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騰訊“低調入局”

市場資訊
07-2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極客公園)

人類對機械智能體的渴望,從青銅鍛造爐一直延續到了 2025 年的 WAIC。

作者|連冉

編輯|鄭玄

早在 2700 年前的古希臘神話中,工匠之神打造的青銅巨人 Talos,已經在克里特島上巡視、守衛領土。它擁有自主意識,被視爲“最早的安保機器人”。

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用這個故事作爲演講的開場,人類這種對機械智能體的渴望,從青銅鍛造爐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的實驗室。

這種渴望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尤其強烈。

機器人領域尤其是人形機器人成爲了絕對的焦點。世博展覽館二樓 H3 館尤爲震撼,匯聚了包括上海智元、傅利葉、杭州宇樹科技、深圳樂聚、北京人形機器人中心等十餘家公司的超百臺人形機器人。

當人形機器人以前所未有的熱度席捲科技圈,幾乎所有目光都聚焦於那個越來越像人的“新物種”時,騰訊 Robotics X 實驗室卻選擇了一條看起來不那麼“時髦”的路。

圖片來源:騰訊

7 月 27 日,在 WAIC 2025 騰訊論壇上,他們正式發佈了具身智能開放平臺 Tairos,一個代號“鈦螺絲”的軟件平臺。這是這家巨頭在長達七年的前沿探索後,對產業階段、自身定位和未來路徑的一次深度思考與戰略選擇。

01

機器人的“iPhone 時刻”遠未到來

“現在的機器人行業大概處在什麼階段?”

面對這個問題,騰訊首席科學家、Robotics X 實驗室主任張正友的回答很剋制:“我覺得甚至其實還沒到‘大哥大’時代。”他認爲,行業的“iPhone 時刻”遠未到來,甚至可能還看不到 iPhone 的影子。

這個判斷,是理解騰訊如今所有選擇的邏輯基礎。

時間拉回 2018 年,Robotics X 實驗室剛剛成立。張正友坦言,那時行業一片荒蕪,甚至找不到一家成熟的機器人本體廠商可以合作,團隊不得不從硬件到軟件進行全棧自研。

從多模態四足機器人 Max 到輪腿式機器人 Ollie,再到人居環境機器人原型“小五”,這些一度令人驚豔的硬件原型,更多是實驗室爲了驗證和牽引技術研發而“開的坑”。它們是研究載體,而非產品線上的商品。

2023 年成了分水嶺。

大模型的浪潮讓具身智能一夜之間從學界、業界走向公衆,資本和創業者蜂擁而入,機器人硬件公司瘋狂湧現。

騰訊團隊在走訪了全國超過六十家機器人企業後發現,一個巨大的市場缺口正在顯現:大量企業能將硬件本體打磨得非常出色,但在軟件和智能上的投入卻不足,因爲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巨大投入的無底洞。

具身智能的落地是一個極其複雜、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從需要巨大投入的基礎模型,到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場景數據採集,再到缺少流程化工具的訓練仿真,以及令人“頭大”的真機部署和升級,每一個環節都藏着不少“坑”。

市場的需求變化,讓騰訊看到了新的可能性。既然行業的“黑莓時代”纔剛剛開始,探索各種可能的硬件形態是所有玩家的必修課。那麼,與其過早下注某一種具體的機器人形態,不如退後一步,爲所有“探索者”提供通用的“平臺”和“開發工具”。

圖片來源:騰訊

這便是 Tairos 平臺的由來。張正友反覆向媒體強調“產品化”與“商業化”的區別。“我們是不賺錢的,‘鈦螺絲’這個平臺不是以賺錢爲目的。”

他透露,實驗室成立七年來一直不以收入爲目標,這是一項着眼於未來的技術儲備和戰略投資。

在張正友看來,真正的智能,必須是身體與智能的緊密結合、和諧交融。機器人的“心”(智能)必須知道“身”(本體)的狀態。

這種“身心合一”的追求,對應他提出的一個關鍵技術理念——IPDE(Integrated Physical-Digital Embodiment),即“虛實集成智能體”——虛實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無縫結合。”

機器人可以在數字世界裏“想象”或“仿真”一個動作,預判其在真實世界執行的後果。如果想象的結果與真實執行的預期偏差很大,那麼機器人就必須修正自己的規劃。這種在虛擬中預演、在現實中修正的循環,正是實現“身心合一”的技術路徑。

這種哲學思考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張正友長期個人修行的沉澱。他談到自己正在第四遍翻譯《道德經》,“每翻譯一遍,重新看一遍,我都有不同的啓發。”

而現在,時機成熟了,是時候將這些前沿的科研成果,變成一個可以賦能行業的標準化產品了。

02

解構 Tairos:爲機器人注入

“左腦、右腦和小腦”

如果說行業的共識是爲機器人打造一個聰慧的“大腦”,那麼 Tairos 的目標就是成爲那個可以被靈活調用的“外腦”。它的核心設計理念是模塊化與完整性。

“每一個廠家可以選取他自己想要的模塊,”張正友解釋道,“比如他的感知做得很好,那就不需要我們的感知模塊。如果規劃做得不夠好,那就用我們的規劃模塊。”這種靈活性,大大降低了廠商的研發門檻。

這個“大腦”由三個核心模型和一套雲端服務構成,分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右腦:多模態感知模型——讓機器人看懂 3D 世界這個模型致力於讓機器人真正理解自己所處的物理環境。

但張正友指出,這不僅僅是拍張照片然後重建 3D 模型那麼簡單。“很多 3D 建模是‘死’的,所有東西都連在一起,”他解釋說,“但機器人需要知道,這個杯子是可以被抓取的,它是一個獨立實體。”Tairos 的感知模型致力於構建一個可交互的、語義化的三維世界地圖。

此外,它試圖擺脫當前主流 VLA(視覺-語言-行爲)模型對海量 2D 圖像數據的過度依賴。張正友認爲,2D 圖像缺少 3D 世界的深度信息,導致數據需求量極大。“從 3D 角度看,一個杯子我只需要一個 3D 描述就夠了,數據效率會高很多。”

左腦:規劃大模型——讓機器人理解任務並思考如果說感知是“看懂”,規劃就是“理解”和“思考”。這個模型能讓機器人理解複雜的指令,並將其拆解成一個個可執行的步驟。

騰訊方面的數據顯示,在複雜的長序列人機交互任務中,該模型的成功率達到了 80%,超過了 GPT-4o 等領先的閉源系統。

張正友認爲,僅靠文本訓練的大模型在物理世界規劃上存在天然缺陷。“現實世界很多東西是無法用文字描述的,比如地面的花紋、摩擦力,”他舉例說,“動物沒有語言,但它們依然能在 3D 世界裏很好地生存、覓食。”這說明,對物理世界的深度理解,是比語言更底層的規劃基礎。

小腦:感知行動聯合大模型——打通“看見”到“做到”這是最關鍵的閉環,負責將“思考”轉化爲精準、安全的物理行動。近來,一些機器人失控的案例恰恰暴露了這一環節的脆弱,比如一個機器人被懸空吊起後瘋狂亂動——張正友分析根本原因在於機器人缺乏對自身狀態的感知——它不知道自己雙腳已離地,沒有了摩擦力,卻仍在執行地面行走的動作模式,從而導致失控。

Tairos 的“小腦”模型,正是要將力覺、觸覺等多模態感知信息融合進來,形成對物理規律的深度理解,從而讓行動更智能、更安全。

除了三大模型,Tairos 還提供了一整套雲端仿真平臺和開發工具鏈。通過騰訊遊戲級別的 3D 場景生成技術,開發者可以在雲端高保真環境中一鍵驗證算法,解決傳統仿真工具部署複雜、場景單一的痛點。

03

超越人形熱:探索人機共存的更優形態

在 WAIC 論壇現場,搭載了 Tairos 平臺的宇樹 G1 機器人與張正友的互動,成爲了平臺能力最直觀的證明。

當張正友說“到我身邊來”時,機器人自主規劃路徑並準確地停在他身旁;當被問及“講臺上有什麼”時,它能清晰地回答“一個電腦,一束花,兩個麥克風”。

整個過程全部由算法驅動,沒有任何人爲遙控。現場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由於是實時演算,機器人每天的回答和表現都可能不一樣,充滿了算法帶來的“驚喜”。

儘管人形機器人是當下的絕對主角,但張正友對此卻保持着審慎和開放的態度。他認爲,過早地將終極形態鎖定在“人形”上,可能會限制行業的想象力。

他給出了三個理由:

對於具身智能的未來,張正友判斷將在五個方向上持續發展,並將其總結爲“IDEAS”框架 :

雖然不像一些初創公司那樣樂觀,張正友也對既定方向充滿信心。

“我當時規劃了 10 年的時間,現在 7 年過去了,我覺得可能再有三年會差不多,”他對未來給出了自己的時間表——讓實驗室的技術,特別是機器人的感知、規劃和行動能力,發展到足夠成熟的水平,從而能夠支撐起像“養老”這樣極具挑戰性的、需要與人進行安全複雜交互的場景應用。

至於當前具身智能的“過熱”,在他看來,反而是一件好事。“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這行業發展纔會越來越快。”

而騰訊的角色,就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戰略定力,通過開放自身積累七年的核心能力,爲整個行業鋪好路、擰緊“螺絲”,助力所有同行者一起,更快地抵達那個“iPhone 時刻”。

*頭圖來源:騰訊Robotics X 官網

本文爲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極客一問

你如何看待騰訊入局具身智能?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