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給盡顯疲態的 特斯拉 送上了一個神助攻。
最近引發高度關注的那場輔助駕駛測試,原本旨在科普技術的安全邊界,不過在輿論場中,測試結果迅速被解構爲車企間的“華山論劍”。雖然沒有一家車企的輔助駕駛系統*通過所有測試項目,但在部分友商的0分襯托下,“加州請來的老司機”特斯拉差點拿滿分的成績,顯得分外扎眼。
在網友舌戰、友商沉默中,馬斯克美滋滋地轉發了測試視頻,還不忘補一句:這是在沒有本地訓練數據的前提下,取得的*。
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剛交出十年來最慘烈成績單:2025年Q2,營收暴跌12%至225億美元,盈利暴跌16%至12億美元。在財報電話會上,馬斯克坦言:未來幾個季度將很艱難。
第三方測試的背書,讓深陷泥潭的特斯拉稍微喘口氣。但就特斯拉目前所處的賽程來看,僅得一個三分球是遠遠不夠的。
今天,它的創新節奏更像是十多年前的 英特爾 ——當年英特爾在CPU市場一家獨大,每一次芯片升級都精準卡點,擠牙膏似的提升性能。製程上,在10nm研發遇阻後更是把14nm用出花,從五代酷睿沿用到第十一代,整出“14nm++++”。結果是AMD用7nm給了“牙膏廠”當頭一棒。
儘管性能依舊能打,英特爾還是從行業霸主淪爲了追趕者。
現在的特斯拉也站在了那個微妙的十字路口。
01
特斯拉的罕見“彎腰”
在特斯拉兩大主力車型中,Model 3 在2017年上市,6年後纔有了首次改款;2020年上市的Model Y ,也是5年後纔等來首次“煥新”。
期間,備受外界期待的低價款則一直在“畫餅”當中。
早在2018年,馬斯克便拋出2.5萬美元低價特斯拉的構想;2020年電池日,他更明確給出了“三年後”的時間表;此後項目幾經波折、屢有被砍傳言,直到2024年,馬斯克纔再次確認項目還推進中,預計2025年上半年量產。當然,再次打臉。
在摩爾定律的驅使下,英特爾好歹能勉力維持外界對CPU性能提升的期待;2025年以前的特斯拉,似乎連“牙膏”都懶得擠。
這也難怪,Model 3 平均1.5分鐘賣出一臺,Model Y更是在2023年拿下了全球*。2024年,這一桂冠雖被豐田RAV4搶走,但兩者差距並不大,只有不到3000輛。
▲數據來源: JATO dynamics
馬斯克可能沒有太多動力去回應市場期待。另外,需要他付出精力的事務實在不少,而汽車只是其中之一。
2025年是個分水嶺:今年以來,特斯拉產品節奏明顯加快,先是1月Model Y煥新版上市,7月16日官宣6座ModelY L將在秋季發佈,隨後最長續航的Model 3+被曝9月上市;7月24日Q2財報電話會上又傳來廉價車型落地的消息,只不過按照馬斯克的說法,它看起來“就像Model Y”,而不是最初計劃中的獨立車型、全新平臺。
圍繞Model Y搞套娃的新品,當然稱不上產品創新,頂多只能算擠牙膏,但好歹馬斯克開始有了緊迫感。
他不再只是自負的*性原理“代言人”,在市場策略上也開始學會妥協,或者說更接地氣。
以廉價版Model Y爲例,儘管其量產時間晚於於外界預期——預計要等到年底,但目前曝出的一些“去特斯拉化”設計,還是重新激發了市場期待。
根據行業博主實圖曝光,該車型砍掉了標誌性設計全景 玻璃 天幕,而網友們的*反應是——這哪裏是減配?分明是升級!
特斯拉的全景玻璃天幕不僅定義了 新能源 車的未來科技感,更被蔚小理、小米等後來者致敬。不過,中國車主苦玻璃天幕久矣,只防曬不隔熱,讓夏日駕駛如同置身移動陽光房,不少人只能自費加裝遮陽簾。
除了去掉這塊具有象徵意義的玻璃天幕外,低價版還拿掉有些雞肋的後排娛樂屏、取消了貫穿燈、換成不粘皮膚的織物座椅……但保留了特斯拉的靈魂——FSD。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特斯拉有史以來最接地氣的一次產品變形。
而爲了贏得更多中國用戶的偏愛,應對本土品牌的競爭,特斯拉的“入鄉隨俗”也在加速。2025年1月上新的Model Y煥新版就在細節處悄悄對齊中國同行——後排新增娛樂屏,底盤調校更趨舒適,語音指令擴展到空調、音樂、導航等日常功能。看似只是功能補全,卻透露出一個重要信號:特斯拉正在學會“討好”。
最新官宣的Model Y L 更是對中國二胎家庭需求的精準回應。相比特斯拉此前在北美市場給Model Y“硬塞”第三排的七座結構,這款中國“*版”的全場景大六座豪華SUV,在車高和軸距上都做了加法,真正留出一排“能坐成人”的空間。這也是特斯拉*次用產品回應中國消費者對於“裝下一家老小、捎上三姑六婆”的切實需求。
從“性能至上”到兼顧乘坐者體驗,從忽視本土化的獨特需求到量身定製,從講究極簡主義到接受“人情世故”,馬斯克正逐步在產品設計上向市場彎腰。
而這種入鄉隨俗,其實是一種“不得不”的姿態。馬斯克向來以工程師思維主導產品開發,但中國市場的邏輯遠比技術更復雜。用戶不單是爲三電系統買單,同時也會爲家庭場景、社交標籤、情緒價值買單。
02
馬斯克需要“回血”
如果說產品上的妥協是特斯拉的戰術調整,那麼馬斯克態度的轉變,則是局勢急轉直下的結果。
此前,馬斯克對外承諾,特斯拉2025年將重回銷量增長通道,預計漲幅在20%至30%。但從上半年表現來看,特斯拉汽車全球交付量同比暴跌13.3%,Q2更是以38.4萬輛的數據創下公司史上*季度跌幅。
在美國市場,特斯拉的核心市場加州,交付量已經連續7個季度下滑,二季度更是暴跌21%,遠超當地電動車市場13%的整體跌幅,後續還將面臨電動車補貼到期的情況。在歐洲市場,馬斯克的政治傾向也讓特斯拉銷量應聲跌落,德國高達94%的消費者受訪時明確表示拒買特斯拉。
▲特斯拉在加州的註冊量連續第七個季度下滑
在中國市場,特斯拉更多是被同行卷麻了,市佔率從2020年*的15%滑落至7.6%。與此同時, 比亞迪 穩居純電*,小米、問界等新勢力迅速搶佔心智,在20-30萬元這個特斯拉下沉的主戰場上打得火熱。
2024年下半年起,新晉玩家小米SU7的產能持續攀升,單月銷量多次反超一代神車Model 3。更扎心的是,新能源市場幾乎月月出新款,而特斯拉仍靠老將“3Y組合”硬撐陣地,節奏明顯落後。
值得警惕的是,“價格換量”策略在中國已進入收益遞減階段。2024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8.8%,至65.7萬輛,營收同比下降3.7%,至209.4億美元,銷量增長更多靠降價和變相補貼支撐。即便靠降價勉強守住了增長曲線,特斯拉的增速也早已被同行甩在身後。2024年,中 國新能源 汽車整體銷量同比增長35.5%,其中純電動車增長22.6%。相比之下,特斯拉增速是8.8%。
而曾被馬斯克寄予厚望、意在打造成下一個“超級單品”的Cybertruck,上市後反響平平,產能遲遲未爬坡,被迫暫停出口。
隨着這款明星車型失去破局之勢,特斯拉不得不調整打法,轉向一系列“擠牙膏式”的產品優化,並通過頻繁的小修小補,維持市場熱度,形成了一套“靈活、快速、低成本”的應變體系。一如同當年的英特爾,在10nm遭遇瓶頸時,圍繞14nm持續做加法。
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說,馬斯克是在用順應市場的姿態迅速“回血”,以換取繼續造“不平庸”產品的可能性。他的野心肯定不是造廉價車,而是做出Rootaxi、Optimus等“驚世之作”,但在量產它們之前,特斯拉必須守住現金流,安撫資本市場的情緒。
從現階段的結果來看,“擠牙膏式”的產品優化已初步見效:今年6月,煥新版Model Y頂着來勢洶洶的小米YU7,重奪月度*。廉價版Model Y更是吊足了觀望者的胃口。
03
廉價車能救場嗎?
雖然特斯拉推出的廉價版Model Y意外擊中部分消費者的痛點,但它能否扭轉局勢,依然充滿變數。
*的問題在於:它來的太晚。這款車要到 2025 年四季度才能實現量產。此前有媒體報道,特斯拉的目標是2026年在美國生產25萬輛,之後在中國和歐洲生產。屆時中國 新能源車 的購置稅減免政策基本退出。
而在它尚未落地的這段時間裏,國內競品早已加快產品打磨、渠道鋪設,先一步搶佔用戶心智和市場份額。15萬元-20萬價格帶本就是一片血海,特斯拉這款“套娃式”新品,雖有性價比,但能否殺出血路,仍需驗證。
▲懂車帝上15萬~20萬區間內的純電動車型有200餘款
在主要競爭對手中,小米汽車的產能提升速度亦是變量之一。去年下半年,小米SU7產能提升後,連續數月銷量超過Model 3。當下,小米YU7正處於產能爬坡期,一旦打開規模交付空間,Model Y、Model Y L或將承受新的壓力。
歷史上,“擠牙膏”策略雖然讓英特爾短期收益*化,但犧牲了它的長期創新和競爭力。而老對手AMD憑藉Zen架構+ 臺積電 製程突破,以及對AI加速和數據中心的提前佈局,如今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多。
所以說,廉價版Model Y雖然是特斯拉當前的*解,但它更像是一劑延緩病情的鎮痛劑,真正能拉特斯拉一把的,仍是一款具備爆款潛力的“下一代產品”。
那個可以讓馬斯克“擠爆牙膏管”的產品,會在何時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