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4日,美聯儲總部迎來了一場不同尋常的“高規格巡視”。美國總統特朗普親自視察位於華盛頓的馬里納·埃克爾斯大樓翻新工地,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陪同。但兩人雖然同戴白色安全帽,交談中的“火藥味”卻一點也不“工地安全”。
此次訪問與以往幾次總統訪問美聯儲形成鮮明對比。
羅斯福總統1937年曾爲美聯儲新總部大樓落成典禮剪綵,小布什總統2006年也曾出席伯南克就任主席的宣誓儀式。這些都是象徵着合作與支持的場景,而特朗普此次的到訪,則充滿了公開的摩擦與挑戰,表面是圍繞裝修成本的爭論,背後藏着更深的政治動機。
自2018年起,特朗普就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不“配合”耿耿於懷。無論是當時的加息週期,還是後來的降息節奏,鮑威爾始終以“數據爲依據”的技術立場,頂住白宮的施壓。
2025年,這場舊怨因爲一個新的理由再次爆發——美聯儲總部翻修預算從最初的19億美元漲至25億,特朗普在現場甚至稱其爲31億,並開玩笑地說:“如果你是我項目的負責人,現在早就被炒了。”
鮑威爾則當場反駁:“你把5年前已經翻修完的馬丁大樓也算進來了。”
當被問及他是否仍然認爲該項目是可遭解僱的罪行時,特朗普表示:“聽着,我很想看到它完工。我不想把它歸入這一類。”
雖然他在鏡頭前淡化矛盾,“我不打算解僱鮑威爾”,但這一幕仍然加深了外界對總統干預央行獨立性的擔憂。
鮑威爾的回應一如既往地剋制,他沒有正面“迎戰”總統情緒,在特朗普多次提到“降息”時尷尬一笑。
此前美聯儲總部也基於透明原則,解釋了預算變化的來源:
材料價格和建築人工成本大幅上漲;
地下三層車庫、結構加固、防爆窗等安全標準提升;
華盛頓建築限高規定,迫使更多結構向地下開發;
特朗普政府2018年開始徵收鋼鐵和鋁關稅,至今影響尚存。
爲了自證“清白”,美聯儲還上線了裝修導覽視頻、預算詳情,並主動請求監察長介入。
在最近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當鮑威爾被問及特朗普頻繁的人身攻擊是否會讓他難以履行職責時,他表示:“我非常專注於做好我的工作。我的意思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利用我們的工具來實現國會賦予我們的目標: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金融穩定。這是我們100%關注的重點。”
鮑威爾的立場依舊清晰:“利率是否下調,必須基於通脹與就業數據,而非政治情緒。”
就在這場“翻修風波”登上頭條之際,美國另一條更值得深挖的新聞也在升溫——傑弗裏·愛潑斯坦案的最新進展。
傑弗裏·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是一位華爾街金融家,也是一名因涉嫌性犯罪、未成年性交易和人口販運而備受爭議的人物。2019年他在獄中“自殺”,但案件留下諸多謎團。他長期與多位美國政商界名流關係密切,包括比爾·克林頓、英國王室安德魯王子,甚至特朗普本人。
2025年7月,一系列愛潑斯坦的關聯材料在美國法院被解封,其中部分文件涉及到愛潑斯坦在“未成年陪伴”“機密名單”中可能提到的一些公衆人物,引發新一輪輿論熱議。
儘管目前尚無證據表明特朗普在此案中有刑事責任,但他的名字與愛潑斯坦的私人航班、海湖莊園社交記錄有頻繁交集,這爲對手和媒體提供了持續發問的空間。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突然高調出現在美聯儲翻修現場,炮轟鮑威爾預算、重提降息話題——是否有意製造“替代新聞焦點”?
《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普遍認爲,此次美聯儲事件的高調程度明顯超過實際政策意義,而特朗普團隊可能試圖通過三個目的達成“話語主導權”:
轉移愛潑斯坦案公衆注意力;
製造“民粹式節儉”人設:我在爲納稅人看錢袋子;
向美聯儲施壓,推動在9月前降息,爲選情鋪路。
華爾街投資機構則對此保持謹慎態度。多數交易員仍押注美聯儲將根據通脹與失業數據決定政策節奏,不會因政治短期干預做出急變。
儘管特朗普暫時表態“不打算解僱鮑威爾”,但這場公開爭議還是爲市場敲響警鐘。當前美聯儲處於一個微妙節點:一方面,通脹趨緩,但核心物價仍有壓力;另一方面,中期選舉在即,兩黨派對利率走勢格外敏感;同時,鮑威爾將在2026年5月任期結束,是否連任也成爲觀察點。美聯儲主席雖不易被炒,但若頻繁遭受政治干擾,也可能在“制度框架”之內被架空或邊緣化。
雖然特朗普稱“不打算解僱鮑威爾”,但外界普遍猜測,在2026年鮑威爾任期結束時,極有可能換上一位更“親白宮”的人選。
那麼誰可能是特朗普理想中的“聯儲掌門”?
1. 凱文·沃什(Kevin Warsh)前美聯儲理事,曾被特朗普考慮提名爲主席;支持減稅與更寬鬆的貨幣政策;現場觀點偏鷹但更強調“靈活性”。
2. 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曾是特朗普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是一位保守派經濟學家,對政府政策和稅收有深入研究。
3. 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他是現任美聯儲理事會成員,也是由特朗普任命的。他擁有深厚的宏觀經濟學背景,在貨幣政策領域經驗豐富,是美聯儲內部的政策制定者之一。
這些人選有一個共性:更願意配合白宮的宏觀政策節奏,更傾向“目標導向”而非“數據中立”。
鮑威爾的任期眼下還剩不到一年。他是否能完整走完任期,取決於三點:
法律層面:總統無權隨意罷免聯儲主席,必須“違法或嚴重瀆職”;
市場層面:金融界仍普遍支持鮑威爾的中性貨幣政策立場;
政治層面:若共和黨強硬派持續施壓,輿論壓力可能加劇其處境。
但目前來看,鮑威爾並無辭職意向,他的策略是“用制度抗干預”,堅持“利率看數據、翻修看規範”,不情緒化回應、不迎合媒體——這也是他被認爲是美聯儲近年來最“定力型”主席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金融市場對特朗普這次突襲式視察反應平穩。一方面是因爲美聯儲尚未實際做出政策改變,另一方面也因爲多數分析師仍預期最快9月纔會降息。
但這不代表市場無動於衷。越來越多交易員開始將“政治干預風險”納入聯儲觀察參數中,特別是在2026年鮑威爾任期結束、總統可能更換聯儲高管的背景下,未來的貨幣政策方向可能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如果我們把這次視察看作一場“劇集”的最新一幕,那麼接下來的劇情或許是這樣展開:
鮑威爾繼續觀望數據,不立即降息 → 特朗普及其盟友加強輿論攻擊,繼續在翻修成本/做僞證上做文章;
9月若CPI下降,聯儲開始降息 → 特朗普將其歸功於自己的“施壓成功”,鞏固經濟執政形象;
2026年鮑威爾任期屆滿 → 若特朗普連任,或任命更“配合”的新主席,徹底重塑美聯儲風格
愛潑斯坦案若再發酵 → 翻修話題或淪爲一時煙霧彈,真正的政治焦點回歸法律與道德領域。
翻修美聯儲的,不只是工人,還有政治。想壓低利率的,不只是市場,還有總統。
這場特朗普與鮑威爾的“裝修風波”,或許只是這場大戲的中場休息。真正的高潮,還在等待數據、選票與時間共同揭曉。
那麼看完這出政治宮鬥戲,你站誰?
Twitter:https://twitter.com/BitpushNewsCN
比推 TG 交流羣:https://t.me/BitPushCommunity
比推 TG 訂閱: https://t.me/bitpush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