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把公司賣了,20餘家VC順利退出

獵雲網
07-23

本文轉載自:投中網,作者:陳美。獵雲網已獲授權。

如果說,前幾年“敲鐘上市”是創新藥企業最大的夢想,那麼“被併購”如今也成了Biotech公司的一條現實出路。

近日,一起併購交易引發關注。中國生物製藥公告披露,於2025年7月15日(交易時段後),其通過旗下買方與賣方、禮新醫藥及YingQinZang訂立買賣協議,全資收購禮新醫藥。

公告顯示,本次交易對價不超過9.51億美元(約68億元人民幣)。剔除禮新醫藥在交割日的估計現金及銀行存款約4.5億美元,買方中國生物製藥實際支付淨額約5億美元(約36億元人民幣)。

藉助此次併購,20餘家VC機構順利實現退出。其中,啓明創投爲最大外部機構投資方股東。啓明創投合夥人、醫療健康行業共同負責人陳侃在朋友圈轉發了相關新聞,並回顧了投資禮新醫藥的歷程,“2020年第一次跟Crystal(禮新醫藥創始人秦瑩),在長寧區工人文化宮一樓咖啡廳聊A輪融資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轉眼五年間,公司完成多輪融資,連續做了三個global BD交易, 走到今天被收購,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作爲收購方,中國生物製藥發佈此消息後,股價也持續上漲,其在港交所最新市值接近1300億港元,這一強勁的市值表現也爲這筆交易提供了有力背書。1300億巨頭出手

對於中國生物製藥的印象,市場普遍認爲,它是一家正在從傳統藥企向創新轉型的公司。

最初,中國生物製藥以仿製藥起家,近年來逐步往創新藥拓展,並取得進展。2024年業績會上,中國生物製藥管理層表示,未來三年,公司將進入創新成果收穫的爆發期,近20款創新產品有望獲批上市,涵蓋雙抗、ADC(抗體偶聯藥物)等前沿療法。

在此背景下,瞄準“雙抗+ADC”的中國生物製藥,有足夠的理由和動機收購禮新醫藥。

首先,禮新醫藥的創始人背景足夠強大。作爲一位85後女博士,秦瑩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牀系,師從王振義院士攻讀瑞金醫院血液學碩士學位,之後在比利時林堡大學獲得腫瘤免疫學博士學位。在職業經歷上,秦瑩曾在葛蘭素史克、賽生醫藥,分別擔任過腫瘤研發總監和研發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

其次,在雙抗和ADC領域,禮新醫藥也展現出強大的研發實力,旗下4個研發平臺包含腫瘤微環境特異性抗體開發平臺(LM-TME)、針對難成藥靶點的抗體開發平臺(LM-Abs)、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平臺(LM-ADC)以及免疫細胞銜接器平臺(LM-TCE)。

最重要的是,禮新醫藥的技術被國際認證過。在中國生物製藥收購之前,禮新醫藥曾獲得過默沙東阿斯利康等國際巨頭的認可,兩家全球頂級藥廠競相與其合作。因此,中國生物製藥掏出36億元真金白銀,買下的不僅是禮新醫藥,還是這份國際認可所帶來的確定性。

確定性之外,禮新醫藥本身賬上還有4.5億美元的現金。截至2025年上半年,禮新醫藥實現營收42.18億元,除稅後淨利潤爲16.85億元。由此,該筆收購對於中國生物製藥來說,都具有戰略意義。啓明創投領銜,20餘家VC實現退出

除了企業,該筆收購的受益者還包括禮新醫藥的股東們。

公告顯示,此次共有20餘家機構實現退出,包括啓明創投、雲鋒基金泰格醫藥、浦東科技創新基金、上海張江燧鋒等。其中,雲鋒基金持股約3%;杭州泰格持股約8.48%。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在生物醫藥領域有較深佈局的啓明創投,最早於2020年領投禮新醫藥A輪融資,並於2022年再度領投公司B輪;彼時,公司正推進下一代創新靶點腫瘤免疫藥物的研發。

2024年10月,禮新醫藥完成3億元C輪融資,啓明創投聯手浦東資本、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上海張江燧鋒等再次投資。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收購方——中國生物製藥亦在此輪入局。

彼時,作爲C1輪領投方中國生物製藥董事會主席謝其潤表示,公司一直關注腫瘤免疫治療和ADC藥物的研發進展,禮新醫藥的差異化創新管線佈局,紮實的GPCR多次跨膜蛋白抗體發現平臺、雙抗技術平臺和ADC技術平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希望與禮新醫藥合作,進一步填補腫瘤領域的臨牀空白,惠及廣大患者。

在天使輪佈局的泰格醫藥,此次退出也收穫頗豐。

根據泰格醫藥公告,泰格醫藥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股權,獲得的對價約爲3411萬美元,2020年5月泰格醫藥以1000萬元投資禮新醫藥。按照最新收購價計算,該筆投資收益倍數超20倍。

今年上半年,泰格醫藥還通過映恩生物IPO,獲得了數億元收益。併購退出也是一種成功

如果拉長時間來看,這不是生物醫藥領域首次實現併購退出。在2024年1月、今年2月,均有成功案例。

2024年1月,邁瑞醫療公告稱,以66.52億元總價收購惠泰醫療(688617)21.12%股份。交易中,啓明創投通過旗下基金,合計出讓5%的股權,獲得約15.75億元的現金。

今年2月,科創板公司奧浦邁擬向31名交易方收購CXO企業澎立生物100%股權。過去兩年,行業競爭加劇,在澎立生物獨立IPO未果後,產業資本的出手顯然解了VC機構們的退出之“渴”。

當三筆併購交易爲VC機構們打開退出通道之時,市場也在思考:“什麼樣的被收購標的會被買方看上?”答案或許在於:在各自細分領域,穩居行業前列。

就中國生物製藥的併購案例而言,禮新醫藥是國內ADC技術的領跑者,最大特點是“不跟風”。當多數企業仍在複製第一、二代ADC技術時,禮新醫藥已迭代至下一代平臺了,讓“生物導彈”打得更準、副作用更小;同時,公司另闢蹊徑佈局CCR8靶點,其LM108管線成爲中國首個進入臨牀的CCR8項目,全球進度排名前三。

同樣,邁瑞醫療重金拿下的惠泰醫療,亦憑行業龍頭地位脫穎而出。

2024年報顯示,憑藉三維標測系統裝機量提升與房顫手術滲透率提高,惠泰電生理業務增速約30%,國產市佔率繼續領跑;冠脈通路業務的薄壁鞘、微導管等優勢單品持續放量,收入佔比達47%,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實際上,在經歷行業低迷之後,投資人直言:資本已拒絕同質化故事,靠模仿的內卷勢必沒有未來。“同一靶點,如果全球有30家企業佈局,若你排名靠後,即使適應症仍有缺口,也可能因競爭過度而失去意義。”

“特別是早期‘抄作業’式的跟進,雖然研發風險低,但後期商業化風險極高。因此,創新藥不僅要在國內領先,更須在全球具備技術實力,比如臨牀數據優於國際同類,才能真正擺脫內卷帶來的侷限。”一位投資人說道。

而在過去,當創新藥企業人人都想敲鐘之時,併購案給Biotech公司和投資人最大的啓示也在於:如何把公司打磨成一塊優質資產,在合適的時機賣給產業資本。這使得即便IPO收緊、變成“獨木橋”之後,併購退出能成爲一種現實與成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