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偷偷幹大事?從聯合動力 IPO 看其 “精明版” 特斯拉路線

汽車產業前線觀察
07-26

理想汽車最近在悄悄憋一個大招 —— 其投資的聯合動力即將啓動 IPO。這家從匯川技術分拆出來的企業,短短几年內營收從 29 億飆升至 162 億,而背後最大的 “金主” 和客戶正是理想汽車。這樁看似常規的資本操作,實則暴露了理想汽車正在走一條 “特斯拉式” 的自制零部件路線,只不過相比馬斯克的 “硬核全自研”,理想的玩法更顯 “精明”。

從 “買買買” 到 “自己造”:理想的戰略轉身

早期的理想汽車,和蔚來、小鵬一樣,都是供應商的 “重度依賴者”。無論是電池、電機還是智能座艙的核心部件,大多靠外部採購。但如今的理想正在悄然變臉:不僅深度參與零部件研發,甚至在常州基地周邊自建壓鑄件工廠,一步步將核心部件的主動權攥在自己手裏。

聯合動力的蛻變就是最鮮活的例子。這家企業最初只是理想的合作供應商,如今卻成了理想控股的 “嫡系部隊”。通過從合作方到 “大股東” 的身份轉變,理想實現了電驅動、電控等核心部件的逐步自制,將三電系統這一新能源汽車的 “心臟” 牢牢掌握在手中。

四層管理體系:比特斯拉更靈活的 “平衡術”

理想的零部件戰略,比特斯拉多了幾分 “東方智慧”。它構建了一套四層供應商管理體系:核心部件如電機、電池包堅持自制;與聯合動力這類企業搞聯合研發,深度綁定;對關鍵供應商進行戰略參股,確保話語權;而螺絲、玻璃等成熟部件,則交給一級供應商(Tier1)打理。

這種 “該自制的絕不手軟,該合作的坦誠相待” 的模式,讓理想避開了特斯拉全產業鏈自研帶來的重資產風險。比如特斯拉爲了 4680 電池投入巨資自建產線,而理想則通過與寧德時代深度合作 + 部分電池包自研的方式,既控制了成本,又保持了靈活性。

被逼出來的 “生存法則”:爲何非要自己造?

在價格戰打得頭破血流的當下,理想的 “自制之路” 更像是被行業逼出來的生存智慧。國內汽車產能嚴重過剩,一輛車動輒降價三五萬已成常態,不把零部件成本壓下來,根本撐不住這場持久戰。特斯拉自研 4680 電池後成本大降 30% 的案例,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更重要的是,智能電動車的競爭早已不是拼配置,而是比誰握有技術壁壘。三電系統、智能駕駛芯片這些核心部件,如果依賴供應商,輕則被加價,重則關鍵時刻被 “卡脖子”。理想通過自制關鍵部件,相當於給自己建了一條 “護城河”。

行業 “反內卷” 的趨勢也讓理想的選擇更具前瞻性。它既不把雞蛋放在一個供應商籃子裏,也不盲目追求 “萬物皆可自研”,而是當發現某個部件對全局至關重要時,果斷出手 —— 這種 “精明的買方” 策略,正在重塑車企與供應商的關係。

常州基地:藏着理想的 “野心”?

理想的常州基地,或許是這場戰略轉型的 “祕密武器”。這個位於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羣的工廠,周邊環伺着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博俊科技等供應鏈大佬,半小時內就能配齊 80% 的零部件。

衛星地圖顯示,理想工廠附近最近冒出了多家壓鑄件、結構件工廠,知情人士透露,這些大多是理想爲自制零部件準備的 “配套設施”。這種佈局和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如出一轍 —— 既紮根產業集羣,又保留核心部件的自制能力。

從聯合動力 IPO 到常州基地的 “悄悄擴張”,理想汽車正在走一條屬於自己的 “自制 + 合作” 之路。這條路特斯拉走通了,理想能否用更靈活的方式走出新花樣?至少從目前的佈局來看,這家看似 “佛系” 的車企,早已悄悄磨好了自己的 “刀”。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