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公募基金二季報的披露接近尾聲,QDII基金的調倉動向隨之浮出水面。
結合已披露季報的QDII基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二季度,QDII基金的調倉呈現出兩大方向:一是部分醫藥主題QDII基金增配港股並減倉美股;二是一些QDII基金同步增配港股、A股和美股,更重視均衡配置。
展望後市,部分QDII基金經理堅定看好港股創新藥中長期的投資機會,亦有基金經理透露將未來將繼續從港股互聯網、中國高端製造板塊尋找佈局機會。
兩大方向
從已披露2025年二季報的200多隻QDII基金(截至7月21日早間)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港股和美股依舊是QDII基金持倉最多的兩類資產。
行業配置方面,目前,QDII基金持有市值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爲信息技術、非日常生活消費品、通訊服務、醫療保健、金融。
具體到單隻產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QDII基金二季度的調倉路徑已呈現出兩種方向。
第一,部分醫藥主題QDII基金加倉港股資產,並同步減倉了美股。
例如,易方達全球醫藥行業混合(QDII)二季報顯示,截至6月30日,該基金在中國香港市場的持倉市值爲11.00億元人民幣,佔基金資產淨值比例85.53%;持有中國內地股票市值1.03億元人民幣,佔基金資產淨值比例7.99%。
此前,今年一季度末,該基金持有的港股市值7.48億元,佔基金淨值比72.98%;持有美股市值1.82億元,佔基金淨值比17.76%。
“二季度,我們繼續看好中國醫藥行業尤其是創新藥相關公司的表現,維持在該方向上的配置倉位,並自下而上精選個股進行優化;同時,考慮到海外醫藥股受到美國政府醫藥關稅、MFN(最惠國待遇)等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因此降低了美股倉位。”易方達全球醫藥行業混合基金經理楊楨霄表示。
摩根中國生物醫藥混合(QDII)亦增加了港股佔比。根據基金二季報,截至6月30日,其同時持有A股和港股資產,其中,持有A股市值佔基金淨值比47.53%,較一季度末的54.96%有所下降;持有港股市值佔基金淨值比爲45.56%,較一季度末的29.40%大幅提升;並且,在一季度持有美股的摩根中國生物醫藥已不再持有美股資產。
對於QDII基金加倉港股的原因,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部分QDII基金加大對港股的配置力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基金經理對港股市場投資價值的認可,以及對全球資產配置的調整。”
她分析,一方面,恒生科技指數動態市盈率經近期調整後處於相對低位,較部分海外市場指數呈現明顯估值優勢;另一方面,港股中的互聯網服務、軟件應用等板塊與國內經濟復甦關聯度較高,政策邊際改善更易傳導至股價表現。而且部分高股息股票仍然具備配置價值。另外,2024年9月份以來港股較好的表現,也吸引了QDII基金加大對港股的配置。
“但從已經披露季報的QDII基金看,整體上,暫未看到QDII基金整體超配港股的現象。”代景霞表示。
第二,有QDII基金在二季度同步增配港股、A股和美股。
如富國全球消費精選混合(QDII)二季報顯示,截至6月30日,該基金持有港股市值佔基金淨值比由一季度末的52.72%增加至53.67%;持有A股市值佔基金淨值比由一季度末的20.66%增加至21.30%;持有美股市值佔基金淨值比由一季度末的9.15%增加至13.04%;持有日本股市市值佔基金淨值比則由0.41%增加至2.56%。
重倉港股基金成贏家
與QDII基金加倉港股同步上演的是,2025年以來,中國資產重估行情持續演繹,港股表現尤爲突出,重倉港股的QDII基金也迎來高光時刻。
據Wind統計,截至7月18日,今年以來回報率排名前十的QDII基金均爲股票型或混合型產品。
具體來看,這些基金包括: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A、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華泰柏瑞恒生創新藥ETF、易方達全球醫藥行業美元A、華夏恒生生物科技ETF、匯添富恒生生物科技ETF、南方恒生生物科技ETF、工銀新經濟美元、富國全球健康生活美元、華安恒生生物科技指數A。
這些基金年內回報率分別爲:133.72%、89.67%、89.60%、85.83%、78.29%、78.15%、77.79%、76.68%、72.00%、71.12%。
除此之外,富國全球健康生活、大成恒生醫療保健ETF等25只QDII基金年內回報率也都超過30%(不到71%),且多爲重倉港股市場的基金。
相比之下,重倉海外股市的QDII基金表現較弱,截至7月18日,部分產品今年以來的回報率爲負數。
整體而言,代景霞分析,今年以來,香港市場表現強勁,提升相關QDII基金業績;但美國市場因 DeepSeek 推出影響AI板塊、美國政府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及經濟數據走弱等因素,表現不佳,拖累投資美股的QDII基金業績。同時,結合行業板塊表現看,港股科技、醫藥等板塊漲幅突出,帶動相關QDII基金業績增長;而房地產、公用事業、必需消費等板塊表現落後,影響相關QDII 基金整體業績。
另外,“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也影響業績表現,如重倉金蝶國際、小米集團等科技股龍頭的 QDII 基金獲益匪淺。”代景霞談道。
展望後市,部分基金經理依舊看好港股創新藥中長期的投資機會。
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QDII)基金經理張韡認爲,隨着市場風險偏好顯著提升, 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藥企業也會開始體現長期成長空間。
“我們堅守投資主線、沿着以下方向佈局:一是創新藥,產品有全球競爭力和成長空間的 pharma(製藥)和biotech(生物科技);二是進口替代率低,壁壘高的優秀設備耗材龍頭。醫藥行業未來2—3 年會持續展現出較好的抗週期性和科技屬性。我們的組合也會持續聚焦在中長期看好的幾個方向上。”張韡表示。
摩根中國生物醫藥混合(QDII)基金經理葉敏、趙隆隆亦談道,在中期產業趨勢的驅動下,未來幾年內自下而上的創新藥企投資機會可能會不斷湧現,新藥的價值往往會跟隨中後期臨牀數據的讀出而快速體現,相信中國創新藥公司在未來幾年內有望湧現一些引領全球的重磅產品。
葉敏、趙隆隆認爲,“製藥和器械是能夠培育具有持續成長性的大市值公司的兩個重要領域,我們也會不斷自下而上發掘其中的投資機會。”
此外,港股科技板塊仍是QDII基金經理的“心頭好”。
南方香港成長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經理熊瀟雅指出,“在港股科技行業,我們依然看到很多投資機會,比如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在物流、倉儲領域提升自動化效率的行業龍頭;一些領域裏格局進一步清晰帶來的公司議價能力的提升包括產品、服務的出海。港股很多優質互聯網公司依然具備很好的成長性,且具備更健康的資產負債表,目前這些優質公司的估值仍然相較海外同行大幅低估,他們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在港股的主要佈局選擇。”
同時,熊瀟雅看好端側AI的前景;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升級之路,看好出海 3.0模式。她解釋,所謂出海3.0模式,就是擺脫過去的初級製造業、代工模式,有更多的中國高端製造、中國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進入海外市場,賺取超額利潤,包括電動車、創新藥、線下新零售、IP、高端製造、奢侈品、品牌消費品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