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宇宙開始,小扎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激進轉向,並且試圖告訴大家——這次真的不一樣!
先是元宇宙,而後是以開源模型坐上AI牌桌,如今是疑似偏向封閉模型路線的超級智能實驗室。
但好在這次,Meta轉向氣氛烘托得很到位。豪擲千金(甚至上億年薪)從OpenAI、谷歌、xAI、蘋果挖人,組建“夢之隊”超級智能實驗室。
緊接着,就要發佈2025財年第二財季財報,財報前夕,扎克伯格再發備忘錄闡述“個人超級智能”的藍圖。
而這份在AI人才閃電戰之際發佈的最新財報,也相當給力,爲這次轉向增加了一層奪目的光暈。
只是說到底,目前還是沒有人知道“超級智能”到底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Meta的這次努力是不是真的“不一樣”。
01
在Meta公佈財報前夜,多家機構和分析師預測,該公司第二季度的最大問題將是收入增速放緩。倫敦證券交易所預估的Meta第二季度收入增速爲15%,遠低於去年的22%,甚至會是2023年初以來最慢的一次。
但這並沒有發生。
2025財年第二財季(截至6月30日)營收475億美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大增36%,達到183億美元。Meta預測本季度營收將高達505億美元,再次高於預期。
令人震驚的是,該公司的用戶羣仍在擴大,較去年同期增長6.4%:目前每天有34.8億人使用Meta旗下的應用。
盤後交易中,Meta股價一度上漲12%。
與前幾個季度一樣,Meta 廣告業務的強勁表現足以讓投資者對其業績中不太令人滿意的部分視而不見。第二財季Meta的廣告收入佔比98%,達到465億美元。
至於廣告收入依然增長勢頭如此強勁的原因,主要是廣告的量和價都在上升——展示量同比 +11%,平均每則廣告價格同比+9%,兩者共同推高了廣告收入。
這其中AI功不可沒。管理層在電話會準備稿中明確指出:新一代 AI 廣告檢索與排序模型(Andromeda、GEM、Lattice)帶來更高轉化。轉化提升,廣告主需求增強,繼而價格上漲。
至於另外兩部分的收入貢獻就比較小了,應用-其他收入5.8億美元,這部分主要是包含WhatsApp付費消息等。而Reality Labs只貢獻了3.7億美元收入。
不過這已經不錯了,Reality Labs的收入同比增長了5%,主要歸功於AI眼鏡的初步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Reality Labs持續虧損,當季運營虧損45.3億美元。這個部門是小扎上一個all in的事業“元宇宙”的遺腹子,負責構建未來元宇宙。生產VR、AR等新設備是一項昂貴的任務,Reality Labs 部門自 2020 年底以來累計虧損近 700 億美元。
如今,小扎已經準備好將其全面融入下一個偉大事業——AI。
扎克伯格表示,眼鏡將成爲“人工智能的理想形態”。
“我個人認爲,如果你沒有配備AI的眼鏡,你的認知能力就會處於劣勢,”他說,“這正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讓Reality Labs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
02
很明顯,這次Meta的財報發佈,不管是Meta自己還是外界,最大的關注點還是AI。
不止於此,大家關注的焦點落在了一個具體的部門上——Meta最新成立的超級智能實驗室,目前已有50人左右的規模。
在財報發佈前的數小時,扎克伯格突然發佈了一個備忘錄,專門闡述關於“超級智能”的雄心壯志。
“過去幾個月,我們開始看到人工智能系統自我改進的跡象,”扎克伯格寫道。“目前的改進速度緩慢,但不可否認。超級智能的開發已近在眼前。”
更進一步的,扎克伯格聚焦在“個人”上,想讓每個人擁有個人超級智能。
小扎從6月開始發起了一場“AI閃電戰”。
先是140多億美元獲取Scale AI 49%股權,同時其創始人Alexandr Wang加盟Meta。
緊接着是一系列高薪挖人動作,光是OpenAI就被挖走了至少十幾名研究員,包括業內頂尖的明星研究員,除此之外,谷歌DeepMind、xAI、蘋果都未能倖免。據彭博社報道,其中有人薪酬超過2億美元。
就在財報發佈前幾日,Meta還又挖走蘋果多模態AI研究員Bowen Zhang,這已經是一個月內第四位從蘋果基礎模型團隊挖走的AI大將。
所有這些被挖走的人才,悉數加入Meta的“超級智能實驗室”。該團隊獨立於公司其他部門運營,同時也將監督公司更廣泛的AI工作,包括FAIR在內的老牌AI團隊被併入其中。
這樣大開大合的動作,一方面讓市場感到振奮,另一方面也引發對成本的擔憂——光是在最新加入的人才上,Meta可能就要投入數十億美元。
Meta財報顯示,第二財季的總成本和支出爲270億美元,同比上漲12%。未來的支出指引下限有所上調,全年支出預計1140億到1180億美元,新季度支出預計660億美元至720億美元。
此外,Meta預計2026年的支出將進一步加大。
在一份新聞稿中,Meta稱成本的最大增長動力是基礎設施成本,第二增長動力就是員工薪酬。
03
Meta的搶人大戰還沒有結束,但未來超級智能的規模不會太大。
這次財報會議上,扎克伯格也提到:“小規模、高密度的團隊是推動前沿研究的最佳配置。”
他也指出,這與公司其他部門的運營方式截然不同。
“如果你看看我們在 Instagram、Facebook或廣告系統上的做法,你會發現我們可以非常高效地讓數百甚至數千人致力於改進這些系統,”他說,“但我認爲,對於這項領先的超級智能研究來說,你真正需要的是最小的、能夠理解整個系統的團隊。”
超級智能實驗室的特別不僅僅在規模上。
據《金融時報》,扎克伯格在公司位於加州門洛帕克的總部設立了一個獨立的工作空間,與其他人工智能部門隔離開來。最近幾周,扎克伯格已經和團隊成員見面交流。
也就是說,超級智能實驗室級別上比其他的AI團隊高,同時又相對獨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在內部資源獲得上有更高的優先級。
從公司管理的角度來看,扎克伯格這個舉措頗爲激進。
他也許感到不得不再次激進——這家社交巨頭的“再次偉大”故事,已經講到了第三個篇章。第一個篇章,是all in元宇宙,甚至將母公司從Facebook改名爲Meta,直接取自“元宇宙(Metaverse)”一詞。然而,元宇宙的嘗試可謂慘敗。第二個篇章,是AI浪潮來襲後,Meta一邊挽尊元宇宙,不把話說死,一邊在AI上發力,以開源相較OpenAI等競爭對手走差異化路線,Llama系列開源模型曾一度讓Meta坐上牌桌。
但是,Meta最新推出的Llama 4型號與同行相比表現不佳,招致了開發者的批評,而其旗艦產品Behemoth型號的發佈也因未達到他的標準而被推遲。
所以,眼下的“超級智能”閃電戰,與其說是Meta“加註”AI,不如說是一次關鍵的戰略轉折。
扎克伯格在其宣言中寫道,公司將“謹慎選擇開源內容”,這已經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尤其是考慮到此前扎克伯格對開源的公開擁護,或者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昆對閉源的批評。
但是這樣的激進舉措,前途究竟如何還要打一個問號。
豪擲千金的確有用,人才密集的精益團隊被迅速組建。但精益團隊從組建到最終交付,還有未定之數。
比如,“超級智能”的願景是否足夠明晰有力,以留住人才?
再及,超級智能實驗室在Meta的特殊地位,是否會造成內部的爭鬥,以致影響交付?人工智能頂級學者楊立昆,很有可能要向28歲的Alexandr Wang彙報。
根據《大西洋月刊》,目前的安排已經在內部引發了不安甚至是不滿,而離職的員工則抱怨Meta的AI願景含混不清,難以讓人產生共鳴。
這不是扎克伯格第一次用激進的手段試圖搶佔機會,每一次都試圖在告訴世界——這次真的不一樣!
但再宏偉的願景,也不如落地的成果來得有說服力,而後者將是市場對下一次財報的期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