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近兩日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暴跌近30%引發市場震動,其年內跌幅已超60%。這一劇烈波動引發投資者熱議:究竟是市場過度反應,還是“奧茲匹克時代”真的正在落幕。
核心事件梳理
諾和諾德作爲GLP-1藥物革命的引領者,憑藉索馬魯肽(Ozempic和Wegovy的核心成分)從糖尿病治療拓展至全球減肥熱潮,一度成爲全球最賺錢的製藥企業之一。但昨日公司突然下調全年業績預期:銷售額增速從13%-21%降至8%-14%,營業利潤增速從16%-24%降至10%-16%。這一調整直接衝擊股價,更引發市場對“減肥神藥”需求減弱的擔憂。
與此同時,公司宣佈CEO換屆。現任CEO 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因“股價表現承壓”卸任,由在國際運營領域工作三十餘年的Maziar Mike Doustdar接任。這一變動在投資者中引發分歧:支持者認爲新任CEO具備深厚的機構經驗,能穩住局面;質疑者則認爲,面對禮來(LLY.US)等競爭對手的挑戰,諾和諾德更需要一位具有美國市場經驗的新面孔。
需求疲軟是當前最直接的挑戰
GLP-1藥物最初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後因減肥效果成爲社交媒體寵兒,但現實問題逐漸顯現:該藥物需長期注射,費用高昂且多數保險不再覆蓋減肥適應症(僅保留糖尿病治療)。
以美國市場爲例,Ozempic月費用約1000美元,Wegovy更高,即便有保險覆蓋,患者自付額也從25美元飆升至全額。這迫使部分患者轉向複合型GLP-1藥物,儘管其療效可能打折扣,但價格更低。例如遠程醫療平臺Hims & Hers已開始銷售類似產品,而諾和諾德雖以“違規復合”爲由終止合作,卻難以阻止需求外流。
競爭壓力同樣不容忽視
禮來公司的替澤帕肽(Zepbound)在臨牀試驗中表現優於Wegovy:72周內平均減重20.2%,而Wegovy爲13.7%。儘管諾和諾德正測試更高劑量(7.2毫克)的索馬魯肽(目前批准劑量爲2.4毫克),早期數據顯示減重效果可達21%,但該方案仍處研究階段。
此外,信達生物製藥在中國獲批的馬茲度肽(GLP-1/胰高血糖素雙靶點藥物)雖減重效果稍遜(14.8%),但能減少肝臟脂肪,對中國約30%的脂肪肝患者更具吸引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諾和諾德在中國的專利將於2026年到期,而雷迪博士實驗室計劃在2026年於87個國家推出索馬魯肽仿製藥,巴西、加拿大、印度等市場或率先突破。
市場從“創新狂熱”迴歸“商業現實”
從估值角度看,儘管股價已跌去60%,但諾和諾德當前預期市盈率約17倍,企業價值與銷售額比超6倍,PEG比率約1.2,雖不算昂貴,但也難言低估。
歷史經驗顯示,製藥企業的“爆款藥物週期”往往伴隨股價大幅波動:吉利德(GILD.US)2013年因丙肝藥物Sovaldi股價飆升後回落,Moderna(MRNA.US)新冠疫苗紅利消退後股價幾乎回到疫情前水平,渤健(BIIB.US)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獲批後股價仍反覆震盪。這些案例表明,股價需重新適應增長速度與競爭壓力。
除公司自身因素外,宏觀環境也在施壓。美國可能對歐盟藥品徵收15%關稅的威脅,直接衝擊諾和諾德在美國(其最大市場)的利潤率;而醫保政策的變化(如擴大覆蓋範圍或限制使用)也將深刻影響需求結構。
諾和諾德能否逆轉頹勢?
可能的轉機包括:7.2毫克Wegovy獲批並驗證療效、保險公司重新擴大覆蓋範圍、監管收緊複合藥物使用、新任CEO通過成本控制或市場拓展重振增長,以及新興市場(如印度、拉美)的快速滲透。但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且結果存在不確定性。
結論
諾和諾德或許不會“崩盤”,但“奧茲匹克神話”的童話階段已結束。這家曾經依靠單一爆款藥物顛覆市場的企業,正面臨從“創新明星”向“常規藥企”轉型的陣痛。
未來股價能否反彈,取決於其能否通過新劑量藥物、市場擴張或創新平臺再次創造差異化價值。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既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精準判斷下一個“轉折點”的到來,在生物科技領域,這樣的機會往往稍縱即逝。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