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媒匯 謝春生
近來,兩則鉅額中標訂單,徹底掀開了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新老之爭”。
6月25日,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公佈一則中標消息,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智元”)、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宇樹”),成功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杭州中移”)2025年至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標的項目總預算約爲1.2億元。天眼查顯示,杭州中移爲中國移動旗下子公司。
上述項目劃分爲2個小採購包,其中採購包1採購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雙足機器人,預算0.78億元,由智元中標;採購包2採購包含小尺寸雙足機器人、算力揹包、五指靈巧手,預算約爲0.46億元,由宇樹中標。
此次採購,創下國內最大單筆(招標)訂單。
圖片來源: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
不過很快,該紀錄便被人形機器人“一哥”優必選打破。
7月18日,天眼查更新一條中標消息,優必選成功拿下覓億(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9051.15萬元的機器人設備採購項目。這是目前已公開的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中,單家公司單筆中標金額最大的採購訂單,刷新人形領域的中標紀錄。
圖片來源:中國招投標公共服務平臺
過去一年,伴隨着宇樹、智元的爆火,常年處於虧損狀態的優必選,多少顯得有些落寞。尤其是智元通過反向收購A股上市公司上緯新材,將其與宇樹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之爭推向高潮,似乎讓人忘了,兩年前便已在港股上市的優必選,纔是“人形機器人一哥”。
人形“一哥”風頭被搶
不甘被宇樹們搶去風頭的優必選,開始“反擊”。
7月22日,優必選在港股發佈配售公告,公司與配售代理簽訂配售協議,以82港元/股配售3015.55萬股新H股,配售籌集所得款總額、淨額約爲24.7億港元、24.1億港元。
這並非優必選首次配售,過去一年,公司共計發起過四次配售。首次配售發生在2024年8月,所得款項淨額爲1.2億港元;此後三次配售所得款項淨額分別爲4.1億港元、5.5億港元和8.8億港元,共計19.6億港元。
從披露的配售原因來看,主要集中在兩點:1、用於公司的業務運營和發展;2、償還金融機構授信業務項下的到期款項。其中,前四次配售用於償還金融機構授信業務項下的到期款項,佔比分別爲74.99%、37.58%、65.04%和33.09%。
換言之,公司前四次配售所得款淨額,起碼超一半用於償還債務。
此前,優必選多番宣稱與多家車企簽訂人形機器人採購意向合同,譬如今年4月宣佈與採購方簽訂大型雙足人形機器人採購合同,涉及產品主要爲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與商用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C,相關產品將用於汽車工廠的生產製造和商用接待等環節。
可從交付情況來看,並不理想。據綜合報道,2024年,優必選僅交付了10臺人形機器人,貢獻營收3500萬元,這與其此前高調宣傳的產業化落地形成鮮明反差。
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4年,優必選實現營收分別爲10.56億元、13.05億元,年內虧損分別爲12.65億元、11.6億元。低交付量加上常年虧損,市場對優必選的商業化能力難免產生質疑。
圖片來源:優必選2024年年度報告
與之相比,後起之秀宇樹的戰績則要亮眼許多。
在今年6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宇樹創始人王興興曾透露,公司年度營收已超10億元。此前亦有投資人透露,自2020年以來,宇樹每年都保持着盈利狀態。
也就是說,宇樹的營收不僅達到了優必選的規模,且已盈利多年。
回溯過往,優必選其實錯過了不少機會。譬如,在宇樹靠春晚爆火之前,優必選曾四登春晚舞臺,可惜沒能得到觀衆的“賞識”。
據綜合報道,早年因路線之爭,優必選還錯過了佈局四足機器人的絕佳時機。宇樹則憑藉對四足機器人的精準押注,不僅拿下大部分市場份額,更率先實現盈利。
另外,在人形機器人的交付上,宇樹更是碾壓優必選。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2024年宇樹機器狗銷量高達2.37萬臺,約佔全球市場69.75%的份額;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宇樹實現交付量突破1500臺,是同期優必選交付量的150倍之多。
這不免讓頭頂人形機器人“一哥”光環的優必選有些難堪。
兩位後起之秀強勢超車
優必選商業化上的拉胯表現,讓市場對宇樹與智元的追捧顯得更加熱烈。
7月8日晚間,上緯新材發佈公告稱,智元旗下持股平臺將斥資約21億元,通過“協議轉讓+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公司66.99%的股份。交易完成後,智元實控人鄧泰華將成爲上緯新材的實控人。
該消息一出,上緯新材復牌後連續錄得多個漲停。Wind數據顯示,2025年7月8日至23日,上緯新材漲跌幅爲641.65%,短短兩週時間,公司市值從30多億飈到200多億。
截圖來源於Wind
智元對上緯新材的反向收購,市場猜測,其或要“借殼上市”,與宇樹爭奪“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畢竟,此前外界普遍認爲“第一股”的首選預期是王興興執掌下的宇樹。
智元發出收購消息不久,宇樹便在浙江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並披露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備案報告。天眼查信息顯示,王興興合計控制34.76%股權成爲宇樹實際控制人。這家從浙江大學走出的企業,經過9年發展已擁有超百億元估值,在今年6月剛剛完成由中國移動、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領投的C輪融資。
這種“你來我往”的潛在較量,不僅讓火藥味變得更濃,同時也讓業界將目光聚焦於兩位後起之秀身上。
反觀優必選,過去一年,能讓人記住的事情並不多。除了旗下人形機器人走進各大車企車間實訓外,最近一次能稍微引起關注的,還是數月前由其牽頭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在全球首個機器人馬拉松上奪冠的消息。
而宇樹自今年春晚爆火之後,其人形機器人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走紅,尤其是持續解鎖各類高難度動作,讓外界直呼“只存在科幻裏的場景開始照進現實”。
更關鍵的是,宇樹將高不可攀的人形機器人價格打了下來。今年年初,宇樹在京東上線的H1和G1人形機器人,定價分別爲65萬元、9.9萬元。與同行動輒幾十萬到上百萬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相比,宇樹堪稱“價格屠夫”。
不僅在價格上領先,在應用場景上,宇樹也攻入優必選引以爲傲的工業腹地。
王興興透露,2024年宇樹已在蔚來的汽車工廠部署了人形機器人去現場搬運零部件等實訓,並持續推進;2025年年底前,宇樹要在工業場景實現機器人跑通商業閉環的目標。
智元在工業場景上的落地優勢也非常明顯。天眼查顯示,智元先後獲得了上汽集團、北汽集團、比亞迪等車企投資,其人形機器人產品也陸續走進各大工廠車間。
譬如,數週前,智元便搞了一場機器人進廠“打工”的直播——與安努智能在富臨精工綿陽工廠開展了三小時直播,這也是全球首次通用具身機器人工業現場常態化作業直播。
在直播過程中,智元自研的A2-W通用具身機器人,完成了兩班制、單班搬運800餘個週轉箱的任務,展現出長時間、高強度等環境下的穩定作業能力。
此外,截至今年1月初,智元通用具身機器人已累計下線1000臺,預計2025年出貨量可達數千臺。
工業場景之外,宇樹、智元在家用等應用場景同樣佈局不斷。
從市場熱度、產品定價、應用場景再到量產交付和商業化,優必選正在被宇樹、智元強勢超越。這也讓人形機器人“一哥”優必選顯得有些名不副實。
距離真正商業化還有多遠?
從早期優必選的“遙遙領先”,到“三國殺”,再到宇樹、智元的“雙雄爭霸”,這背後的關鍵,其實是路徑選擇上的分歧。
宇樹從四足機器人起家,佔據着全球四足機器人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並以此“輸血”雙足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還相繼推出H1、H1-2、G1等人形機器人產品,在工業、巡檢、物流等場景逐步探索規模化應用;智元則聚焦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研發。
而優必選早年因內部的路線之爭,看起來多少有些搖擺。儘管如今公司也在極力謀求多元化探索,實現商業化與技術上的平衡,不過護城河並不深,甚至陷入“起大早趕晚集”的尷尬之境。
如今,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於資本狂熱與技術碰撞的微妙階段,後起之輩層出不窮。譬如,今年上半年,具身智能行業的投資數量和金額均已超過2024年全年。7月前半個月,便已有云深處、賽那德、星動紀元等至少9傢俱身智能公司宣佈獲得融資。
這讓優必選面臨的競爭又多了幾分。
不過,回到行業層面,面臨危險的並不只優必選一家。今年年初,高盛緊急調研後潑下冷水——人形機器人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可能還要5-10年;未來2-3年內,人形機器人難以達到與人類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
商業化困境是人形賽道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山。即便是智元、宇樹聯手拿下中移信息的鉅額訂單,但在規模化應用、商業化等層面仍有待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連行業領頭羊特斯拉,也在今年7月初宣佈“戰略性暫停”Optimus量產計劃,啓動新一輪技術整改。重載靈巧手、關節電機、簡化機械結構等技術難題,成爲橫亙在所有玩家面前的共同挑戰。
針對商業化、IPO以及行業掉隊等問題,源媒匯分別向智元、宇樹和優必選致函詢問,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