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媒匯 利晉
在2025年外賣“0元購”燒錢大戰之前,潮汕小夥林喆就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開發一款整合接單、打印一體的“外賣接單神器”,解決商戶爆單的問題。
通過售賣收銀智能設備、商業物聯網(BIoT)PaaS平臺,林喆創立的上海商米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商米科技”)年入超30億元,小米、螞蟻、美團等紛紛參投。
當前,外賣大戰用戶下的每一筆訂單,都有可能是小米、螞蟻等在背後偷偷賺錢。
如今,商米科技正式衝擊港交所。招股書顯示,商米科技端到端BIoT解決方案,目前已服務全球約6.1萬個商業合作伙伴,包括KK集團、古茗、西貝、支付寶等。
截圖來源於公司公告
灼識諮詢資料顯示,以2024年收入計算,商米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決方案提供商,佔市場份額10%以上。
儘管是BIoT行業龍頭企業,商米科技在資本市場卻不受“歡迎”。2021年,商米科技在A股科創板遞交了上市申請,但在第二輪完成問詢後,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
而不受資本市場“歡迎”,透過招股書的財務數據可以窺見一二,比如市場增長空間有限、競爭異常激烈,過度依賴前五大客戶,分銷商收入及背景存疑,以及OEM代工、長期處在低淨利潤等。
沉寂三年時間後,商米科技被迫轉戰港交所。
外賣大戰下的短暫商機
商米科技的發展時間,與O2O互聯網外賣市場高度吻合。
2010年,拉手網、美團、聚划算、噹噹網、大衆點評、滿座網等掀起了“百團大戰”,以“9.9元電影票”“1元洗車”等鉅額補貼方式搶佔市場。最終,美團登上王座。
彼時,互聯網平臺不斷融資、燒錢搶佔市場,引起了正在從事國產替代POS機的林喆的注意。
於是,2013年,林喆將業務延伸到互聯網領域,成立了商米科技前身上海我有信息科技公司,經營“我有外賣”O2O智能硬件系統,公司主陣地由廣東汕頭轉到上海楊浦。
林喆很幸運,踩中了首輪外賣大戰的風口。
2015年,外賣這個細分賽道再度掀起“燒錢大戰”,百度外賣、餓了麼、美團、淘點點上演轟動一時的“百億補貼”活動。
互聯網巨頭不斷燒錢“廝殺”,對於林喆來說,就是源源不斷進賬的財富。
2016年,商米科技正式成立,並推出了首款智能POS機V1,即前述提及的“外賣接單神器”。在外賣大戰風口上,V1僅用三個月就拿到了國內安卓POS機市場第一,當年實現年入1個億。
比林喆有着更加敏銳嗅覺的,是暴龍投資、小米、深創投一羣天使投資人。
天眼查顯示,2014年4月、8月,商米科技拿到暴龍投資的數百萬元天使輪投資,和由小米旗下天津金星創投、深創投、度量資本、分衆傳媒投資的8000萬元A輪融資。
隨後,大衆點評、口袋購物也跟投了。2015年5月,大衆點評、深創投、天津金星創投向商米科技投出了2億元的B輪融資;次月,大衆點評聯合口袋購物開展1億元的B+輪融資。
圖片來源於招股書
2017年9月,商米科技完成了由美團、中民投、光易投資的數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過後,商米科技估值達30億元。
首輪外賣大戰結束,美團合併大衆點評,餓了麼投靠阿里,形成了“2+N”的格局。外賣大戰停了,一些資本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包括口袋購物、中民投等陸續退出了商米科技的投資。
商米科技業務增長也面臨困境。於是,其開始由收銀設備轉向支付端口。
2018年4月,商米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刷臉支付設備,並在當年“五一”假期與支付寶達成合作,刷臉支付向全國門店鋪開;隨後,再度獲得螞蟻金服、農銀國際、善商投資,多輪投資合計金額將近20億元。
先靠着大衆點評、美團的“外賣大戰”快速發展,再借着支付寶刷臉支付完成轉型,如今又與支付寶“碰一下”再度開展合作,這種既是股東、又是客戶的雙層關係,反而成爲了商米科技衝擊資本市場的羈絆。
被質疑的收入
2021年6月,商米科技首次衝擊資本市場,在A股科創板提交IPO申請,計劃融資10億元。
根據科創板申請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商米科技短短三年時間實現了爆發式上漲,營收由9.7億元上升至21.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30%;毛利率從21.6%上漲至26.3%;淨利潤在2020年實現扭虧爲盈。
2020年這一年並不尋常——新冠疫情爆發,但商米科技卻迎來爆發式增長,海外市場的智能移動設備出貨量暴增至142.8萬臺。公司進而遭到上交所“十五連問”,問題的核心圍繞收入的真實性、科創屬性兩個方面。
收入方面,上交所的問題包括:2020年疫情影響下境外收入佔比增長較快、境外客戶選擇商米科技產品的原因、銷售模式和銷售區域下收入的時點和依據、過往三年扣非歸母淨利潤虧損嚴重、關聯銷售產生收入達且產品價格存在10%左右差異等;以及,商米科技主要採用OEM和ODM的代工生產模式進行生產,直接材料佔主營業務成本比例在95%左右;同時,商米科技也向公司期內任職董事曾履職過的奧比中光旗下子公司進行合作、採購。
簡單來說,商米科技的收入真實性、確定性遭到了質疑。
作爲一家OEM和ODM結合的設備銷售公司,高增長收入存在較高比例的關聯銷售、採購佔比,且伴隨着應收、應付賬款的激增。
儘管商米科技對於上述問題逐一進行答覆,但在第二輪審覈問詢中,商米科技數據合規、收入覈查再度遭到問詢。其中,收入覈查方面,上交所要求對期內交易額、往來餘額進行詢證,且對主要區域經銷商進行函證基本情況。
在商米科技的答覆中,前十大客戶中,回函確認收入金額佔報告期內各期營收比例均超75%;以及,抽樣對區域經銷商的年/期末往來餘額、年度交易額、進銷存情況進行函證,得到覈查比例區間值則爲62.49%至72.8%。
圖片截自上市申請相關函詢文件
一般來說,收入函證覈查是對IPO企業的常規流程,收入覈查比例超70%被視爲一個基本門檻,低於這一點容易被視爲收入確定性存疑。商米科技則在基準線上徘徊。
商米科技的關鍵點在於,收入激增且來源於海外市場,關聯交易佔比大,公司屬於OEM、ODM生產結合;同時,公司2018-2020年研發費用率區間值在12.4%-18.2%,屬於創新型企業,但毛利率卻低於優博訊、石基信息、中科英泰等同類公司。
諸多偏差數據之下,商米科技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沉寂3年後,商米科技捲土重來,這次選擇在港交所主板遞表。
從最新財務數據來看,商米科技表面上是發生了變化,但穿透發現,依然沒有改變底色。
轉戰港交所
重新迴歸公衆視野的商米科技,收入已突破30億元——2022-2024年分別實現收入34億元、30.7億元和34.6億元,毛利率爲28.1%、26.7%和28.9%。儘管過往三年淨利潤完成扭虧,但淨利潤率仍爲個位數,分別爲4.7%、3.3%和5.2%。
期間,收入、盈利與前五大客戶、最大客戶比佔波動處於同頻狀態。進一步對比可以發現,商米科技的前五大客戶收入佔比較大,但幾乎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客戶總部基本位於海外市場。
2018-2024年(注:2021年財務數據未披露,下同),商米科技來源於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比常年超過40%,最大客戶收入佔比區間值在11.48%-22%。同時,2022-2024年期間15個大客戶中,有10個爲新增客戶,同時7個客戶業務面向或總部位於海外市場。
在一片紅海的全球市場,商米科技想從微軟口中奪食。
商米科技招股書顯示,全球市場已被Windows系統的收銀機主導,同時海外市場傳統收銀機將逐步被安卓收銀機所替換。
同時,2029年,全球BIo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預期將達3130億元,安卓端BIoT解決方案則爲920億元,2024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預期分別爲約5.9%、23.7%。細分市場不在於餐飲、零售領域,而是醫療保健、教育及旅遊等待開發市場。
但從各項產品收入來看,商米科技旗下的臺式、移動智能收銀設備已經賣不動了,客戶數量也從2020年的2506位下滑到2024年的2262位。
2022-2024年,商米科技的智能臺式設備收入從12.8億元跌到9.6億元,智能移動設備則從9.9億元跌到6.6億元、再反彈到8.1億元。
同期,智能臺式設備銷售量從61.9萬臺下滑到49.8萬臺,智能移動設備從119.8萬臺下滑到87.2萬臺。折算爲單價,前者從每臺2073元跌到1754元、再升到1926元,後者從每臺830元一路漲價到927元。
而商米科技業績增長主要來源於智能金融設備,收入從8.6億元上升至14.6億元,對應銷售量從129.5萬臺上漲至243.3萬臺。
蹊蹺的地方在於,產品賣多賣少,商米科技的毛利率都出奇的穩定,或在上升中。
比如,智能臺式設備毛利率下跌後又反彈到相近水平,智能移動設備則逐步從31.4%上漲到35.1%,智能金融設備也從21%上漲到25.1%。
綜合上述數據可以推斷,存在兩種可能:
一是商米科技的OEM生產模式佔據主導,將代工生產設備銷往海外市場,不承擔產品成本波動。本質上,這是“賺差價的中間商”。
招股書顯示,2024年商米科技與30家第三方製造商保持合作,自身位於廣東汕頭的工廠年設計產能僅5.28萬臺;同時,年設計產能約76.13萬臺的浙江嘉善工廠,在2024年7月開始啓用了。
二是商米科技可能存在向主要經銷商進行壓貨,提前確認收入。收入確定時間節點,也是上述監管部門問詢的重點問題之一。
2022-2024年,商米科技的貿易應收款項從4.1億元漲到10.5億元,貿易應付款項從6.5億元上升至14.3億元,佔收入比例從11.9%上漲至30.3%。同時,貿易往來款項週轉天數也在快速上漲,從40天左右飆升至89天。
另一個疑點則是,商米科技的線下分銷商數量在上升,從2022年的761家上升到2024年的988家。產生的收入卻在下滑,從12.4億元跌到7.1億元,佔收入比例從36.4%跌到20.5%。
但這些無關緊要,趕在遞交招股書之前,商米科技向股東派發股息1.51億元,使得槓桿率從2022年的18%飆升至2024年的51%,公司最終能否成功上市,則是後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