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經濟觀察報)
劉誠/文
近日,外賣平臺競爭態勢空前激烈。7月2日,淘寶閃購宣佈啓動總額達500億元的消費券補貼活動,拉開平臺大戰的序幕,尤其是“0元購”等促銷活動,引發了爆單、排隊時間過長等市場混亂現象,有人據此擔心這與“反內卷”的中央精神相悖。
直至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這場大戰才被叫停。反思此輪平臺之戰,已呈現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徵,可以說已超越了外賣領域的“內卷”,各平臺志在形塑和搶佔即時零售市場。
超越外賣領域
前幾個月,京東與美團的大戰暫告一段落時,阿里巴巴突然發力,再度點燃了阿里巴巴、京東、美團三家混戰的戰火。
表面上看,在此輪大戰中,價格依然是焦點,補貼依然是手段。但實際上,各平臺爭奪的重心不再是外賣,而是即時零售。各大平臺推出了一些價格促銷手段,但價格戰只是起到引流作用,是爲即時零售引流。
從三大平臺的情況逐一來看:京東從電商領域開闢外賣業務,實際上發揮了其在電商中送貨快的優勢,並且快上加快,打通了本地生活業務,還進一步整合了京東快遞及本地的京東超市等實體店資源,形成了更加完整高效的生態系統。阿里巴巴在原本淘寶電商與餓了麼外賣並行的基礎上,推出淘寶閃購,實現了強強聯合,節省了供應鏈成本和營銷推廣成本。京東是產業鏈的延伸,阿里巴巴是產業鏈的整合,美團則是背水一戰。所以,不能將此輪大戰單純歸結爲價格“內卷”,實則是對即時零售這個新市場的開發。
這在今年的“618”期間已初露端倪。“618”已不僅是傳統電商的購銷活動,其覆蓋範圍已擴展至直播、跨境電商等領域,即時零售將成爲今年各平臺競爭的重要戰場。
即時零售對電商轉型具有戰略意義
我們不禁要問,此輪平臺戰火爲何如此激烈?
各平臺不僅砸下重金參與競爭,更是將其作爲一把手工程,由一把手直接參與謀劃和宣傳。原因很簡單,即時零售對各大平臺轉型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它們爭奪的不是短時的流量,也不是長期的使用習慣,而是消費者對即時零售業態的參與度和消費習慣的養成。
從用戶數量和業務量增速來看,外賣市場已基本飽和,各大平臺之間陷入零和博弈。因此,激烈的競爭更多地降低了各個平臺的利潤率。與之相比,即時零售市場是一片藍海。可以說,電商已經進入轉型發展的下半場,其重點之一就是即時零售。
近年來,即時零售作爲一種新興業態,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即時零售通過“線上下單+本地供給+即時配送”的模式,讓更多“即時性消費需求”得以“本地化滿足”,實現了“即需、即買、即得”的消費體驗。
在這一過程中,電商發展的基礎邏輯發生了變化,從追求更低廉的價格,轉變爲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更便利的購買需求。尼爾森《2024年度網絡購物者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即時零售平臺在網購人羣中的滲透率,從2023年的49%提升至2024年的59%。即時零售消費羣體中還產生了大量持續回購的忠誠用戶,即時零售平臺忠誠用戶佔比從2023年的24%提升至2024年的46%。
也許有人會說:“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買東西沒那麼着急,所以即時零售只是在特定情況下才被需要,比如買藥。”但實則不然,即時零售適應了當下消費結構的變遷,具有特定的時代意義。就像以前多數人可以接受一兩個星期才能收到一封信件,而現在超過兩三天就會感到不適,可能會擔心信件丟失或耽誤使用。
一方面,年輕一代主力消費人羣對“快”的要求、對即時享用的期待、對即時滿足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高,“快”成爲一種高於商品本身的服務需求體驗。傳統遠場電商“可見即可買”,而以即時零售爲代表的新型服務業電商“可送纔可買”,更符合對時效更敏感的年輕消費羣體的要求。
換言之,平臺“內卷”一定程度上是在迎合求快的消費需求,但反過來,這又助長了求快的社會風氣。這種無下限的迎合問題,在其他領域也存在,值得整個社會深入反思。比如,有些人在虛擬空間的社交、直播和遊戲中體會到了逆襲、被討好的情緒價值,到現實生活中則更加處處碰壁、不善交際。
另一方面,近些年消費理念更趨理性務實,更多人傾向於隨時根據產品的性價比,調整自己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量,因而大規模的囤貨和線下采購相應減少。消費者會更注重消費的滿足感和便利性,相比計劃性購物,消費者更喜歡即買即到的即時性滿足。
可以說,電商生活化趨勢明顯:電商從長尾市場走向主流市場,從生活的補充變爲生活的必需;從延時滿足到即時滿足,新一代消費者對即時滿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平臺側,總體上分爲綜合性平臺和垂直性平臺。
根據相關機構測算,目前綜合性平臺在即時零售市場整體規模中的佔比約爲64%,垂直性平臺佔比約爲36%。綜合性平臺通過整合傳統實體商超、便利店和連鎖店等多種零售形式,覆蓋了更爲廣泛的供給品類、地域和消費羣體,如淘寶閃購、京東秒送、美團閃購等。
垂直性平臺專注於某一特定品類或行業,如生鮮、醫藥、酒水,在這些領域具有一定的專業優勢,如生鮮領域的盒馬、小象超市等,醫藥領域的叮噹快藥,酒類領域的1919、酒便利等。
現在即時零售的品類正在不斷擴張,特別是在冷(如冰啤酒)、鮮(如鮮花)、重(如桶裝水)、急(如買藥)四大類。從數據上看,過去3年,生鮮、醫藥、鮮花等品類的複合增長率(45%)超過餐飲,預計未來5年即時零售日均單量將從之前的1億單增至5億單,從送餐走向“送萬物”。
對於商家側,即時零售也能帶來利好。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入駐各類即時零售平臺的商家總數接近400萬家。其中,中小型本地商戶約佔50%—55%,連鎖品牌商超約佔35%—40%,垂直品類專營店和平臺自有供應商約佔5%—10%。
相關研究表明,線下實體商鋪的傳統覆蓋範圍在半徑1公里、面積0.79平方公里左右,即時零售平臺將範圍拓展到了半徑5公里、面積19.64平方公里,服務半徑擴大了5倍,覆蓋消費人羣的面積和潛在商機擴大了24倍。
就此次平臺大戰而言,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即時零售市場在迅速擴容。各大平臺通過市場化競爭,共同打開了消費的增量空間,促進了線下消費。即時零售市場總量已從此前的每天1億單增長到最高每天2億單,增長突破100%。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長8.5%,實物網上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貢獻率爲29.6%,在線餐飲佔餐飲收入比重增長1.9個百分點。
在業務模式上,淘寶閃購大力擴容商品和服務的類型及供給,以滿足更多元、立體的消費需求。數據顯示,7月5日當天淘寶閃購上糧油米麪訂單增長了489%,休閒食品增長了388%,潮流玩具增長了236%,運動服飾增長了144%,美妝個護增長了114%,運動服飾、滋補保健、圖書音像、汽車用品等品類增幅也均超過100%。
此外,即時零售對就業的拉動也非常顯著,在短短2個月中極大地增加了社會對商品分揀員、平臺運營員、打包包裝員和配送員等就業崗位的需求。據京東黑板報微信公衆號消息,二季度末,京東外賣全職騎手已突破15萬人,京東外賣將投入20億元爲全職騎手升級福利,除五險一金外,還包括寒暑季每月發放防暑防寒津貼。
進一步引導有序競爭
儘管此輪平臺大戰焦點不在價格和補貼上,但確實也引發了市場的異常波動。因此,各方需要在認清競爭本質的基礎上,優化即時零售市場秩序,實現平臺、商家和消費者的多贏局面。
第一,鼓勵即時零售市場發展。即時零售只佔整個電商市場的10%,但增速卻達到30%,如能進一步做大市場,預計未來每日單量將達到10億次以上,催生出10萬億以上規模的新市場。它是我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是繼電商之後,服務業發展的新引擎。因此,要支持新進入者進入市場,打破部分業態的一家獨大局面。對新進入市場的平臺,在確保安全底線的情況下,要採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政策。
第二,補貼方式要更加合理。一方面,不要從商家抽取資金用於補貼;另一方面,不要營造“0元購”等過低價格的噱頭。在開展補貼活動過程中,平臺應該充分尊重商家意願,相關規則公開、透明,商家自願參與,自主選擇是否配資參與折扣讓利,尤其不做任何強制要求,更不以任何方式強迫商家低於成本價格銷售商品。對於中小商家產品以及國潮國貨、科教文化等符合大衆高端需求產品,應加大補貼力度。總之,補貼不佔用商家資金,不增加商家經營成本,更不能導致“越賣越虧”的情況發生。
今後,各大平臺要繼續發揮技術創新優勢,完善補貼計劃,儘量避免局部競爭過熱的情況,加大對中小商家的利益保護,加強對騎手的各項權益保障。媒體和平臺內宣傳時不宜過度關注價格,以免形成錯誤引導。
第三,要以產品質量留住用戶。當硝煙散盡時我們會發現:所有瘋狂的補貼,最終都要回歸商業的本質——誰能真正創造價值,誰纔是最後的王者。當前,消費者在平臺間切換的轉移成本很低,如果一家平臺上沒有好的產品,那麼補貼一停用戶就會流失,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平臺要積極發掘高質量產品,重點宣傳推廣滿足不同消費羣體實際需要和情緒需要的高價值產品,尤其是國潮國貨產品。同時,淨化浮躁的社會風氣,引導消費者選擇高質量、健康、品牌化的產品,願爲高價高質產品買單。
第四,不宜陷入價值觀上的爭鬥,上綱上線不可取。經濟活動應效率優先,保障及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和商戶的利益。對於其中出現的勞動“壓榨”等問題,可以加強研究,在肯定就業貢獻及與各行業普遍情況比較的基礎上作出中性判斷,確有問題的,改進算法,而非壓制行業發展。行業競爭要講秩序,不能用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毫無疑問這是惡性競爭。不強調“我好他不好”這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批判,而是加強錯位競爭,在即時零售細分領域各有側重。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