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者網》謝瑩潔
“十年體檢未見異常,卻在第十一年被確診爲腎癌晚期且骨轉移”,一則體檢多年未有風險、一朝確診癌症的案例近期引來社會關注,對於體檢防癌的討論也隨之升溫,也將愛康國賓健康體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愛康國賓”)推上了“假體檢”質疑的風口浪尖。
7月,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在社交平臺發佈稱,2013至2023年體檢中,其從未被檢出患癌風險。其間她關注的“癌胚抗原定量”(CEA)一直在正常區間。但她2024年在另一機構確診腎癌,摘除右腎後又查出骨轉移。她質疑愛康國賓涉嫌“誤檢、漏檢”延誤診療,並將其告上法庭。
當市場將矛頭指向體檢機構“漏檢誤檢”時,愛康國賓兩度發佈聲明堅稱“檢查無瑕疵”,事件迅速衝上熱搜,也將民營體檢行業的科學性與責任邊界推至風口浪尖。
十年體檢正常卻癌至晚期
公開資料顯示,愛康國賓成立於2007年,在民營體檢市場份額排名第二。2014年4月登陸納斯達克,其創始人和董事長是哈佛大學遺傳學碩士張黎剛,目前持股49%,是愛康國賓的實際控制人。作爲機構投資者,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雲鋒新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分別持有愛康國賓1%的股權。
然而自2019年從美股退市後,愛康國賓至今未有在A股上市的計劃,其收入規模、盈利狀況也不被外界所知。
7月17日,律師張曉玲公開自己2013—2023年在愛康國賓北京兩家分院連續體檢的十份報告:
除2023年提示“右腎鈣化竈、左腎錯構瘤可能”外,其餘年份雙腎區均“未見明顯異常”,癌胚抗原亦始終正常;而2024年她在別院B超發現右腎3.5×2.8 cm低迴聲腫塊,術後病理確診爲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並於2025年2月確認骨轉移。張女士已發出律師函,要求愛康國賓提交十年血樣及原始數據,同時向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實名投訴。
《投資者網》線下走訪發現,7月22日上午,廣州市天河區中山大道的愛康國賓體檢店內,十餘排候診沙發座無虛席,似乎暫時並未受近期的負面輿情影響。
該線下門店顯示,愛康國賓礎套餐僅包含黑白超聲,而能發現早期腎癌的增強CT需額外支付1200元。這種“基礎套餐引流+高價專項創收”的模式,保障公司現金流。
有業內專家指出,直徑小於1cm的腎結節超聲檢出率低於30%,而早期腎癌往往沒有任何症狀。我國體檢機構普遍使用的普通超聲設備,對3cm以下的腫瘤漏診率高達42%。
故事似曾相識。2018年,愛康集團創始人張黎剛曾在公開場合高調揭露行業“假體檢”黑幕:護士假冒醫生做超聲、血樣未檢直接出報告,“因爲癌症檢出率只有千分之三”。當年的“爆料者”成爲“被爆料者”,迴旋鏢來得又快又狠。
而面對洶湧輿情,愛康國賓連發兩次聲明,堅稱“檢查無瑕疵、無漏診、無責任”,並願意公開影像資料、接受第三方權威鑑定,並在第二次聲明中表示,“只要張女士同意,我們可以立即公開其2023年超聲影像,接受專業人士與公衆審覈。”
愛康國賓方面提到,每一年給近800萬人提供健康體檢服務,通過體檢發現最終確診的癌症患者每一年超過1.5萬人。
但市場並不滿足於外交辭令。黑貓投訴平臺上,帶有“愛康國賓”字樣的投訴增加,誤診、漏檢、報告張冠李戴、加項推銷等投訴高頻出現。
消費者對愛康國賓體檢服務的投訴主要集中在“檢測誤診錯診慢診”“虛假宣傳與營銷”“檢查流程隨意”以及“售後服務不規範”等四大方面。
愛康國賓“漏檢”風波發酵
愛康國賓此前就多次陷入類似的信任危機。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的一起有關愛康國賓的健康權糾紛判決文書顯示,2020年,原告遲某因愛康國賓的體檢報告與三甲醫院的診斷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將其告上法庭。遲某稱,自己連續十年在愛康國賓進行體檢,卻在2020年被發現肝臟血管瘤已達126立方厘米,而愛康國賓未能識別。不過該案愛康國賓方面僅針對法院管轄權提起上訴,但最終被法院駁回。
2024年6月,北京消費者趙先生在愛康國賓北京亞運村慧忠北里分院體檢後,B超報告顯示“雙腎結晶,左腎囊腫可能,雙側甲狀腺腺體回聲欠均勻”。然而,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的進一步檢查顯示“甲狀腺未見明顯異常、雙腎未見明顯異常”。趙先生希望愛康國賓能出具情況說明,以便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和保險理賠,但多次溝通無果。
面對質疑,愛康國賓的回覆往往以“檢測方法不同”或“客戶自身身體因素導致”爲主,如稱HPV檢測中,愛康聲稱自己採用的DNA檢測與醫院的mRNA檢測“原理有別”,卻迴避了“爲何未提前告知差異”“如何保證結果準確性”等核心問題。這種“結果免責”的回應邏輯並沒有被消費者接受。
其次,流程簡化隨意更是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最新事件中,張曉玲的2023年體檢已提示右腎 “鈣化竈”,這一可能與腫瘤相關的信號未被納入風險提示。
2025年《關於規範健康體檢應用管理的通知》進一步要求,體檢機構需“明確風險提示義務”“建立結果複覈機制”。而這正是張曉玲事件的核心爭議點,其2023年的“鈣化竈”提示本應觸發風險告知和複查建議,卻被輕描淡寫爲“正常”。政策要求的“風險閉環管理”,在實際運營中變成了“風險隱瞞”。
信任危機背後,愛康國賓成立初期以“中高端體檢”爲定位,通過“三甲醫師團隊”“國際設備”等標籤建立信任。2014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後,資本對“增長”的渴求推動其進入擴張的快車道。
從2015年的355萬體檢人次,到2025年在54城佈局170家體檢中心,規模擴張的背後是運營邏輯的轉變:從“以質量換口碑”轉向了“以規模換利潤”。
當規模狂奔遇上專業人手與精細化管理的缺口,“漏檢”似乎不再是偶然。
醫學層面,腎細胞癌早期確無公認血清標誌物,影像學微小病竈也易與良性囊腫混淆;但公衆並不願意接受技術侷限性的解釋,他們更在意“花了錢就應該買到確定性”。而商業體檢機構在營銷話術中往往放大“早篩”效力,淡化醫學不確定性與個體差異,爲日後的信任反噬埋下伏筆。
眼下,張曉玲仍在等待愛康國賓的正式回函;而愛康國賓也在等待第三方機構的論證結論。(思維財經出品)■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