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譚天:美股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

滾動播報
昨天

  來源:玉淵譚天

  最近,和一位做全球資產配置的朋友聊天,他給譚主講了個很有意思的轉變。 

  他說,過去十年,對一些國際投資者而言,當全球市場風雨飄搖時,把錢投向美國,那裏是避風港。

  這背後,是一種被市場驗證過的理念——“美國例外論”。意思是,無論世界怎麼動盪,美國市場總能快速消化衝擊,甚至獨善其身。 

  但是今年,這個規律似乎失靈了。 

  他有些困惑地問我:“你說,有沒有可能,現在最大的風浪,就來自避風港本身?” 

  聊完回去,我翻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又找來一些數據,越來越覺得,朋友的困惑,可能正觸及到一些深刻的變化。

  譚主也想借此分享幾個觀察。

  觀察一:資本市場“美國例外論”正在瓦解

  簡單邏輯看複雜世界 YU YUAN TAN TIAN

  過去,美國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磁鐵,當貿易摩擦的硝煙升起時,投資者本能地認爲,資金躲進美國最安全。但今年,情況顛倒了。

  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百日的全球股市波動情況。原本保持漲幅的美國股市,卻在一次又一次的關稅威脅中不斷下跌。

  以標普500指數爲代表,特朗普上任頭三個月,下跌超過14%,大幅跑輸全球大部分市場。

  類似的情況也在今年7月出現。

  7月初,美國宣佈要對日韓等國加徵高達40%的關稅。消息一出,奇怪的一幕發生了。亞洲和歐洲市場反應平淡,甚至普遍上漲,日韓股市當天分別上漲了0.26%和1.81%。

  反而是美股自己,應聲下跌。三大指數全線收跌,道瓊斯指數領跌。

  什麼意思? 

  這意味着,市場認爲,美國揮出的關稅大棒,砸傷自己的可能性,比砸傷別人更大。當一國對多國發起貿易戰,衝擊是會累積的,最終反作用於自身。 

  這種變化背後是一種趨勢:各國市場對特朗普政策的敏感度不斷下降,只有美國本土市場反應最爲直接。

  或許也正是因爲關稅政策對美國自身的衝擊要更大,美國政府在前兩日公佈關稅信函之後,後面再發布關稅相關政策時,都刻意避開了美股的交易時間段。

  就在當地時間7月23日,美國政府再次掀起新一輪的關稅威脅,宣佈即將對世界其他大部分國家徵收15%至50%的簡單關稅。那時美股也已閉市。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楊子榮跟譚主分享,美國對各國加徵關稅,是一國對多國,具有累積效應,對美國自身的衝擊是最大的。而且,美國反覆無常的風格也在加速這種市場預期的形成。

  觀察二:美國曾經最穩定的股指,波動最大

  簡單邏輯看複雜世界 YU YUAN TAN TIAN

  在美國金融市場中,三大頗具代表性的股指——標普500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都有不同的波動性。

  今年,出現了一個較爲明顯的不同。7月,美國發送多輪“關稅信函”以來,道瓊斯指數成了跌幅最大的股指。

  但在過去,它一直被認爲是三大股指中波動性最小、變化最穩定的。

  把時間拉長,從今年年初來看,道瓊斯指數在美國三大股指中排名最高,而現今,排名最低。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

  一個原因是,道瓊斯指數涵蓋的是30家以工業、消費、金融爲主的美國企業,製造業企業的數量佔比最大。

  而在全球貿易摩擦當中,最承壓的,正是美股的製造和消費板塊。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數據,當下美國實際平均關稅稅率爲16.6%。但到8月1日,這一數字將升至20.2%。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美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中,超過40%的依賴進口的企業已報告利潤下滑。貿易壁壘帶來的成本壓力正在逐步顯現在企業財報中。

  還有一個事實是,道瓊斯成分股雖然基本都是美國本土企業,但它們的供應鏈和市場卻是高度全球化的。企業本身的發展離不開國際貿易。

  可現在,美國政府正在用關稅政策親自“切斷”這份聯繫,讓過去最“穩定”的指數,也變得不穩定了。

  觀察三:美股越來越像是“全球化公司+少數科技股”的集合體

  簡單邏輯看複雜世界 YU YUAN TAN TIAN

  今天的美股三大指數,有相當一部分的生意,其實不靠美國——標普500指數中的成分公司,整體海外營收佔比約30%。

  其中有兩類公司特別突出。

  一類是總部在海外、但選擇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比如荷蘭的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就在納斯達克掛牌,它對納指的上漲貢獻不小。另一類是典型的美國跨國企業,但它們的利潤很大程度來自中國、歐洲和新興市場。

  換句話說,就算美國經濟本身遇冷,這些公司仍可能靠海外市場撐住盈利。因此,市場對美股的韌性預期,其實很多時候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如今,美國政府卻在拆解這個支撐它的全球化體系。

  所以不少經濟學家作出判斷:今天的美國股市,反映的不完全是美國經濟,而是全球化企業的盈利能力。當下的美國股市已經和美國多數企業的現實情況相距越來越遠,而美國對全球化的破壞也會背離美股的盈利邏輯。

  還有一個原因是——三大指數對少數幾家科技巨頭的“依賴”很明顯。

  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採用“市值加權”,權重最大的是那幾個科技巨頭;而道指用的是“股價加權”,高價股走強,也能拉動整體指數。

  而對本土經濟更敏感的標普600小盤股指數,從年初到現在一直走弱,整體走勢遠不如大盤。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羅素2000指數身上。

  作爲追蹤美國中小企業表現的重要風向標,羅素2000指數也逐漸和美股大盤拉開了距離。自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至7月24日,羅素2000下跌2.84%,與標普500指數之間相差超過7個百分點。

  如果美股三大指數已不能完全反映這些代表美國經濟實感的指標,國際資本是否還會輕易用它們的漲跌來做資產配置的抉擇?

  觀察四:國際投資者無法輕易依靠美元匯率來賺錢了

  簡單邏輯看複雜世界 YU YUAN TAN TIAN

  過去,國際投資者投資美國,享受着一種“雙重紅利”。就算股票本身不怎麼漲,但只要美元在升值,換回本國貨幣時,就能憑空賺一筆匯差。這幾乎是一種“無風險套利”。但現在,這個路徑遇到了些阻礙。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在“海湖莊園協議”中提到,美國當前的問題就是美元指數太高,必須設法讓美元貶值,出口產品價格纔會更低、競爭力纔會更強,製造業才能迴流、美國經濟才能靠出口賺錢。

  製造業是否真的會迴流暫且不論,但對國際投資者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今年以來,美元指數確實不斷走弱,已經跌至近年來的低點。而支撐其強勢地位的財政、科技、股市這三個元素,也開始顯露疲態。

  一方面,美國的國際資產收支狀況也已逆轉。2025年,美國的對外淨負債規模接近GDP的90%,創下歷史新高。它對外投資的資產已難再帶來收入流入。

  另一方面,從科技股來看,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科技資本開支確實貢獻了近一個百分點的GDP,但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在2000年初互聯網泡沫頂峯之前。

  如今,七支股票已經形成了“三強兩平兩弱”的局面。到7月25日,英偉達、Meta、微軟的股價年內已上漲20%,亞馬遜Alphabet谷歌母公司)稍有漲幅,但特斯拉蘋果已分別下跌了17%到12%不等。

  雖然美元過去十年持續走強,但除了前十大股票外,標普500的未來盈利預測已連續三年沒有增長。

  於是,我們看到,國際資本開始悄悄轉向。今年第二季度,美國長期債券基金已流出近110億美元,創下自2020年以來的最大撤資潮。僅今年5月,歐元區超過一年期的債務就吸引了970億歐元的淨流入,是自2014年以來單月最高水平。花旗銀行分析表示,這很可能是投資者撤離美元資產的表現。

  除了數據的趨勢性變化,當下越來越多的投資經理也開始公開表示,因美國關稅政策決定調整資產配置框架,減少美國資產,增加其他國際資產的比重。

  回頭看,曾被市場深信不疑的幾個看法,美元資產最值得信賴、美國市場是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如今都經歷着現實的重新檢驗。

  它們都在被同一種力量侵蝕。這種力量,不是來自外部的敵人,而是來自內部的“戰略”。  

  當舊的共識被打破,新的規則尚未建立,整個世界都進入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認知空檔期”。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這或許不是一件壞事。因爲它提醒我們,不要再用過去的地圖,來尋找未來的道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韋子蓉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