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5商湯徐立談AI商業化:AI要成為生產力本身 不要落入“工具陷阱”

財經塗鴉
07-28

“很多人會問,AI作爲工具到底能不能賺錢?這也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作爲商業化落地,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

公司情報專家《財經塗鴉》獲悉,7月27日,商湯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在“大愛無疆·模塑未來”WAIC 2025大模型論壇上,針對AI商業化背後的核心邏輯,從新的維度做出詮釋。

讓AI成爲生產力本身

1950年,最早的人工智能圖靈對人工智能的判別式定義是,“如果我不能區分對面的是人還是機器,那它就是有智能的”。彼時,人工智能的本質定義的是人的能力。而當大部分的任務都不能區分是人還是機器時,人工智能就變成了通用人工智能。

“最初,大家覺得10年內便能解決模仿人的智能問題。但實際上, 真正在做的都是工具。於是預期被漸漸降到谷底。今天,當大家覺得不管是代碼編程還自然語言處理和文稿生成方面,已經漸漸可以觸達AGI時,新的高期待又產生了。”徐立介紹道。

這種期待又帶來一個問題,目前的人工智能工具是否已經足夠好用,或者足夠觸達普遍定義的“人”的標準?AI發展一定帶來工具的演進,但工具的演進是否必然能帶來效用的增加?

我們在說商業化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即‘工具的陷阱’。很多時候,生產力工具能夠帶來結果變好,但也有可能會帶來工作量變大”。

徐立坦言,比如,如果過往沒有那麼好的數據、編輯工具、圖片編輯工具,大家可能工作也不用那麼辛苦;如果如果沒有電,可能也不用加班。“我們團隊經常說,如果沒有Word和Excel,原來的一些表格、處理文件可能只要幾頁就能完成,“但是現在就非常卷,比如招股書必須完成300頁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報告”。

原因在於,生產力工具推動的是行業平均水平的發展,這使得行業對於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參與者掉進工具陷阱,工作量逐漸變大。

“所以,很多商業化場景中,如果以工具來做付費訴求,其實會面臨挑戰,因爲很多人不會爲過程買單。這導致行業的共識正在逐漸從過程、成本導向,向效用導向轉化。”

徐立在分享其思考時表示,人工智能帶來的究竟是生產力工具還是生產力,是當下的一個新命題。“如果是生產力工具,現在很多To B的商業模式將會繼續面臨進程緩慢的問題,如同此前的SaaS一樣”。

“但是我們仍舊能看到,在一些垂直領域上,特別如今被熟知的WebCoding、數據分析等層面,生產力工具已經在向軟性的生產力,甚至是數字生產力轉化,形成端到端結果的呈現”。

注:文/財經塗鴉,文章來源:財經塗鴉(公衆號ID:caijingtuya),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