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近視”宣傳甚囂塵上,多款葉黃素產品因誇大功效、涉嫌虛假宣傳,浙江醫藥(600216)、金達威(002626)、湯臣倍健(300146)、康恩貝(600572)、健合國際(01112)等多家上市公司也捲入輿論漩渦。
“防近視”營銷盛行,葉黃素熱潮背後的真空地帶
近年來,兒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家長對“護眼神器”的渴望催生出一個龐大的葉黃素產品市場。從軟糖、片劑到藍莓復配,“葉黃素可預防近視”成爲諸多品牌營銷的核心賣點。但這一說法正在遭遇事實與法規的雙重質疑。
諸如Brieye、NaturElan、GreenLife格芮萊等品牌,以“預防近視”“護眼專利”等爲賣點推廣兒童葉黃素軟糖,並引用中山大學眼科中心等醫生形象背書。然而,眼科專家指出,葉黃素對近視防控缺乏臨牀循證證據,國家衛健委亦明確其不能改變眼軸增長或屈光度數。
隨着輿論關注升溫,部分品牌已刪除爭議性宣傳語,部分產品下架整改。然而,類似的誤導模式仍在電商平臺、母嬰社羣與直播間中不斷重現。
誤區蔓延:從“護眼軟糖”到“近視神藥”
新京報與光明網聯合調查顯示,超過60%的消費者誤以爲葉黃素具有“預防近視”“控制度數”的效果,不少家長將其視爲“功能性產品”,甚至“替代醫療干預”的手段。
互聯網平臺更充斥着大量“親身體驗式”評論。例如,有用戶稱其68歲患有老年性黃斑變性的父親,服用某產品半年後,“視力有了明顯改善,現在能自己輕鬆穿針了,看遠處的景物也清晰了不少”。
另有用戶表示,自身眼乾、眼癢症狀在食用某產品三個月後“基本消失,酸脹感也減輕了很多”。還有家長反饋,其小學五年級孩子堅持服用兩個月後,“看黑板清晰多了,去醫院檢查,視力也穩定住了”。
互聯網上充斥這類對葉黃素功效的誇大而無法驗證的宣傳
該類宣傳大多缺乏客觀驗證,卻被商家作爲“用戶反饋”大量傳播,極易構成虛假宣傳。更嚴重的是,有部分產品銷售頁面未清晰標註葉黃素含量,甚至配料表模糊,掩蓋其保健功能的實際限制。
科學共識:葉黃素並不能防控近視
葉黃素是一種存在於視網膜黃斑區域的天然類胡蘿蔔素,確有抗氧化、過濾藍光等作用,在改善老年性黃斑變性與視疲勞方面有一定幫助。但關於“防近視”這一功能,目前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Nutrients》等期刊的多項研究(如2022年《Nutrients》綜述)指出,葉黃素可能通過抗氧化、減少藍光損傷等機制支持視覺健康,但結論多爲“潛在益處”或“需進一步驗證”。部分小樣本試驗(如50-100人)顯示葉黃素可能改善視疲勞或黃斑色素密度,但未證明對近視防控有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指出,葉黃素對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的干預證據爲“有限支持”,對其他眼病則證據不足。
權威機構立場明確,世界衛生組織(WHO)未將葉黃素納入近視防控指南。中國衛健委《近視防控指南》明確強調戶外活動、用眼習慣爲核心措施,未提及葉黃素的作用。
兒童近視本質上是生理發育與用眼行爲長期累積的結果,單一營養補充無法起到防控作用。
糖分陷阱:“護眼軟糖”的健康風險
葉黃素產品,尤其是面向兒童市場的軟糖類保健品,其高糖、含膠的特性本身就帶來健康隱憂。這些產品往往以卡通造型、水果口味吸引兒童,讓孩子將其視爲普通零食而非保健品。醫生警示指出,長期食用高糖軟糖可能影響兒童食慾、腸胃健康,增加蛀牙風險;而膠基、香精等添加劑也可能引發消化不適。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當家長將這些“護眼軟糖”作爲日常補充劑,甚至對其寄予“防治近視”的期望時,實際上是在用高糖零食替代了對孩子健康飲食和科學用眼習慣的關注。部分商家產品對葉黃素含量標示模糊,或將重點放在口味和形式上,實質可能只是“糖果僞裝成健康品”。
這種“披着護眼外衣的糖果”,本質上是精準拿捏了家長對兒童視力問題的焦慮,卻忽視了產品本身對兒童健康的潛在傷害,甚至可能導致家長錯誤地認爲通過食用此類產品就能解決近視問題,從而延誤了真正有效的近視防控干預。
產業鏈全景:多家上市公司涉“護眼經濟”
葉黃素產品已成爲部分保健品企業的重要利潤來源,背後涉及多個環節和衆多品牌。
新和成(002001):作爲國內維生素龍頭,主要從事葉黃素原料生產。
浙江醫藥(600216):旗下“來益”葉黃素咀嚼片在電商平臺標註“緩解視疲勞”功能,符合保健食品備案範圍。但部分經銷商可能通過直播或詳情頁暗示“護眼”“防藍光傷害”等延伸功效,若將“緩解視疲勞”與“預防近視”關聯,可能涉嫌擦邊宣傳。
金達威(002626):通過其“Doctor's Best”品牌推出葉黃素軟糖。產品以“藍光防護”“抗氧化”爲主打,未直接宣稱“治療近視”,其美國官網強調“支持黃斑健康”,符合FDA對膳食補充劑的規範。但國內跨境電商渠道若引用國外臨牀研究暗示近視防控效果,可能違反《廣告法》對普通食品的限定。
仙樂健康(300791):主要爲葉黃素相關保健食品提供代工服務,尤其是軟糖類產品。
湯臣倍健(300146):其保健品線中包含葉黃素酯片,如“健視佳”,明確標註“緩解視疲勞”保健功能(藍帽認證)。但用戶評價中常提及“改善乾眼症”“預防近視”等未被官方認證的效果,第三方平臺或代理商可能存在誇大功效的風險。
康恩貝(600572):旗下推出葉黃素咀嚼片產品,其頁面強調“藍莓葉黃素”配方,部分宣傳語如“緩解電子屏幕傷害”可能模糊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界限。
健合國際(Swisse,01112):其藍莓葉黃素片以協同抗藍光爲賣點。國際版產品說明嚴謹,僅提“支持眼健康”;但中文官網曾出現“協同抗藍光”等術語,易被誤解爲醫療功效。跨境電商產品需同步遵守原產國和中國法規,若中外宣傳不一致可能引發投訴。
涉及葉黃素生產和銷售的上市公司一覽表
公司名稱 | 證券代碼 | 業務關聯 |
新和成 | 002001 | 葉黃素原料生產 |
浙江醫藥 | 600216 | “來益”品牌生產銷售葉黃素產品 |
金達威 | 002626 | “Doctor's Best”推出葉黃素軟糖 |
仙樂健康 | 300791 | 主要代工葉黃素軟糖類保健食品 |
湯臣倍健 | 300146 | 旗下“健視佳”葉黃素酯片銷售廣泛 |
康恩貝 | 600572 | 推出葉黃素咀嚼片產品 |
健合國際(Swisse) | 01112 | 藍莓葉黃素片以協同抗藍光爲賣點 |
此外,南京同仁堂作爲中華老字號,其葉黃素酯壓片糖果位列市場前茅,但其並非獨立上市公司。其關聯企業包括同仁堂股份(600085)(北京同仁堂,主營中藥,葉黃素產品較少)以及南京醫藥(600713)(持股南京同仁堂部分股權,但非直接運營)。安利紐崔萊品牌旗下有越橘益視片,安利爲美國私營企業,未上市。修正藥業作爲知名藥企,雖未上市,但也推出了藍莓葉黃素片。
儘管市場上關於葉黃素誇大宣傳主要來自代理商而非上述品牌自身,但一旦消費者對葉黃素功效的認知出現反轉,對相關產品的銷量也不可避免造成衝擊。
監管風暴升級:多地出手整治“僞科學護眼”亂象
隨着“葉黃素防近視”營銷亂象引發廣泛爭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與各地執法機關迅速出手,圍繞“保健≠治療”的原則展開整治。2025年以來,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並展開專項行動。例如,2023年上海某公司因宣傳葉黃素“降低近視度數”被罰款20萬元。
針對日益多樣化的營銷場景,監管部門正強化線上線下聯動執法,重點打擊直播電商、社交平臺中的“僞科學護眼”宣傳;同時,舉報機制不斷常態化,公衆舉報成爲監管線索的重要來源。各地也通過社區宣傳等方式增強消費者識別能力,提醒家長和老年羣體警惕“專家推薦”“限時優惠”“兒童專利”等高頻誤導性話術。
監管層已明確重申,保健食品不得以“專家推薦”“專利護眼”或引用醫學機構名義暗示治療效果,任何此類表述都將面臨處罰。這場圍繞“科學營銷邊界”的執法風暴,正成爲規範保健品行業的關鍵一役。
科學防控優於盲目“保健”:近視干預的正確路徑
權威醫學研究和衛生政策一再強調,與其依賴軟糖或片劑“神藥”,不如讓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迴歸科學路徑。
如每日戶外2小時,被驗證最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近距離用眼,減少長時間刷手機、看視頻;正確照明與姿勢,保證讀寫距離、坐姿正確;遠離煙塵和不良環境因素,避免二手菸暴露、保證作息規律;科學驗光、及時配鏡,對已近視的兒童及時採取規範性矯正措施。
營養攝入在整個干預體系中只起輔助作用,且應來源於膳食多樣化而非高價補充劑或軟糖。葉黃素的作用被市場神化,消費焦慮被營銷精準拿捏。然而單一依賴保健品手段不但無效,還可能掩蓋真正應當改善的生活習慣。
葉黃素並非“萬能護眼素”,其營銷神話終將面臨終結。相關上市公司及品牌若持續放任代理商以模糊、誤導性宣傳推動銷售,不僅將面臨聲譽滑坡,更將承擔法律追責風險。
(文章來源:財中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