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展區“水泄不通”,專家談落地:很多問題待解決 | WAIC觀察

新浪科技
07-27

專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新浪科技 閆妍

  今年WAIC現場人氣爆棚,開幕第二天展會入場處仍排起長龍,等候進場的觀衆隊伍從展館正門一直延伸至道路兩側,公衆對人工智能技術關注熱情高漲。

  新浪科技探訪發現,火爆的觀展需求催生了黃牛倒賣門票的現象。在展館周邊,有黃牛向路人兜售入場門票。據瞭解,原價168元的單日門票被加價近80%,炒至300元一張,更有黃牛喊出了400元一張、500元一張的價格。由於現場聚集了不少希望購票的觀衆,部分黃牛甚至出現“無票可賣”的情況。

  在2025 WAIC上,除了往來穿梭的展商和觀衆,還有一羣特殊的“工作人員”忙得熱火朝天——它們就是本屆大會最亮眼的“機器人家族”。在“WAIC裏2025弄”主題街區,上演着AI版老上海街頭,機器人在文藝站、修理鋪、小喫街等場景中,完成打鼓、書法、跳舞等高精度操作,“變身”各類職業身份賦能千行百業。

  機器人穿上人類工服,上演“技能大比拼”

  今年以來,具身智能由“虛”向“實”不斷突破,人形機器人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場景,開始在康養、車企等垂直行業落地應用。機器人不再是“只可遠觀”,能動的機器人變多了,甚至有的真在“打工”。

  2025 WAIC上,機器人廠商們不約而同開始“務實”,各大展臺也變成了它們各顯奇招的“技能大舞臺”:有戴着黃色安全頭盔、身着藍色工作衫,站在金屬切割機前做精細加工的“藍領機器人”;有端咖啡、倒啤酒的“服務機器人”;有能疊衣服的“家政機器人”......

  據介紹,本屆3000餘項將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蓋40餘款大模型、50餘款AI終端產品、60餘款智能機器人以及100餘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的重磅新品,規模創歷屆之最。

  宇樹科技展臺,還特意爲機器人擺起了擂臺,兩臺UnitreeG1戴着頭套和拳套激烈格鬥,拳拳到肉,展會現場被觀衆圍得水泄不通,不時爆發出驚呼和掌聲。

  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 CTO 彭志輝(稚暉君)攜靈犀 X2 人形機器人亮相主論壇,併發布業界首個具身智能操作系統參考框架“智元靈渠 OS”開源計劃。

  Soul App AI技術負責人尹順順向新浪科技表示,“今年WAIC上具身智能概念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宇樹科技等企業的示範效應,讓大家看到了機器人還能打拳、跑馬拉松等場景,直觀展現了具身智能的技術突破和應用潛力,帶動了很多團隊選擇在現場展示他們各自的智能機器人。”

  他進一步談到:“我認爲具身智能將成爲大模型和AI技術真正服務人類的關鍵載體,當前AI主要侷限在虛擬世界的信息服務層面,而未來的突破方向在於讓機器人提供具象化的實體服務,比如輔導孩子作業、做飯等具體場景。這正是具身智能的獨特價值所在,這雖然是個艱難的過程,但一定會實現。”

  從炫技到實用,專家:真正落地還需解決很多問題

  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的當下,AI 大模型與機器人、具身智能的跨界協同,正成爲驅動新一輪科技競爭的核心引擎。然而,產業高速發展背後,具身智能產業還有諸多難題亟待破解。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向新浪科技表示,“公衆對這些技術,包括對AI技術的期望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容易在一個點就引爆,但是真正要落地,比如說走入家庭,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他具體談到,“一是,機器人要做服務的話,很多手部操作還需要解決,手很小但是關節很多,關節的靈活度都是挑戰,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機器人能實現前滾翻、後滾翻各種動作,但看自由度的話難度不如一隻手,在這個層面上行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是,大模型本身還沒有充分跟機器人機器結合,比如我說把桌上的那個水杯拿過來,它就成知道我說的是哪個水杯,能夠精準的定位,這些方向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

  “但是整體上我個人是比較樂觀的,因爲任何產業只要開始走入用戶以後,特別是C端用戶以後,它的迭代速度會非常快,”何曉冬講。

  康迪機器人技術總監崔廣章談到,產業目前仍面臨着很多的挑戰,“一是,技術穩定性的問題,距離實現真正的穩定還有距離;其次,目前硬件成本居高不下,不管是供應鏈還是本身的機器人主體,所需要的硬件成本現在仍然比較高,都制約着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最後,仍面臨着數據瓶頸,訓練高質量具身智能模型需要海量的場景數據,這些數據不僅獲取難度大,一些專業數據更是稀缺資源。”

  此外,他還強調了建立統一行業標準的重要性,“建議構建覆蓋數據、算法、硬件和應用場景的全鏈條標準化體系,這樣大家就可以通過模塊化分工的方式分頭生產,最後無縫的組裝起來,其實這樣纔是一個真正完整的產業鏈,整個具身智能產業也能真正走向成熟。”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常福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