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前CEO鉅貪案:供應鏈管理失能

虎嗅APP
07-26

出品|虎嗅ESG組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141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供應鏈管理、公司治理

7月24日,上海警方通報破獲一起互聯網企業高管受賄案,抓獲7名嫌疑人,涉案金額超4000萬元。

據媒體報道,涉案人員爲餓了麼前CEO韓鎏(花名昊宸),其於2023年7月起夥同他人,利用物流配送業務管理權收受供應商賄賂。

調查顯示,韓鎏等人通過宴請收受財物,並將贓款分散藏匿。2025年6月,餓了麼內部調查發現其涉嫌職務犯罪後主動報案,警方隨後在浙江等地實施抓捕。

公開資料顯示,韓鎏2011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物流工程與供應鏈管理專業,2019年加入阿里巴巴;2022年開始擔任蜂鳥即配(餓了麼物流)總裁,2024年3月被任命爲餓了麼CEO。

據警方調查,從2023年7月開始,韓某(指韓鎏,下同)等三人開始利用管理物流配送業務以及確定供應商准入、清退、考評、補貼發放等職權,爲供應商謀取不正當利益。

警方發現向韓某行賄或被其索賄的供應商情況各異。有些供應商因考覈不達標,希望通過行賄保留供應商資格;有些則爲改善經營狀況,期望通過賄賂獲取更多業務關照。韓某等人則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將業務資源向行賄者傾斜,提供超出平臺運營規則的生意便利,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利益輸送鏈條。

我們有必要從制度層面去考察,爲何餓了麼會出此貪腐大案?

供應鏈管理失能:權力集中,且篩選標準不透明

從警方披露的信息來看,韓鎏負責的是即時物流板塊的運營體系,其下屬團隊掌握着供應商的准入與淘汰權、城市派單資源的分配權、配送補貼的發放權,以及考覈指標的設定權。

這些權力原本應該屬於平臺運營規則或制度設定的範疇。但從實際表現來看,它們卻被高度集中於個人手中,且看上去無人交叉制衡。換句話說,制度並未形成“免疫系統”,也未建立有效的內部監察結構。這就給了那些心懷不軌的供應商可乘之機,只要揣着現金上門“給好處”,就能保住資格,甚至還能得到更多“關照”。

由於內部失察,整個腐敗過程持續了近兩年,餓了麼直到2025年初才“內部調查發現線索並移交公安”。

這在ESG上引發的啓示是:一是餓了麼內部反舞弊系統的觸發機制存在嚴重延遲;二是高管職位的“絕對權力”依然是ESG治理中被忽略的一塊灰區。

查看餓了麼官網,目前僅公示出商家入駐指南,而關於供應商篩選、平臺內部分配權的使用等,則未露出,這意味着平臺可能缺乏透明的合規准入體系,最終給了腐敗以可乘之機。

在筆者的認知中,阿里巴巴近幾年的ESG工作可以說領先同行,但這次卻“踩了雷”。據阿里巴巴2025年ESG報告披露,集團高度重視反貪腐工作,董事會合規及風險委員會負責監督反貪腐。在細項上,設立了獨立舉報渠道,且每財年都會爲高風險崗位員工提供培訓。

這次餓了麼的貪腐案,給這份ESG報告蒙了羞。

圖源:2025阿里巴巴ESG報告

內部高管貪腐醜聞削弱員工對公司“廉潔文化”的認同,可能導致士氣低落與人才流失。而更重要的影響是,供應商體系遭污染,商家將對餓了麼平臺的公平性與誠信度產生質疑,不僅影響已入駐商家持續運營的信心,還爲後續招商埋下隱患。

供應鏈既是ESG的披露對象,也是ESG治理能力的落腳點。越是看不見的地方,越應該用制度“照亮”。

更“扁平化”的互聯網,更易滋生腐敗嗎?

出現貪腐問題的大廠不在少數,虎嗅ESG曾在《爲何腐敗找上了網易?》一文中指出,互聯網行業貪腐多發因其獨有特性決定。

互聯網企業因其商業模式的創新性和多樣性、數字技術的專業性和前沿性、平臺經濟的商業性和公共性,面臨的廉潔風險更加突出。但涉及供應商篩選相關工作,互聯網公司其實與其他公司沒有區別,本質都是掌握權力或資源的某些員工或者領導,利用職務之便收取賄賂。

中國政法大學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向虎嗅ESG組指出:“互聯網扁平的管理模式能夠爲企業帶來強大的創新能力與效率,但其漏洞就在於普通員工獲得的權力較大,導致貪腐機會增多。其中的難點在於企業如何在兼顧效率的同時避免腐敗的產生。”

此外,數字平臺的流量資源、虛擬券、補貼名額具備匿名性和高流轉性,中基層員工通過“暗標價”“甩補貼”等方式獲取鉅額非法收益,傳統監管模式難以察覺。

例如此案中的韓鎏受賄手法就極爲隱蔽。根據警方通報,韓鎏通過堂弟、配偶等親屬在境外設立的賬戶收受供應商賄賂,包括房產、現金等多種形式。這種通過親屬賬戶進行的“間接受賄”,使得資金流向更加複雜,難以被企業內部審計和外部監管及時發現。

在評論企業貪腐等管理問題時,“壞蘋果理論”和“壞桶理論”經常被提出。“壞蘋果理論”認爲白領階層犯罪作出的道德敗壞或違法的行爲都是爲了個人私利,並將罪責歸咎於冷漠魯莽道德敗壞的領導者、高管。

而壞桶理論則將罪責歸咎於企業環境。如果文化、制度激發的是員工內心的陰暗面,比如自私、貪婪、競爭(比如用不好末尾淘汰),那麼將人人自危,欺詐之風更將盛行。

互聯網大廠頻現貪腐背後,個體因素固然存在,但組織結構與文化對腐敗行爲具備放大或抑制作用是客觀存在的,並且需要重視。

趙佔領認爲,治理腐敗的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預防,公司自身儘可能去完善自己的內部的監督機制,一個典型的解決方案是權力分離,但要做到什麼程度,需要企業自己去找到效率和反腐之間的平衡點。

二是打擊,互聯網企業內部員工腐敗行爲的發生除了跟個人的貪慾有關外,也跟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一定關係。事後打擊反腐,以至於形成震懾效應非常關鍵,其中還包括對員工經常開展反腐教育、員工培訓等等。

筆者認爲,同時還需將ESG合規目標與績效掛鉤,設立廉潔KPI與舉報獎勵基金,激勵員工內部監督。如此一來,監督權率先實現了“分權”,企業內部反腐氛圍也就容易建立。否則,當權者的僥倖心理終會佔據上風。

餓了麼貪腐案給中國互聯網平臺企業敲響了警鐘,一是ESG的“G”不是寫進董事會就完事,而要落實在運營風險最容易出問題的場景。比如供應商管理、人事決策、財務審批、補貼分發這些“執行末梢”。

二是企業必須真正建立“治理責任閉環”——發現問題、報告問題、處理問題、披露問題。否則,反舞弊永遠只是危機公關的尾聲。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