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機、半導體板塊午後集體大漲,主要受以下事件驅動和邏輯支撐:
一、事件驅動因素
行業盛會催化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7月26日-28日)即將在上海舉辦,疊加OpenAI計劃8月初發布GPT-5的消息,市場對AI算力需求激增的預期升溫,直接刺激半導體、光刻機等上游產業鏈。
國產替代政策突破
7月23日,工信部將KrF/ArF光刻機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標誌着國產光刻機技術攻關取得實質性進展。政策補貼和稅收優惠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國產替代的信心。
國際巨頭動態
ASML發佈2025Q2財報,淨利潤超預期且訂單環比增長40.8%,首臺EXE:5200B EUV光刻機出貨。其業績高增與國產替代預期形成共振,帶動國內光刻機供應鏈企業上漲。
二、核心邏輯支撐
國產替代加速
半導體設備(如光刻機)長期受制於海外技術封鎖,政策明確將光刻機列爲“卡脖子”攻關重點。國產化率提升(如中芯國際擴產、茂萊光學NA0.75鏡頭突破)直接提振板塊情緒。
資金高低切換
科創50指數此前因半導體權重股滯漲處於低位(PE 143倍,低於歷史中樞),在AI算力需求爆發背景下,資金從高位板塊(如新能源)流向半導體、光刻機等低位硬科技領域。
需求端爆發
生成式AI、智能駕駛等新興領域推動芯片需求激增,2025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預計達315億美元。晶圓廠擴產(如中芯國際28nm產能建設)直接拉動光刻機採購需求。
4.政策與資本動向大基金三期落地進度:若2025Q3前完成對設備/材料企業注資(如中微公司、拓荊科技),將強化國產替代邏輯。海外技術封鎖變化:美國對華光刻機/EDA軟件出口限制若升級,可能倒逼國內技術突破加速。
晶圓廠產能利用率: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國內大廠產能利用率若穩定在85%以上,表明需求強勁;低於75%則預示過剩風險。
技術面:科創50指數突破120日均線壓力位,MACD紅柱放大,短期技術形態走強。
三、後市展望
短期看,國產替代政策落地(如光刻機首臺套補貼)和AI算力需求共振,板塊或延續強勢;中長期需關注技術驗證進展(如EUV國產化)及晶圓廠擴產訂單落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