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2025年,一場以“企業家IP”爲核心的造神運動,終於在年中走到了盡頭。
去年年底,鍾睒睒說自己最看不起當網紅的企業家。當時我還不以爲然,現在我有些理解他了。
一些被視爲企業家IP的標杆們漸漸銷聲匿跡:
於東來退網、雷軍沉默、俞敏洪啞火、周鴻禕被噴、董宇輝謹言、董明珠坦言“今後要少說話”,哪吒汽車的張勇直接消失,最後連已經去世的宗慶後,最近陷入了爭議。
我們也終於看清了一件事:企業家IP看上去像一種商業策略,進一步看,只是公衆情緒的副產品。
情緒有潮汐,時漲時落,漲的時候以爲是國王的加冕,落的時候才發現是皇帝的新裝。
情緒也有經濟週期,它會通脹,也會通縮。通脹的時候,情緒是資產,通縮的時候,情緒變成負債。
01
過去十年,在極致內倦的競爭環境下,產品差異在硬指標上被迅速抹平,價格戰壓縮了增長空間。
唯一能放大的,只剩下“情緒”。
在算法的推波助瀾下,情緒被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由此,中國商業輿論場開始了一輪“情緒通脹”週期。
於是,企業家帶着自己的人格背書,被推到舞臺中央,成爲品牌的替代符號和信任錨點。
當其他結構性信任機制失靈時,我們只好把信任強行轉移給某個“看得見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家IP更像是一次社會功能的平替。
當產品失去說服力,就寄望於代言人;
如果企業不透明,就讓企業家做發言人;
當商業邏輯難以理解,一個“動人故事”就能取代邏輯和理性。
公衆也不是真的要判斷誰可靠,而是在選一個“我願意信”的人。只要他存在,焦慮就能緩解,混亂中就能找到一個信任的座標點。
流量邏輯進一步加速了這個過程——算法偏好情緒,媒體追逐熱點,表達越極端,傳播越容易,盲信就越容易產生。
於是乎,有人在臺上振臂一呼,高喊“爲夢想窒息”;有人穿上黑色皮衣,宣佈“人生最後一戰”;也有人一邊賣貨一邊上演“真還傳”。
我們以爲那是企業家某種時代精神的表達,其實是我們在投射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有個概念,叫“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當羣體陷入某種狂熱狀態時,個體的理智會讓位於集體的情緒。
每一次“淚目”“破防”“刷屏”,往往不在於事實本身,而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心理需求——我們渴望被感動,於是主動尋找能夠滿足這種情感需求的對象。
這個時候,情緒被當成信任的替代品,不斷加槓桿,成爲企業家IP時代的底層邏輯。
情緒不再只是個人表達,而是一種資源、一種籌碼,甚至是一種貨幣。
它被反覆透支,在過去十年裏,通脹了太多情緒價值:真誠、人設、奮鬥、逆襲、初心……
直到進入緊縮週期,它們變成了過度使用的標籤,像被過度炒作的幣種,已經沒有人再相信它有實在的價值。
不是因爲公衆變得刻薄,而是對情緒表達的耐受度下降。
你再說“我還在堅持”,大家的第一反應不是動容,而是冷笑:“你還想要什麼?”
你再說“爲國貨崛起”,別人只問你一個問題:“你孩子國籍在哪兒?”
02
IP是個殼,一旦套上,它就不再允許你做自己。
契訶夫寫過《裝在套子裏的人》。主人公別里科夫活在套子裏,不是因爲有人強迫,而是因爲那是唯一能讓他感到安全的方式。套子一層層包裹:制度、文化、期待、輿論。
他不反抗,也不逃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維持——維持外界希望看到的樣子。
今天的企業家IP,和別里科夫沒有本質差別。
只不過,這個“套子”換成了公衆的期待、流量的挾持、算法的預判。
在那個狀態下,IP已經和商業無關,你只是被要求維持一個人物設定。
人設也不是企業家自己的選擇,而是被動接受的“公衆期待”。你可以表達,但只能表達大家期待的那一部分。
你就不再是你,而是公衆投射出來的那個想象。你不能拒絕,也不能消極。你要配合,要經營,要持續提供情緒價值。否則情緒就會反噬,把曾經的好感倒轉成敵意。
你必須出現在他們希望你出現的場合,說他們希望你說的話,哭在他們希望你哭的時刻。
否則,你會被說“不真誠”,被說“塌房”。
總之,企業家失去了重新定義自己的權利。
這就是IP的悖論:它起初讓你紅,是因爲你像你自己;它最後讓你困,是因爲你必須永遠像大家眼中的你。
03
更大的問題在於,企業家IP這套邏輯從一開始就建立在一個荒謬的預設上——你能控制社會情緒,甚至能讓它長期爲你牟利。
很多企業家相信自己能做到,甚至沉迷於這種幻覺。他們覺得只要運用得當,就能點亮流量,把企業推到巔峯。
但這不成立,從來不成立。
情緒當然是一種能量,但它不可控。你可以點燃它,卻無法預測它燒向哪裏。
過去幾年,我們看過太多這樣的反轉。
經濟上行的時候,企業家是財富偶像,情緒是仰望的。
董明珠她幾十年來一貫的形象,是“永遠不服輸的鐵娘子”。這種形象在高增長時代讓她像一面旗幟。
但旗幟舉得太久,人會累,觀衆也會疲憊。當她今年說“以後要少說話”的時候,是她清醒地意識到:情緒的風已經不再站在她這邊。
文化式賣貨在第一次是力量,重複三次就變成了刻意表演。
董宇輝前幾年還被捧成“知識帶貨”的代表,結果,一場股權風波後,說一句橫渠四句都會被噴。在情緒邏輯裏,已經沒有邏輯和對錯。
這就是情緒的本質——它不是線性的,而是渦流。
它讓你以爲自己在駕馭情緒,但事實是,你只是情緒的乘客,還是沒有安全帶的那種。
表面上看,它像風,連豬都能吹上天;實際上,它更像一股下潛的氣旋。所有想借這股風起飛的人,最後都會被吸到底部。
這就是爲什麼,張一鳴退場,馬雲遊學,雷軍開始沉默。
不是因爲他們害怕,而是他們明白,只有退出IP邏輯,纔可能回到商業邏輯。
042025企業家IP的退潮,是一個信號,商業迴歸本質的信號。
商業本來就不應該建立在情緒之上,也不該再用IP來包裝。
商業世界的底色結構、組織、產品、效率、交付。
而對每一個想做企業家IP的人,我只說一句話:
不要試圖左右情緒,你如果踩中了它的風口,它會帶你飛。
但你得記得,它不是你召喚的,你只是恰巧在那個時候站在那個位置。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