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戰略入股微創醫療,淄博富豪常兆華等來“強援”

環球老虎財經app
07-28

7月25日,微創醫療公告,公司股東大冢向包括上實資本在內的機構出售約2.91億股股份,其中,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受讓1.35億股,成爲公司的戰略股東。而上海國資的戰略入股能否爲公司實現扭虧提供助力呢?

上海國資“相中”微創醫療。

7月25日,微創醫療公告,公司主要股東Otsuka Medical Devices Co., Ltd.(連同其股東,統稱“大冢”)已訂立買賣協議,有條件同意向上海上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上實資本”)旗下基金、We’Tron Capital Limited以及公司管理層投資平臺等買方出售約2.91億股公司股份。

據微創微信公衆號,上實資本旗下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收購1.35億股股份,成爲微創醫療的戰略股東。按照微創醫療7月25日的收盤價10.94港元/股估算,這部分股份價值約14.78億元。

資料顯示,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由上實集團發起設立,首關規模達50億元,旨在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推動產業鏈整合與轉型升級。

因獲國資加持利好,微創醫療7月28日開盤漲近15%。實際上,作爲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龍頭企業,微創醫療被上海國資看中並不奇怪。不過近年來,微創醫療業績不佳,2020-2024年連續5年虧損,歸母淨利潤累計虧損約15.96億美元。

上海國資戰投微創醫療

陪伴微創醫療多年的大冢選擇將所持的大部分股權出售給上海國資。

7月25日,微創醫療發佈公告稱,當日公司股東大冢已訂立買賣協議,有條件同意向若干買方出售總計約2.91億股公司股份,約佔公司總股本的15.7%

買方包括上實資本旗下的基金、We’Tron Capital Limited(於公告日期爲公司主要股東)及公司管理層的投資平臺。

據悉,作爲此次交易的賣方,大冢在2004年注資1800萬美元,一舉拿下微創醫療40%的股份,成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此後其一直未進行過增減持操作。隨着微創醫療上市、定增等資本運作,大冢的持股比例才因被動稀釋,降至20.7%,但仍穩居微創醫療的第一大股東之位。若本次交易順利完成,大冢的持股比例將大幅下滑至5%,讓出第一大股東的寶座。

而買方之一的上實資本旗下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尤爲引人注目。資料顯示,上實資本是上海國資委通過上實集團100%控股的主動基金管理平臺。

2025年年底,《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行動方案(2025—2027年)》正式發佈,明確提出設立1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併購基金,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促進產業鏈整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2月,由上實集團發起設立的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公告“首關”,基金首期規模達50.1億元,出資方陣容頗爲豪華,除上海國資外,上海醫藥東富龍君實生物等行業龍頭,新華保險、工銀安盛等金融機構均在列。

在外界看來,此次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入股微創醫療無疑是利好,7月28日,微創醫療開盤漲近15%,截至收盤漲幅回落至5.85%,報11.58港元/股,最新市值達214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上海國資一週內的第二次出手。

7月21日,康華生物公告易主。具體來看,上海萬可欣生物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萬可欣生物”)出資約18.51億元受讓了公司21.9%的股份,同時,公司實控人王振滔將所持剩餘1050萬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託給了萬可欣生物。交易全部完成後,萬可欣生物持有康華生物表決權的比例爲29.99%,成爲這家公司新的控股股東。層層穿透後,萬可欣生物由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持股80.2%

對賭壓頂

資料顯示,微創醫療成立於1998年,總部位於上海張江,是國內創新型高端醫療器械龍頭企業。集團共擁有八個主要業務板塊,包括心血管介入業務、骨科醫療器械業務、心律管理業務、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業務、神經介入業務、心臟瓣膜業務、手術機器人業務及外科醫療器械業務。2021年股價巔峯時期,公司市值一度突破1200億元。

不過,近年來,微創醫療業績表現不佳,營收雖逐年增長,但歸母淨利潤已經連虧5年。2022-2024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爲6.49億美元、7.79億美元、8.41億美元、9.51億美元、10.31億美元;歸母淨利潤分別虧損1.91億美元、2.76億美元、4.37億美元、4.78億美元、2.14億美元,5年累計虧損15.96億美元。

而對微創醫療來說,當前更爲嚴峻的問題是對賭壓頂。

據悉,去年4月,爲了償還一筆即將到期的4.48億美元債務,微創醫療從高瓴資本等機構處獲得一筆最高2億美元的融資,並獲得3億美元的借款。這也使得微創醫療背上了一份對賭協議,要求20242025年微創醫療的虧損分別不能超過2.75億美元、0.55億美元,同時,2026年,公司需要盈利0.9億美元。

根據微創醫療業績預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預計虧損不超過1.1億美元,這也意味着下半年,公司需要盈利約0.55億美元,才能完成對賭要求。如果對賭失敗,債權人有權要求微創醫療提前償還債務。

此外,2021年7月,微創醫療爲子公司微創心律引入高瓴等投資機構,彼時曾約定若微創心律未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上市,且上市後的市值未達到15億美元、募資少於1.5億美元,則高瓴等機構有權要求微創心律贖回股份。

截至2024年底,這筆可贖回優先股在微創報表中的攤餘成本已達2.41億美元(96%對應心律業務主體);若對賭觸發需在60日內償付本息約2.87億美元

而早在2023年5月,微創醫療就曾試圖分拆微創心律,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但至今仍未有進展。

今年7月16日,微創醫療“卡點”公告,公司董事局主席常兆華建議將公司的心律管理業務與心通醫療合併,以建立心臟病產品平臺,共享國際營銷及銷售渠道。在外界看來,公司此舉,或與此前的對賭協議有關。

截至2024年末,微創醫療的現金及等價物爲7.13億美元,其中約5.15億美元存在用途限制,同期公司的流動負債11.79億美元,其中,計息借款3.18億美元。不難看出微創醫療的資金並不充裕。

不斷分拆出來的“微創系”

微創醫療靠着不斷分拆子公司上市,如今已在資本市場形成“微創系”。

1998年,已有10年醫療器械公司工作經驗的常兆華回國創業,在上海張江成立了微創醫療。微創醫療以冠脈支架起家,1999年,微創醫療推出中國第一根PTCA球囊擴張導管,一年後做出了中國第一根冠脈裸支架,憑藉着價格優勢,微創醫療成功擠佔了海外醫療企業公司的市場份額,迅速站穩腳跟,2010年,微創醫療登陸港股。

上市後,常兆華帶領微創醫療迅速擴張,不斷擴充產品線。2014年,公司斥資2.83億美元收購Wright Medical的骨科重建業務,將其納入了骨科板塊,這筆收購在當時創下中國醫療行業最大的跨國收購案例紀錄。2018年,微創醫療聯合雲鋒基金,以約1.9億美元收購了Liva Nova的心率管理業務,將其納入了心律管理板塊。

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常兆華自詡微創醫療有着“萬億市值基因”,彼時,不少人認爲,假以時日公司可以媲美“全球醫療器械一哥”美敦力

2021年,微創醫療加快收購步伐。9月,微創醫療以1.11億元收購了科瑞藥業45%股權;10月4日,以最高不超過1.23億歐元的總價全資收購德國Hemovent GmbH拿下ECMO(體外膜肺氧合)業務;10月29日,以3.72億元交易對價收購阿格斯醫療技術有限公司38.33%股權。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併購擴張還是研發都需要大量資金。在此期間,常兆華想到了分拆子公司上市融資。

2019年7月心脈醫療上市;2021年2月心通醫療登陸港股;11月,微創機器人完成香港上市;2022年7月,微創腦科學上市;另一家子公司微電生理也在8月份登陸科創板,微創醫療成爲了“分拆狂魔”,目前包括母公司微創醫療在內,“微創系”上市公司達6家。

一系列操作之下,2021年年中,微創醫療的市值一度突破1200億元。而分拆之外,微創醫療也開始通過可轉債融資。

在2021年6月的股價高點,微創醫療拋出了可轉債融資計劃,公司計劃發行一筆五年期的零息7億美元可轉債,需要注意的是,這筆可轉債有提前回購條款,2023年12月,微創醫療宣佈計劃回購可轉債7億美元,收到同意回購的總金額爲2.17億美元。

但彼時公司的資金並不充裕,爲了償還部分這部分可轉債,公司又新發行了一筆2.2億美元、2028年到期年利率5.75%可換股債券的可轉債來“借新還舊”。

此次雖然獲得了上海國資加持,但微創醫療能否實現扭虧,順利度過“對賭劫”有待後續觀察。

責任編輯丨陳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