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語叔
編輯 | 閃電
美編 | 邢靜
審覈 | 頌文
資本市場上所有投資人,一直都在尋找“好公司”。
從股神巴菲特到街邊喝着咖啡炒股的老大爺,談及尋找好公司時,個個都有方法論。但真正從科學角度來講,資本市場要尋找一家好公司是有真正科學的解釋的。
資本市場對於好公司的認定有很多條件,比如企業的競爭力和壁壘強弱,亦或者企業是否加大且不斷進行科研投入以保證競爭力,是否具備長期穩定的盈利等等。
但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太專業,弄得股民一頭霧水,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技術流派。
然而,資深投資者其實對此有自己的辨別方法,那就是跟着機構走。
畢竟作爲專業投資的基金公司和券商,如果在企業上市之前就作爲基石投資者且長期持有,那就說明他們認爲,這家公司是一家“好公司”。
今日,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立志博")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爲9887.HK。據悉,維立志博此次全球發售約3686萬股股份(不含綠鞋),發售價爲每股35港元,每手100股。其中散戶認購倍數達3494.8倍,創造了港股18A醫療創新板塊的歷史最高紀錄;機構認購高達40.8倍,創過去四年港股18A醫療創新板塊的歷史新高*。
維立志博此次IPO保薦人爲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香港),引入基石投資者9家,合共認購6900萬美元(約5.42億港元),包括正心谷資本、高毅、OrbiMed、TruMed、騰訊、易方達、睿遠、SAGE和漢康資本。基石投資者名單集結多家頭部醫療專業基金及長線機構,釋放出專業資本對其創新藥管線及商業化潛力的強烈信心。
1、港股18A最優基石清單
今年以來,港股18A板塊呈現復甦態勢。據Wind數據,2024年至今港股18A新股基石投資者中,市場化專業醫療基金佔比超65%,較2023年提升12個百分點,顯示出機構更傾向於用真金白銀押注具備核心技術壁壘的標的。
維立志博恰是這一趨勢的生動註腳。
維立志博披露的基石投資者名單中,既有國際知名醫療專業基金比如OrbiMed和SAGE,也包含國內頭部公募基金易方達。既包括活躍香港二級市場的創新藥投資基金TruMed,更不乏高毅、睿遠、騰訊投資等長線價值的國內頭部著名私募基金。此外,還有老股東著名醫藥專業投資基金正心谷資本和漢康資本的加倉。如此基石陣容,在近期港股IPO中並不多見。
值得注意的是,名單裏的“老朋友”尤爲顯眼。正心谷資本和漢康資本早期便已入場,始終以股東身份陪伴。這種“從0到1”的長期堅守,比短期財務投資更有說服力——它們不僅看好企業當下的技術儲備,更押注其未來的成長曲線。當市場熱議“機構更愛投後期成熟項目”時,維立志博的早期投資者用持續加註給出了另一種答案:真正稀缺的技術,值得耐心等待。
而在基石投資者中,市場化專業機構佔比尤爲突出。正心谷資本風險合夥人徐凌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認爲去“賭”一個新藥的成功率,肯定不是正確的投資思路。這時候決定是否投資一家公司,就需要去考察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看它有沒有可持續增長的動力。”這一標準,恰是維立志博的“加分項”。這意味着在專業投資人眼中,這家企業的吸引力,最終落腳在“技術稀缺性”這個關鍵詞上。
實際上,維立志博的核心產品LBL-024,正是這種稀缺性的具象化。
作爲全球首款已處於關鍵性臨牀階段的靶向4-1BB的分子,它的技術獨佔性在行業裏堪稱獨一份。
4-1BB是腫瘤免疫治療的熱門靶點,但此前國際藥企如BMS、輝瑞的相關研發因肝毒性或療效不足相繼折戟,維立志博卻通過雙抗設計實現了4-1BB的條件性激活——既避免了肝臟毒性,又保留了強效抗腫瘤活性。
這一技術突破,讓LBL-024從衆多在研藥物中脫穎而出,也讓專業機構看到了差異化競爭的可能性。
更關鍵的是,這種技術稀缺性已開始轉化爲臨牀價值。目前LBL-024正針對晚期肺外神經內分泌癌(EP-NEC)、小細胞肺癌等多個實體瘤開展研究,其Ⅱ期臨牀數據已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年10月,它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突破性療法認定;次月,又獲美國FDA孤兒藥認定。這些來自全球監管層面的認可,不僅驗證了產品的全球開發潛力,更成爲資本判斷其商業化前景的重要依據。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維立志博由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證券聯席保薦。據統計,大摩近三年保薦的港股18A項目上市後6個月破發率不足10%,顯著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其保薦背書爲維立志博的市場表現注入了支撐力。
當投資機構將“基石”身份印在維立志博的招股書上,本質上是在用資本投票:在生物科技行業迴歸技術爲王的當下,一家企業能否被長期看好,核心在於是否擁有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
2、稀缺技術築牢防火牆
機構投資者聚焦的核心邏輯,在於維立志博產品的技術獨佔性與市場潛力。
目前維立志博的管線呈現"1+3+N"格局:1款核心產品(LBL-024)、3款主要產品(LBL-034、LBL-033、LBL-007)及10款高潛力創新候選藥,覆蓋雙抗、ADC、融合蛋白等多技術路徑。
維立志博圍繞IO2.0(腫瘤免疫2.0)、TCE(T細胞銜接器)及ADC(抗體偶聯藥物)三大領域的深耕,不僅展現了對全球癌症治療趨勢的精準把握,更以紮實的臨牀數據和差異化管線,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在IO2.0領域的突破,以核心產品LBL-024爲代表。這款全球首個進入註冊臨牀階段的PD-L1/4-1BB雙特異性抗體,通過高親和力靶向PD-L1(阻斷免疫抑制)與低親和力激活4-1BB(增強T細胞活性)的巧妙組合設計,平衡了療效與安全性。
在針對晚期EP-NEC的臨牀研究中,LBL-024聯合化療的客觀緩解率(ORR)爲75.0%,疾病控制率(DCR)爲92.3%;15mg/kg的劑量組,患者ORR爲83.3%,DCR達100%。遠超歷史數據中單純化療的ORR(30%-55%)。
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該罕見癌種的治療空白,更有望推動4-1BB成爲繼PD-1/L1、CTLA-4、LAG3後,全球第四個成藥的免疫檢查點。
作爲針對EP-NEC的創新療法,這款藥已獲中國藥監局突破性療法認定及美國FDA孤兒藥資格,其臨牀進度領先全球競品至少18個月。
而在TCE技術平臺,維立志博同樣走在全球前列。
其自主開發的LeadsBody™平臺,通過2:1非對稱結構設計,通過精準的空間位阻分子結構設計,做到只在腫瘤微環境中條件激活,成功解決了傳統TCE脫靶毒性高、療效受限的痛點。
以主要產品LBL-034(GPRC5D/CD3雙抗)爲例,作爲全球臨牀進度第二的GPRC5D靶向TCE,其在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劑量爲200μg/kg及以上時,客觀緩解率爲77.8%;且劑量爲400μg/kg、800μg/kg時,客觀緩解率達到80%-90%,達到非常好的部分緩解或更深程度緩解(≥VGPR)療效比率分別爲61.1%、100%。相比之下,迄今爲止唯一獲批的靶向GPRC5D的雙特異性抗體TALVEY®(塔奎妥單抗)的公開臨牀數據顯示,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劑量爲800μg/kg時,客觀緩解率爲64%,≥VGPR療效的比率爲52%。
此外,公司有多款實體瘤TCE產品目前在臨牀前和臨牀階段,包括LBL-054(CDH17/CD3)用於胃腸道實體瘤,另一款LBL-033(MUC16/CD3雙抗)則躋身全球僅有的兩款進入臨牀的MUC16靶向TCE,爲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患者帶來新希望。
另外,在ADC領域,儘管起步稍晚,維立志博卻憑藉高效的研發體系實現後發先至。其佈局的LBL-054-ADC(CDH17-TOP1i)、LBL-058(DLL3/CD3 ADC)等多款候選藥,覆蓋胃腸癌、神經內分泌癌等多個未滿足需求的適應症。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從靶標選擇到提交IND僅需3年,較行業平均的5~6年顯著提速,這種快而準的研發能力,正推動其研發管線快速向臨牀階段推進。
商業化層面,公司計劃採用“自研+合作”模式,既通過自有團隊覆蓋核心醫院,亦與跨國藥企探討海外權益授權,這種雙輪驅動策略在同類企業中已獲驗證。
3、小適應症切入,大適應症爆發
維立志博核心產品LBL-024並未急於佈局肺癌、胃癌等大適應症,而是瞄準了全球尚無獲批療法的EP-NEC。這一小適應症切入的路徑,既暗藏商業化突圍的智慧,也爲未來大適應症拓展埋下了關鍵伏筆。
實際上,選擇EP-NEC作爲首發適應症,維立志博的考量直指快速商業化。
根據招股書,EP-NEC是一類罕見但惡性程度極高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全球範圍內除化療外尚無獲批靶向或免疫療法,患者中位總生存期僅10-13個月,治療需求幾近空白。
而LBL-024作爲全球首個進入註冊臨牀階段的4-1BB靶向雙抗,在針對後線EP-NEC的單藥I/Ⅱ期試驗中,療效遠超普通化療效果。
基於此,公司已啓動單臂註冊臨牀,計劃2026年第三季度向NMPA提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若順利獲批,將填補該領域全球空白,快速形成商業化現金流。
這種以小帶大的策略,本質是爲大適應症拓展積累資金與信心。招股書披露,公司本次IPO募集資金將重點用於核心產品的臨牀開發,其中LBL-024的適應症拓展是關鍵方向。
而EP-NEC的小而精選擇,恰恰爲後續大適應症推進提供了時間窗口。以小細胞肺癌(SCLC)爲例,這一同樣屬於神經內分泌癌的大適應症,2024年中國患者約16.8萬例,全球約39.37萬例,市場規模分別爲27.6億元人民幣和47.6億美元。
LBL-024在SCLC的Ib/Ⅱ期試驗中已展現強勁療效,顯著優於現有療法。隨着上市後資金注入,公司可加速推進SCLC、非小細胞肺癌等大適應症的臨牀,將LBL-024從填補空白的孤兒藥升級爲覆蓋多癌種的重磅產品。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財務狀況與臨牀節奏的精準匹配。其研發投入佔比持續高於行業均值,2024年研發開支18.57億元,核心產品研發投入佔比提升至38.8%。
截至2025年3月,公司現金及等價物達4.31億元,按當前現金消耗率計算,可支撐至2026年下半年,與LBL-024的BLA提交節點(2026年Q3)形成完美銜接。
這意味着,當首個適應症商業化落地時,公司不僅能獲得現金流,更能憑藉上市平臺的融資能力,爲大適應症的多中心Ⅲ期試驗、國際多中心佈局提供充足彈藥。
放在2025全球腫瘤免疫治療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000億美元的大背景下,維立志博的選擇更顯戰略眼光。
EP-NEC的首戰告捷,既是對其技術平臺的臨牀驗證,也爲後續管線(如LBL-034、LBL-033等)的開發提供了可複製的快速商業化路徑。
當LBL-024在SCLC等大適應症中持續釋放數據,其市場價值或將迎來指數級重估——從填補空白的“小衆明星”,成長爲覆蓋多癌種、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免疫治療基石藥物。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截至目前,LBL-024在膽道癌(BTC)、卵巢癌(OC)、非小細胞肺癌(NSCLC)、食管鱗癌(ESCC)、肝癌(HCC)和胃癌(GC)等,均已獲批開展臨牀研究。
4、結語
目前看,在創新藥研發成本與回報的平衡木上,維立志博用EP-NEC的精準選擇,爲自己贏得了商業化的先手棋;而上市後的資金加持與大適應症的臨牀潛力,則爲這枚棋子鋪就了更廣闊的棋盤。
當首個BLA提交的鐘聲敲響,這家以“全球腫瘤免疫領導者”爲願景的企業,或許正站在價值躍升的起點。
實際上,在18A板塊去泡沫化的當下,維立志博憑藉全球首創的4-1BB雙抗、TCE技術平臺,正成爲專業機構眼中的優質標的,也就是資本市場真正的好公司。
*不包括交易規模低於5000美金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