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觀察】理性看待銀行股的短期調整

資本秘聞
07/28

銀行股近期有所調整,市場看法出現分歧。銀行股屬於A股的核心資產,一定漲幅之後的調整有其必然性,但不應該盲目看空。畢竟銀行股的價值擺在那裏,仍然是價值投資者的核心標的。

銀行股此輪調整的直接誘因,可歸結爲市場情緒的階段性波動與資金配置的再平衡。前期銀行股在穩健業績與低估值修復的雙重驅動下,累積了一定漲幅,部分資金選擇獲利了結,導致短期拋壓增加。同時,A股市場整體風格切換,資金流向成長賽道,進一步加劇了銀行股的資金分流。

然而,這些因素更多屬於短期擾動,而非長期趨勢的轉折。歷史經驗表明,核心資產的調整往往伴隨市場情緒的過度反應,而銀行股作爲經濟壓艙石的地位並未動搖。當前調整更像是市場在經歷一輪上漲後,通過價格修正完成籌碼交換,爲下一輪上行積蓄能量。

銀行股的核心價值,始終建立在穩健的業績增長與低估值的安全邊際之上。從財務數據看,多數上市銀行保持了淨利潤的正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不良貸款率穩步下降。在宏觀經濟溫和復甦的背景下,銀行作爲順週期行業,其盈利能力有望隨着實體經濟回暖而進一步增強。

與此同時,銀行股的估值水平仍處於相對低位。截至目前,A股大銀行板塊的平均市盈率仍然處於全體股票中的谷底,股價更是多數低於每股淨資產值,顯著低於國際市場平均水平。這種業績增長與估值低迷的背離,恰恰反映了市場對銀行股的過度謹慎。隨着市場無風險利率不斷下行,銀行股的高股息率和穩定性優勢將愈發凸顯,成爲長期資金的重要配置方向。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銀行股的短期調整不應成爲動搖信心的理由,反而應視爲優化持倉結構的時機。首先,銀行股的商業模式具有天然的穩定性,其盈利主要來源於利差收入與中間業務,受經濟週期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其次,監管環境持續優化,資本補充工具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效率提升等政策紅利,將進一步夯實銀行股的抗風險能力。在中特估體系下,國有大行作爲核心資產,其估值重構過程遠未結束,長期向上空間依然廣闊。

當然,投資銀行股也需關注潛在風險,如區域經濟分化導致的資產質量差異、金融科技衝擊下的業務轉型壓力等。但這些風險更多是結構性的,可通過精選個股、分散配置等方式有效規避,而非否定整個板塊的投資價值。

總之,銀行股的短期調整,本質上是市場對核心資產的一次壓力測試。對於認同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而言,銀行股以其業績確定性、估值安全邊際與分紅穩定性,仍是A股市場中不可多得的優質選擇。

隨着2025年中期報告的公佈,業績和成長性優良的銀行股仍然具有長期持有的價值,而且中報的發佈將會消除投資者心中的不確定性,這也爲投資者放心持有提供了更多心理支持。

文/北京商報評論員 周科競

文章不錯,點個贊吧!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