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週五(7月25日),連續上漲的港股迎來回調,恒指、恆科指均跌逾1%,南向資金加速流入,單日淨買入金額達201.84億港元。創新藥板塊全天走勢活躍,早盤發力上衝,午後有所回調,但仍穩住漲勢,彰顯韌性。
高純度+高彈性標的港股通創新藥ETF(520880)場內價格一度上漲2.89%,續刷歷史新高,收漲0.61%,居全市場跨境類ETF漲幅榜前列,成交額2.22億元,環比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通創新藥ETF(520880)場內漲幅回落區間持續溢價交易,收盤溢價率仍高達0.36%,顯示買盤資金較爲強勢,信心頗足。
板塊個股走勢分化,業績預增個股明顯異動,藥明生物一度漲逾8%,收漲超5%,晶泰控股漲超7%,綠葉製藥漲超3%,先聲藥業、藥明康德漲超2%。藥明生物最新公告,預計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超過60%,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超市場預期。
行業方面,根據國家藥監局,我國上半年批准創新藥43個,同比增長59%,接近2024年全年數量。在研發管線方面,中國目前創新藥的研發管線佔到了全球的大約1/4,每年大概有3000個項目開展臨牀試驗,這都在世界上居於前列。
今年以來,港股創新藥漲勢如虹,背後是正是產業大趨勢的支撐。高盛指出,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創新貢獻中的比重已接近33%,而整體市值僅爲美國同行的14%-15%。
展望後市,滙豐前海證券認爲,創新藥板塊當前估值仍尚未完全反映業務發展潛力,下半年至少還有三大催化劑將支撐創新藥板塊的勢頭。
一是下半年將迎來密集的學術會議,如即將在9月和10月召開的世界肺癌大會(WCLC)和歐洲腫瘤醫學學會(ESMO)年會,預計屆時將有多家公司公佈重磅臨牀研究數據,構成直接催化。
二是海外授權交易預計將持續活躍。如翰森製藥近期成功將其GLP-1藥物授權給Regeneron和默沙東(MSD),中國生物製藥通過收購LaNova Medicines獲得了極具潛力的早期資產管線,這些交易不僅帶來可觀的直接收入,更重要的是驗證了中國藥企的研發實力,有助於提升整體估值。
三是政策環境持續向好,創新藥迎來政策紅利期,爲創新藥產業注入穩定政策預期,市場期待監管機構出臺更多有利政策。在政策護航下,創新藥研發回報更具可預測性。
此外,從基本面角度,機構提示,領先的製藥公司正進入收穫期。上半年簽署的多數BD項目收入預計將在下半年入賬,支撐業績表現。
資料顯示,港股通創新藥ETF(520880)被動跟蹤恒生港股通創新藥精選指數,爲全市場唯一。該指數高純度聚焦創新藥產業鏈,截至6月末,前十大成份股合計權重達75.85%,龍頭效應顯著。
開年以來,港股創新藥板塊走勢強勁,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恒生港股通創新藥精選指數年內累計上漲58.95%,領漲一衆創新藥指數,較恒指、恆科指分別超額38.95和40.27個百分點。
提醒:近期市場波動可能較大,短期漲跌幅不預示未來表現。請投資者務必根據自身的資金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理性投資,高度注意倉位和風險管理。
數據來源:滬深交易所等,恒生港股通創新藥精選指數基日爲2020.12.31,發佈日期爲2023.7.17,恒生港股通創新藥精選指數發佈以來各個完整年度漲跌幅爲:2021年,-22.72%;2022年,-16.48%;2023年,-19.76%;2024年,-14.16%。指數成份股構成根據該指數編制規則適時調整,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
風險提示:港股通創新藥ETF被動跟蹤恒生港股通創新藥精選指數,該指數基日爲2020.12.31,發佈日期爲2023.7.17,指數成份股構成根據該指數編制規則適時調整。文中指數成份股僅作展示,個股描述不作爲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也不代表管理人旗下任何基金的持倉信息和交易動向。基金管理人評估的該基金風險等級爲R4-中高風險,適宜積極型(C4)及以上的投資者。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投資須謹慎。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常福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