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本報記者 向炎濤 李喬宇
無人駕駛汽車在沙漠、山地中暢通穿行;遠在千里之外的專家通過高清全息影像爲偏遠地區的病人會診;智能化農具在沙漠腹地根據天空發回的精準數據自動完成灌溉施肥;人們在太空、深海也能順暢地上傳、下載視頻……這一幕幕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畫面,正隨着低軌道衛星星座的密集部署漸行漸近。
衛星互聯網建設及其全域智能的基礎設施是實現這一切的關鍵基石。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又稱“北京亦莊”)某火箭企業廠房裏,一枚即將發射的新型運載火箭靜靜矗立於總裝測試平臺,技術人員正進行着一項項例行檢查。與此同時,在不遠處的一家衛星企業,工程師正對一顆遙感衛星進行出廠前的功能測試。從火箭製造到衛星調試,從通信基帶到地面終端,商業航天的每一個環節正在北京亦莊實現“看得見的協同”。
作爲連接地球與太空的“入口產業”,商業航天正加速嵌入國家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承載着衛星互聯網、空天地一體化、6G通信、低空經濟等多項前沿領域的關鍵支撐任務。在全國商業航天版圖上,北京亦莊,這片位於北京東南的產業新區,已成爲中國商業航天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地。全國75%以上的商業火箭整箭企業已落戶北京亦莊,區內商業互聯網衛星企業聚集度全國最高,2024年空天產業規模突破350億元,北京亦莊已形成了中國最完整、最密集的航天產業生態。
“我們重點圍繞國家工程和航天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中國商業航天發展主陣地、世界航天產業創新新地標。”北京經開區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產業局副局長、商業航天產業專班主任馬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亦莊多家商業航天產業鏈企業,實地探尋這片產業熱土如何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等多重動能加持下,加速邁向“飛天之城”,成爲中國商業航天集羣化發展的樣板。
火箭企業集聚
年內“亦莊箭”密集發射
在商業航天產業鏈中,火箭是關鍵的“出入口”。其不僅決定着衛星能否順利進入軌道,更直接影響着發射頻次、任務成本和產業商業化的速度。在北京亦莊,火箭產業正加速走向集聚化、規模化。當前,北京亦莊聚集了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河動力航天”)、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星際榮耀航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火箭企業,初步形成國內最密集的商業火箭創新集羣。另外,今年上半年“亦莊箭”實現發射“八連勝”,下半年將更高頻次、更高密度發射組網。
目前,液體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智神星一號”已進入首飛前的最後衝刺階段。據瞭解,“智神星一號”首批次兩枚火箭已完成組裝,具備入場條件,按照計劃,其將於2025年10月底首飛,之後投入商業運營。
“智神星一號”背後的火箭公司星河動力航天,正是北京亦莊商業航天產業集羣的重要一員。
“‘智神星一號’火箭搭載了由我們自主研發的CQ-50發動機。”星河動力航天創始人、CEO劉百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智神星一號”火箭採用液氧/煤油作爲燃料,可以重複使用約30次;在運力方面,“智神星一號”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爲8噸。
實現可重複使用是當前火箭製造商追逐的技術高地,可回收技術的落地將大幅降低火箭的發射成本。
“重複使用技術的成熟,可有效分攤火箭單次發射成本。”劉百奇對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低軌衛星的發射成本大約爲每公斤3萬元至5萬元。以‘智神星系列’火箭爲例,重複使用技術可將單位發射成本降至每公斤8000元。”
據介紹,未來星河動力航天還將聚焦星網工程、千帆星座等大型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任務,重點研發大型可重複使用液體火箭“智神星二號”,同時持續開展火箭可重複使用關鍵技術優化,持續增加火箭一子級重複使用次數,有效分攤單次發射成本。
在北京亦莊這片土地上,液體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已經衍生出多樣化的技術路徑。“智神星一號”採用液氧/煤油作爲推進劑,探索垂直回收着陸技術路徑。而在距離星河動力航天一公里外的星際榮耀航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選擇以液氧/甲烷作爲推進劑,探索海上回收技術路徑。
不久的將來,這些來自北京亦莊、技術路徑多樣的液體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將陸續升空。除“智神星一號”以外,“朱雀三號”“雙曲線三號”等多枚液體可重複使用“亦莊箭”亦計劃今年開始接續首飛。
馬朝表示,2025年,“亦莊箭”計劃發射超過40次,入軌衛星超過130顆。預計到2028年,“亦莊箭”發射規模將接近百次,低軌運力達到1000噸,互聯網衛星發射能力達到2000顆。
從“能上天”到“用得上”
“星地一體”技術鏈條快速成型
如果說火箭是託舉夢想升空的重要工具,那麼衛星與地面通信系統則是商業航天真正落地生根、服務千行百業的“神經網絡”。在北京亦莊,從衛星設計到通信基帶設備研發,一條完整的“星地一體”技術鏈正快速成型,推動航天能力從“能上天”向“用得上”跨越。
在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重空間”)的零重力實驗室裏,記者看到,工程師正在對遙感衛星進行出廠前的功能測試。作爲首家註冊落戶於北京亦莊的衛星企業,零重空間已建立起包括衛星總體設計與仿真、關鍵技術攻關、核心載荷研製、生產製造及應用服務在內的完整能力體系,致力於構建面向城市遙感、災害遙感、生態遙感等領域的低軌遙感衛星星座系統。
商業航天產業正站在爆發式增長的前夜。“衛星互聯網被看作是未來6G的一種重要形態,我們現在所做的,其實是在爲中國6G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在零重空間董事、副總裁尹寅看來,火箭回收試驗不斷取得突破,“發星”節奏加快,地面驗證體系逐步成熟,爲整個產業鏈向規模化邁進創造了條件。
“我們的衛星工廠計劃2026年投入使用,年產能規劃爲200臺。只要火箭具備批量發射的能力,我們就能批量‘造星’。”尹寅透露,公司正朝着衛星低成本、長壽命、批量化方向發力,目標是讓衛星的製造方式像手機、汽車一樣走向規模化,從而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和在軌服務成本。
而在衛星“飛天”後,通信鏈路的“最後一公里”則由北京融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爲科技”)接力完成。這家落戶北京亦莊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北京民營百強企業,已成爲國內首家全國產化高碼率衛星接收產品提供商。其高性能數傳基帶、衛星測控基帶等產品廣泛應用於國家重點工程與商業航天項目,細分市場佔有率超過50%。
作爲星地通信的關鍵技術提供方,融爲科技正爲我國商業航天通信能力的自主可控和規模化應用提供核心支撐。其所掌握的數傳基帶、測控基帶等核心設備,承擔着衛星與地面之間數據傳輸、指令交互的任務,是衛星真正“用得上”的技術基礎,對於構建衛星互聯網、低軌寬帶、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等新型應用體系至關重要。
融爲科技黨支部書記包懿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公司產品已與國內外超100類在軌衛星完成聯試或接收,核心算法完全自研,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協同效應加速釋放
打造高密度創新生態
北京亦莊日益完善的產業鏈條,爲商業航天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產業集聚正加速轉化爲實際創新能力與效率提升。
劉百奇表示,北京亦莊商業航天產業集羣已涵蓋火箭研製、衛星製造、地面設備、星地通信等全鏈條環節,產業鏈條的完善加快了生態協同的形成。
“北京亦莊已形成‘星箭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尹寅表示,日益完善的火箭產業鏈,爲衛星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區內多家火箭企業爲公司提供了豐富的發射窗口資源,使公司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安排衛星發射計劃,提升整體任務執行能力與商業化速度。
“北京亦莊商業航天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基礎設施及配套完善,人才支持力度大,大大提升了產業鏈協同創新效率。”包懿認爲,北京亦莊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協同關係。
目前,融爲科技爲區內企業如星河動力航天、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提供設備。包懿表示,未來隨着入區商業航天企業越來越多,產業鏈協同效應將逐步顯現,公司提供的設備也會逐步增多,爲公司良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劉百奇看來,商業航天企業在北京亦莊聚集,不僅能快速對接資源,而且能共享技術、分攤研發成本,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技術迭代速度。北京亦莊正逐步成爲一個可以高頻交互、快速試錯、集中創新的航天產業新平臺。
“亦莊聚集多家商業航天企業,形成顯著產業集羣優勢。”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通信及軍工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興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亦莊一方面聚集了大量專業人才,有利於企業間協同研發,極大地降低了溝通成本與研發時間;另一方面,完整的產業鏈便於企業快速獲取所需配套資源,加速產品原型開發與迭代,提升整個產業的發展效率與競爭力。
政策落地見效
打造世界航天產業新地標
企業是火種,政策是東風。在北京亦莊,商業航天產業的崛起離不開系統性的政策支持。
爲了全方位支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北京亦莊於2024年出臺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商業航天產業高地的若干措施》,從創新激勵、場地保障、資金支持、生態培育等多方面構建了系統性的政策支持體系。
在科技創新方面,北京亦莊對企業取得顛覆性成果給予最高5000萬元獎勵;對承擔國家及市級重大科技專項的企業,給予最高1∶1的經費支持;對企業建設國家和北京市級創新平臺,給予研發和技改投入支持。
在發射環節,北京亦莊銜接市級政策,率先實施商業火箭發射保險全額報銷機制,對新型火箭前三次發射測控費用給予50%補貼,對星座組網、上下游協同、國際市場開拓等均有專項支持。
在資金支持方面,北京亦莊廣泛調度資金,支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馬朝告訴記者,北京亦莊設立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聯合國家級基金、北京市空天產業基金和市場化合作基金,多維度助力企業成長。兩年多以來,北京亦莊調度商業航天領域股權投資超過50億元,帶動社會融資超百億元。
“作爲新興產業,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前期面臨諸多挑戰,政策的支持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着關鍵角色。”王興表示,商業航天產業是資金密集型以及人才密集型產業,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才投入,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支持以及來自政府的訂單,產業難以實現技術突破,更難實現商業閉環。
除政策支持之外,北京亦莊也在空間載體佈局上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馬朝介紹,作爲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北京亦莊正加快推進總面積達2500畝、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空天街區建設,打造商業航天企業的高密度集聚地。
其中,北京火箭大街作爲核心地標項目,是全國首個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集成了共性技術平臺、智能製造中心、創新研發中心和展示運控中心等多項功能,既可服務創新企業的科研實驗,也可滿足頭部企業的系統集成、全球運控與批量製造需求。
隨着商業航天從技術驗證階段步入產業化落地階段,北京亦莊正全方位加速關鍵能力的構建與應用場景的拓展。
馬朝介紹,在可重複使用火箭、衛星互聯網、空天地一體化等重點方向上,北京亦莊正加快推進商業火箭與衛星關鍵技術攻關,增強高可靠、低成本的批量化製造能力;同時,依託空天街區,梯次佈局衛星互聯網產業項目,逐步建成“千星產發”能力,加快壯大商業航天產業集羣。
在下游應用端,北京亦莊加快培育實際場景,推動商業航天與6G通信、車聯網、低空經濟、數字城市等領域的融合創新,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助推太空技術全面嵌入未來社會基礎設施。
從仰望星空的夢想出發,到腳踏實地的產業實踐,北京亦莊正以領先的技術實力、系統化的產業佈局和強勁的政策引擎,加速駛入商業航天的快車道。一個面向全球、鏈接星辰的“未來之城”,正在騰空而起。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高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