內預估影響有限,但仍被市場視爲“銀行股到頂”的信號。
四年內四次減持套現,中國人壽投資獲超160%收益
中國人壽和杭州銀行的資本聯姻故事,可以追溯到2009年。
彼時,中國人壽作爲戰略投資者入股杭州銀行,初始現金出資6.5億元,認購5000萬股,持股比例爲2.99%。隨後,中國人壽又在2014年以9.88億元接手亞洲開發銀行、杭州新聞物業管理開發有限公司所持的杭州銀行共計3.174%股權。截至上市前,中國人壽合計持股杭州銀行6.16%,爲第五大股東,入股成本爲16.38億元。
2016年10月,杭州銀行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爲浙江省首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金融機構。上市後,中國人壽持有股份增至1.45億股。
中國人壽的減持操作始於2021年9月。首次減持5589.43萬股,套現8.43億元;2023年通過協議轉讓減持1.19億股,套現14.29億元;2024年減持5930.28萬股,套現7.7億元,三輪減持共套現約30億元。此輪套現市值如果以杭州銀行7月16日的收盤價(16.94元/股)計算,累計套現總額將達38.9億元。
根據杭州銀行發佈的公告,中國人壽此次擬減持的5078.94萬股中,2591.30萬股爲杭州銀行IPO前取得,其餘2487.64萬股爲資本公積轉增股份。減持計劃在2025年7月21日至10月20日的三個月內,中國人壽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完成清倉操作,隨即將徹底退出杭州銀行股東行列。
在歷次減持中,中國人壽給出的理由均是“資產配置的需要”。從投資收益角度來看,中國人壽無疑是成功的。以其入股成本及多次減持套現金額,加上當前持股市值測算,其投資杭州銀行的淨收益率預計超過160%,堪稱一筆成功的財務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壽此輪清倉式減持選擇的時間點正是杭州銀行業績持續向好之時。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該行延續2024年度營收淨利正增長的趨勢,實現營業收入99.78億元,同比增長2.22%;歸母淨利潤60.2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7.30%。資產質量方面,杭州銀行保持行業領先水平。截至一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僅0.76%,撥備覆蓋率超過530%,風險抵補能力強勁。
不過,有市場分析認爲,儘管杭州銀行股息率達3.84%,但在整個市場中,股息率超4%的上市公司有284家,從這一角度看,杭州銀行的吸引力並不突出。此外,今年1月24日,杭州銀行外資股東澳洲聯邦銀行擬“清倉”所持5.45%股權,受讓方爲新華保險。這一股權變動或許也影響了中國人壽的決策,保險行業內對於銀行股投資佈局可能正在發生變化。
多家大股東選擇“逢高減持”,銀行股息率吸引力下降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人壽清倉杭州銀行,近期出現了多家大股東“逢高減持”銀行股的案例。
6月23日,長沙銀行發佈公告稱,湖南三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湖南三力”)基於自身資金需求,擬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其持有的長沙銀行股票不超過3700萬股,減持比例不超過該行總股本的0.92%。公告還稱,湖南三力所持有的股份爲IPO前取得的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8年,湖南三力就入股了長沙銀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湖南三力持有該行4.38%股權,位列長沙銀行第四大股東。這也是自長沙銀行2018年上市以來,湖南三力首次減持。
(長沙銀行一季報數據)
7月13日,齊魯銀行(601665.SH)也公告稱,重慶華宇(第七大股東)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擬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三個交易日後的兩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60,438,142股,即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10%。與杭州銀行情況類似,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上述兩家銀行的營收和淨利同樣雙雙實現正增長。
當前,銀行股價持續走高、業績向好,爲何部分銀行股東會選擇在此時減持銀行股?
實際上,在銀行股連續上漲後,市場開始出現恐高情緒,部分投資者認爲銀行股股息率已處歷史低位,估值已不具備優勢,核心觀點是四大行股息率已低於2015年高位時的股息率。
截至2025年7月15日,42家A股上市銀行股息率中值爲3.91%,四大行股息率均低於中值,具體是建設銀行3.9%、農業銀行3.83%、中國銀行3.81%、工商銀行3.81%。這意味着,如果股價繼續上漲,股息率將進一步下降,吸引力可能減弱。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欣看來,股東選擇此時減持,或因短期內銀行股上漲幅度已經較高,加之淨息差持續收窄,投資者認爲未來估值波動風險加大。
對於銀行業盈利前景,也有不少機構持樂觀態度。中信建投測算,下半年,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可能要“踩油門”,銀行負債成本有望改善;其次是特別國債持續發行,能給銀行帶來穩定的中間業務收入;最後是房地產政策可能進一步優化,緩解相關貸款的質量壓力。三個因素一起發力,銀行業全年淨利潤增速有望達到5%到6%。
華安證券稱,銀行板塊具備良好的市場適應性和中長期戰略投資價值。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在經濟改善疊加流動性寬鬆的宏觀環境下,銀行板塊通常出現季節性機會,銀行具備資金中長期流入的政策導向和趨勢。
來源:新黃河•大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