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媒匯 胡青木
AI與創新藥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醫藥行業的底層邏輯。
傳統模式下,一款新藥從實驗室走向臨牀再到上市,平均耗時10-15年,耗資更是常常超過20億美元,而成功率卻不足10%。這種“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的行業困境,不僅讓阿爾茨海默病、特發性肺纖維化等領域的患者在漫長等待中錯失希望,更將中小藥企擋在創新門外。
而AI技術的滲透,正在改寫這一格局。它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谷歌旗下DeepMind憑藉AlphaFold3推動藥物進入臨牀,微軟Azure、亞馬遜AWS以算力與生態支撐藥企研發,英偉達則以垂直整合平臺加速分子設計……從行業巨頭到細分領域先鋒,AI已從輔助工具成長爲藥物創新的核心驅動力,一場由技術改寫的全球醫藥競速賽,正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產業變局中,AI憑藉對藥物研發全流程的智能滲透,不僅顯著壓縮了研發成本、降低了試錯風險,更打破了傳統模式下的路徑依賴,爲後發者創造了“彎道超車”的可能。而在這場由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中,中國憑藉技術積累、數據優勢和政策支持的多重賦能,展現出巨大潛力。
這種產業升級的深層價值,既體現在醫藥研發的效率躍升上,也爲資本市場帶來了把握趨勢的新路徑。例如,恒生創新藥ETF(159316,聯接A/C:024328/024329)跟蹤的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今年以來漲幅已經超過90%,這隻指數上個月還宣佈了修訂編制方案,剔除CXO企業,純粹聚焦港股創新藥企,等修定規則生效後,將成爲ETF跟蹤的指數里首批純度100%的創新藥指數,可以幫助投資者把握本輪創新藥產業發展機會。
AI改寫藥物研發底層邏輯
藥物研發是一個多環節、長週期的複雜過程,主要包括靶點發現、化合物篩選、臨牀試驗等關鍵環節。AI技術正在這些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顯著提升研發效率並降低成本。
靶點發現是藥物研發的起點,也是決定後續成敗的關鍵。傳統模式中,研發人員需依賴對疾病機制的經驗性解析,遍歷數十萬篇科研文獻、基因組數據,往往耗時數月乃至數年,最終仍可能因信息遺漏錯失關鍵靶點。
而AI的介入徹底改變了這一邏輯,藉助自然語言處理與多組學數據整合算法,AI可以在幾小時內完成對海量信息的結構化分析,快速鎖定潛在靶點。英國AI企業BenevolentAI的實踐頗具代表性,其通過算法解析2400萬份醫學文獻,僅用6個月便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兩個新靶點,而這一進程在傳統模式下通常需要5年。
另外,化合物篩選作爲創新藥研發中成本最高、耗時最長的環節之一,在傳統流程中,實驗室需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進行逐一測試,評估其與靶點的結合活性、毒性等特性,僅完成一輪篩選便需數月,且最終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分子不足萬分之一。現在,AI藉助“虛擬篩選”技術,可以預測分子與靶點的代謝穩定性等關鍵指標,進而從理論上排除低潛力分子,大幅縮小篩選範圍。在實際案例中,AI甚至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1億個化合物的篩選,並精準定位可能具有治療作用的分子。
最後,在臨牀試驗環節,傳統模式的核心痛點在於患者招募緩慢、方案設計不合理、風險預測不足等。在這一模式下,僅患者招募環節就可能耗時1年,而且還可能因爲入組標準模糊導致數據偏差,最終影響試驗結論。而在AI介入後,它可以通過優化患者招募標準、預測試驗結果、模擬臨牀試驗等方式,降低臨牀試驗失敗風險。
不僅如此,AI對海量臨牀數據的深度挖掘,還能快速精準定位老藥的新用價值。以巴瑞替尼爲例,AI僅用48小時便鎖定其對新冠肺炎的潛在治療作用,這一發現也在後續的臨牀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AI對研發全鏈條的賦能,正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據全球知名投資機構ARK估算,AI可將新藥研發成本降低85%,時間縮短40%。這意味着一款新藥的研發週期可能從10-15年壓縮至5-7年,成本也將從20億美元降至3億美元。
對患者而言,效率提升意味着更多急需藥物能加速上市。例如,阿爾茨海默病、漸凍症等罕見病患者,可能因AI的介入提前3-5年獲得治療方案。對藥企而言,研發效率的提升將爲其業績增長注入新動能。
而這種產業變革帶來的成長機會,可通過覆蓋全球及本土創新藥龍頭的指數產品加以把握——比如易方達旗下佈局的醫藥指數產品線,既能追蹤A股、港股、美股醫藥資產的整體表現,也能聚焦創新藥、醫療、生物科技等核心賽道,爲普通投資者提供分享行業紅利的便捷路徑。
中國的“彎道超車”底氣
在這場全球競賽中,中國憑藉獨特的優勢,有望在“AI+創新藥”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我國在AI技術領域的積累已形成硬實力支撐。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2025年4月2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明確表示,中國AI專利佔全球總量的60%,穩居世界首位。更關鍵的是,國內大模型廠商堅持的“開源化、低成本、高性能”路線,與醫藥研發的場景需求高度適配——這種技術路線不僅降低了中小企業的使用門檻,更能快速迭代適配本土疾病譜特徵。
而龐大的醫療數據,疊加政策驅動的數據開放,構成我國獨有的“數據護城河”。
2024年6月30日,國家醫保局與衛健委聯合印發的《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醫保數據在“隱私保護前提下”用於藥物研發,這一政策突破直接打通了“臨牀數據-研發需求”的轉化通道。
與歐美數據分散、採集成本高的情況不同,我國醫療體系的數字化基建已形成規模——全國二級以上醫院電子病歷參評率近90%,醫保系統覆蓋超13億參保人,這些數據覆蓋了從常見病到多數罕見病的廣泛疾病譜系。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藥企可以通過這些數據,“訓練”出更精準的AI模型。
當前,這些優勢正逐步轉化爲實際成果——國內多家創新藥企已通過AI加速研發進程。
例如英硅智能通過Pharma.AI平臺已自建多條管線,其TNIK抑制劑從靶點發現至提名臨牀前候選化合物僅18個月,並於30個月內進入I期臨牀,創國內AI製藥速度紀錄;石藥集團建成AI高效藥物發現平臺,將早期藥物發現週期縮短30%以上;恆瑞醫藥通過AI平臺(含DeepSeek-R1模型)優化PD-1抗體親和力設計,加速候選分子篩選。
這些本土藥企的突破,正讓中國創新藥的成長邏輯愈發清晰。對於投資者而言,想要把握這一趨勢,可關注覆蓋A股、港股等市場創新藥核心企業的工具型產品。
具體來看,恒生創新藥ETF(159316,聯接A/C:024328/024329)是目前市場上唯一跟蹤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產品,其標的指數修訂方案生效後,將剔除醫藥外包企業、成爲首批“純度”達100%的創新藥指數,可精準佈局港股前沿創新藥企。
A股市場上,還有創新藥ETF易方達(516080,聯接A/C:019666/019667)等產品覆蓋全產業鏈,匯聚恆瑞醫藥等核心標的。
此外,醫藥ETF(512010)規模超200億元,一鍵佈局A股醫藥龍頭,港股通醫藥ETF(513200)則覆蓋港股創新藥、醫療器械等關鍵領域,目前規模超20億元、領跑同標的產品。這些產品通過差異化佈局,爲投資者提供了分散把握產業紅利的靈活選擇。
未來,隨着技術持續突破和行業生態不斷完善,我國有望在AI驅動的新一輪醫藥創新浪潮中佔據重要位置,爲全球患者帶來更多“中國智造”的創新藥物。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